学科分类
/ 8
1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钻孔引流术联合高压治疗老年性慢性硬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老年性慢性硬下血肿患者经钻孔引流术后38例行高压治疗(治疗组),另外42例常规钻孔引流术治疗(对照组),术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疗组2个疗程后和对照组术后1个月比较脑复张程度,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复查头颅CT,治疗组未见血肿复发,治愈率100%,对照组3例血肿复发,需再次手术,复发率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钻孔引流术后联合高压治疗,可明显促进术后残留血肿的吸收,明显改善预后,提高临床疗效,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高压氧 慢性硬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心肌梗死患者栓后的应用及价值。方法对2011~2013年间我院收治的80例行栓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40例,将其中实施常规护理者设为对照组,将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实施舒适护理者设为观察组,评估两组的护理结局,总结护理经验。结果观察组经护理后,其疼痛缓解率、护理满意度分别是92.5%和95.0%,较之对照组的70.0%和75.0%,差异明显(P<0.05)。结论为心肌梗死患者提供及时、系统的舒适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是今后医院单位提高临床护理水平的关键,建议加强普及应用。

  • 标签: 心肌梗死 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栓治疗的患者选择、发病时间窗、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股动脉插管,动脉注射尿激酶栓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2小时,48小时,15天,30天分别进行ESS、NIHSS,BI评分。结果栓后ESS评分、NIHSS评分和BI评分在2小时,15天、30天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提高,在30天最为明显。结论动脉内尿激酶栓是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动脉内溶栓 尿激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剥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的手术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14年4-10月65例特发性黄斑前患者行23G玻璃体切割联合剥手术的临床资料及手术配合。结果6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视力均有所提高,无感染发生,所有患者黄斑前均消失。结论有效的手术护理配合对23G玻璃体切割手术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 标签: 玻璃体切割 黄斑前膜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新的栓护理方法,减少因栓子脱落所致的肺栓塞(PE)。方法采取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静脉插管栓护理。结果30例急性中央及混合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经过采取以上护理方法,均顺利完成栓治疗,无PE发生。结论通过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插管栓护理,栓效果好,PE发生率低,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静脉血栓 腔静脉滤器 插管溶栓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急性脑血管病变,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等特点,如患者在发病早期接受静脉栓的治疗,则可加快肢体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静脉栓治疗或血管内治疗是针对早期缺血性脑血栓病进行的针对性治疗,有望使阻塞血管再通,进而达到挽救缺血脑组织而减少致残率及挽救生命的目的。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急救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卵巢卵泡瘤临床表现及声像图特点,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30例34个卵巢卵泡细胞瘤临床表现和声像图特点。结果26例单侧肿瘤,占86.6%;肿瘤平均直径为6.8±0.5cm。实性22个,占64.7%;囊、实性10个,占29.4%;囊性2个,占5.8%。全组34个肿瘤,超声检出30个肿瘤,占88.2%。由超声检出的18个实性肿瘤中,17个显示为实性低回声肿瘤,占94.4%,11个伴有后方回声衰减,占61.1%。结论卵巢卵泡瘤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密切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本病术前诊断准确率。

  • 标签: 卵巢肿瘤 泡膜细胞瘤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慢性硬下血肿的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和并发症。方法对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共收治的40例慢性硬下血肿的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全组均行头颅CT扫描。手术方式均为钻孔引流术。结果恢复良好者35例(87.50%),血肿复发3例(7.50%),颅内积气2例(5.00%)。结论钻孔引流术对慢性硬下血肿的治疗安全、简单、效果好。

