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对38例丛神经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结果效果满意,正确的临床诊断及显微外科技术,细心的康复护理,科学的功能锻炼,以及适当的物理治疗和积极的心理辅导将有利于丛神经损伤后上肢功能的恢复。

  • 标签: 臂丛神经 损伤 康复
  • 简介:摘要对我科22例丛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后患者,观察伤口敷料渗血及患肢血运情况,进行神经电刺激物理疗法,加强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强化患肢功能锻炼,药物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治疗。结果19例患者均能恢复自主运动功能,其余患者自主运动功能未恢复。

  • 标签: 上臂丛神经损伤 神经电刺激 功能锻炼 自主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腋路丛和肌间沟腋路联合丛在上肢前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8~60岁患者60例,体重50~80kg,随机分两组A组(腋路组),B组(肌间沟腋路联合组),每组30例,局麻药选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加0.1%利多卡因,总量均为35ml(B组先行肌间沟注射20ml,然后腋鞘注射15ml)。结果肌间沟腋路联合丛组相比较腋路丛组不仅尺神经阻滞较好,桡神经阻滞更满意,患者在术中心率、平均动脉压更平稳,循环波动更小。结论肌间沟腋路联合麻醉对上肢前臂手术尺桡神经阻滞更完善,镇痛效果更满意。

  • 标签: 腋路臂丛 联合臂丛麻醉 前臂手术麻醉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新医改双向转诊实施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思考其深层次的原因。指出调整好各方的利益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只有从根源“经济利益”入手,通过经济杠杆的作用才能有效疏导解决医改中的种种矛盾。建议政府着重从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方面来协调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患者三方的利益,避免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利益竞争,有助于通过开展对口支援和相互协作,构建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从而实现新医改的蓝图。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应用于丛神经阻滞与传统肌间沟阻滞的穿刺比较。方法选择择期上肢手术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C)和对照组(D),每组70例。C组在彩色超声引导下行丛神经阻滞的穿刺,D组传统肌间沟行丛神经阻滞的穿刺。观察两组麻醉药(0.25~0.5%甲磺酸罗哌卡因)用量、镇痛效果、起效时间以及颈交感神经阻滞、局麻药毒性反应、全脊麻、神经损伤、霍納综合症等并发症。结果与D组比较,C组操作精准、安全,麻药用量减少,阻滞效果完善,起效时间缩短,并发症少。结论超声引导下的丛神经阻滞穿刺较传统肌间沟阻滞穿刺方法操作精准、安全,起效时间短,阻滞完善,并发症极少。值得在区域阻滞方面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 操作精准 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介入下肝动脉化疗药灌注栓塞治疗原发肝癌的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37例原发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药灌注(TAI)和栓

  • 标签: 肝癌 介入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颈椎病是临床多发病,随着社会的进步及人口的老龄化,使这一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推拿治疗颈椎病也已经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运用短杠杆微调治疗手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 标签: 短杠杆微调 颈椎病
  • 简介:摘要目的丛加颈丛麻醉用于肩区周围手术,观察其麻醉效果。方法丛阻滞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行肌间沟阻滞,颈丛阻滞选用C4点颈丛阻滞,局麻药选用1,5%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混合渡。结果在80例患者中有2例阻滞不全,感疼痛,其余患者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丛加颈丛麻醉用于肩区周围手术,镇痛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臂丛 颈丛麻醉 肩部 手术 镇痛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连续肌间沟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及满意度。方法40例择期或急诊行上肢外科手术的病人分两组,分别用22G静脉留置针及普通注器针头行丛神经阻滞,观察其麻醉阻滞效果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麻醉阻滞效果满意,术中生命指征平稳,并发症出现机率少。结论用22G静脉留置针行连续丛神经阻滞是可行的,麻醉效果好。

  • 标签: 连续 臂丛神经阻滞 静脉留置针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超声引导在用于丛神经阻滞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016年期间在我院行上肢手术的144例患者,随机等发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应用传统解剖定位穿刺和超声引导穿刺行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观察组在阻滞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等方面与对照组患者有着明显的差异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镇痛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方面虽然略有差距,但差异性较小,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超声引导穿刺行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着良好的麻醉效果,可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麻醉满意度,适宜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超声引导研究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用于丛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66例拟行肌间沟丛神经阻滞的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分配方法分成2个组,每组各33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异感定位,两组患者采用的局麻药均为0.75%罗哌卡因和2%利多卡因混合液20毫升。结果观察组患者中麻醉效果优良患者31例(阻滞麻醉成功率93.94%),对照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患者25例(阻滞麻醉成功率75.76%),观察组患者阻滞麻醉成功率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阻滞麻醉成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施丛神经阻滞麻醉,比异感定位实施丛神经阻滞麻醉要更加准确,阻滞麻醉成功率高。

  • 标签: 神经刺激仪 异感定位 臂丛阻滞麻醉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相同剂量不同浓度的啰哌卡因用于丛阻滞麻醉的最佳浓度。方法120例ASAⅠ-Ⅱ级,35岁—50岁患者,随机分B1,B2,B3组,啰哌卡因100mg分别配置成0.33%30ml,0.5%20ml,0.75%13.3ml。在B超下行丛肌间沟注射麻醉后行上肢前臂手术,术中进行疼痛VAS分级,切皮时感觉阻滞程度评估,并记录发生不良反应。结果显示阻滞程度B2B3组明细优于B1组,疼痛VAS分级及不良反应,B3组明显优于B1组,结论前臂手术中采用啰哌卡因0.33%、0.5%、0.75%,丛肌间沟阻滞麻醉,均可以达到麻醉效果。但以0.5%啰哌卡因最为合适。

  • 标签: 啰哌卡因 臂丛阻滞麻醉 最佳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B超定位肌间勾丛神经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行丛麻醉下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观察组患者采取B超定位肌间勾丛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结果两组行丛麻醉下手术治疗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其中麻醉优良率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B超定位肌间勾丛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临床,可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且不会明显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

  • 标签: B超 神经刺激仪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2-8月,入选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分别采用常规方法及超声引导下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阻滞效果的评价分级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更好。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超声引导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规范化康复治疗丛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2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丛神经损伤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治疗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实验组患者规范化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果为对照组19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恢复总有效率是75.61%;实验组患者27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恢复总有效率是90.24%。实验组患者恢复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χ2=5.13)。结论规范化康复治疗应用于丛神经损伤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患者肢体功能丧失,促进丛神经损伤功能恢复。

  • 标签: 规范化康复治疗 臂丛神经损伤 疗效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地佐辛用于丛阻滞麻醉手术患者超前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40例择期肱骨内固定手术患者,分为2组,每组20例。I组患者神经阻滞前10分钟静脉注射地佐辛0.1mg/kg;II组用生理盐水代替。术后测定2、4、8、12、24hVAS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最痛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结果II组VAS评分高于I组(P<0.01)。I组患者出现最痛时间较II组迟,持续时间较II组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I组镇痛满意度高。结论地佐辛超前镇痛可明显减轻肱骨内固定手术术后疼痛,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地佐辛 臂丛阻滞 超前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丛神经损伤术后患者施行康复护理的意义。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40例丛神经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丛神经损伤术后患者仅使用常规护理,不采用康复护理,而观察组丛神经损伤术后患者则采用运动疗法以及激光照射等康复护理方式。结果观察组丛神经损伤术后患者的有再生神经电位和感觉功能,均优于对照组丛神经损伤术后患者的有再生神经电位和感觉功能。结论实施康复护理有助于丛神经损伤术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臂丛神经损伤 康复护理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