  • 标签: 硬膜下血肿 慢性 钻孔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脑梗塞超早期栓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间收治脑梗塞患者38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超早期静脉栓治疗与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4.74%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68.42%,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脑梗塞患者超早期栓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明显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并能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脑梗塞 超早期静脉溶栓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尿激酶栓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9月间收治的130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65例,接受尿激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65例,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60/65),明显高于对照组75.92%(50/65),两组结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栓可有效治疗脑血栓,能积极改善患者预后,应该在临床治疗中做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尿激酶溶栓 脑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探讨尿激酶静脉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2013年10月10例尿激酶静脉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措施,具体包括心理护理、围栓期护理。结果本组患者中基本治愈4例,显效2例,好转2例,无效2例;1例栓后齿龈出血后治愈,1例发生栓后脑出血,1例临床症状加重,家属放弃治疗;8例患者肌力均提高了1~3级以上,语言功能改善,口词转清,NIHSS分值降低。结论尿激酶静脉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护士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密切的护理配合亦尤为重要。通过培训演练提高护士栓护理配合能力,对患者实施恰当的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对提高栓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梗死 溶栓 静脉 尿激酶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及时实施静脉栓已成为有效的抢救措施之一。栓治疗可使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恢复濒死的心肌组织,缩小梗死面积,维持心肌功能1。我科选用瑞体普酶静脉推注栓,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细心护理,取得满意疗效,并发症少,费用低,适用于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治疗。现将临床治疗及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蓝田瑶族盐敏感性的血压差异及其对肾脏的损害。方法收集1030名符合条件的瑶族居民,以相应的1280名汉族居民为对照,统一进行低盐饮食(摄盐量3g/dx7d)继而高盐饮食(摄盐18g/dx7d)干预,定时监测血压,收集两个阶段的尿液及血液标本,检测血β2-微球蛋白(β2-MG)、尿β2-MG、尿微白蛋白(Alb)、尿肌酐(Cr)及尿Alb/Cr等指标。结果瑶族盐敏感(SS)者检出率为16.5%,明显低于汉族(P<0.05)。SS者从低盐到高盐饮食变化后,收缩压或舒张压均明显上升,盐敏感指标△H-LMABP和△H-BMABP分别为6.9±4.3mmHg及6.3±4.4mmHg,均高于盐不敏感(SR)组的0.4±4.2mmHg及1.0±3.7mmHg(P<0.01)。高盐饮食后,SS者的尿β2-MG和尿Alb/Cr也明显高于SR者(P<0.05),但其上升幅度小于汉族SS者(P<0.05)。结论蓝田瑶族的盐敏感性及高盐对肾脏损害程度具有自身的特点,可能与其特殊的饮食习惯及高血压相关基因多态性有关。

  • 标签: 盐敏感 血压 膳食盐 干预试验 少数民族
  • 简介:摘要骶部硬脊外间隙阻滞的临床应用愈来愈广泛,以至于骶管阻滞目前被看作是骶部硬脊外间隙阻滞的主要替代方法。骶部硬脊外间隙阻滞的操作技术简单、安全。骶部硬脊外间隙阻滞在小儿应为首选的硬脊外间隙阻滞技术,因为与腰部(或者胸部)硬脊外间隙阻滞技术相比较,其很少具有引发并发症的危险。

  • 标签: 骶部硬脊膜外间隙阻滞 麻醉技术
  • 简介:摘要新生儿高肺损伤是危及新生儿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损伤肺部正常生理功能,造成肺部炎症和纤维化,给患儿身体上造成伤害,给家庭带来精神上的折磨。本文首先介绍新生儿高肺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然后阐述新生儿高肺损伤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细胞因子和粘附因子数目增加,中性粒细胞过度活化,一氧化碳的毒性作用和生长因子对肺损伤的作用,各个因素相互影响,介导了新生儿高肺损伤的发病过程。

  • 标签: 新生儿 高氧肺损伤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TAFI于1989年被发现,其激活状态通过水解纤维蛋白凝块表面的C端赖氨酸发挥抗纤作用。TAFIa于37℃时半衰期仅为8到15分钟,虽然目前没有发现内源性抑制物,但TAFIa的活性是可控的。研究发现TAFI对各种静脉、动脉疾患有影响。另外TAFI在炎症过程中发挥作用。高TAFIa水平是血栓性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抑制TAFI系统可能为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或栓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 标签: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脑梗死患者栓后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将41例脑梗死栓患者分为栓后发生颅内出血组19例,栓后未发生颅内出血组22例,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栓后发生出血性转换组与无发生出血性转换组相比,头颅CT有早期缺血改变(P<0.05),大面积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头颅CT有早期缺血改变及大面积脑梗死是栓后出血性转换的危险因素。结论头颅CT有早期缺血改变及大面积脑梗死是引起栓后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溶栓 出血性转换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现代血小板凝血纤功能的检查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自2013年6月至2014年2月来我院进行检查的48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情况,分为重症胰腺炎组(SAP组)24例及轻症胰腺炎组(MAP)2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随机选择50例来我院做检查的正常人群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监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g)量、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等几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PT、APTT及TT时间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延长,SAP组患者PT、APTT及TT时间均较MAP组组明显延长,结果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Fig与D-D值较对照组明显提高,SAP组患者Fig与D-D值较MAP组组明显延长,结果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凝血及纤指标的监测在AP患者的病情情况的判断与评估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血小板凝血功能 纤溶功能 急性胰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