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刺激仪用于臂丛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1

神经刺激仪用于臂丛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

贾俐群王永丽李孟赵斌

贾俐群王永丽李孟赵斌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9医院麻醉科261041)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用于臂丛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66例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分配方法分成2个组,每组各33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异感定位,两组患者采用的局麻药均为0.75%罗哌卡因和2%利多卡因混合液20毫升。结果:观察组患者中麻醉效果优良患者31例(阻滞麻醉成功率93.94%),对照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患者25例(阻滞麻醉成功率75.76%),观察组患者阻滞麻醉成功率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阻滞麻醉成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异感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要更加准确,阻滞麻醉成功率高。

【关键词】神经刺激仪异感定位臂丛阻滞麻醉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3-0189-02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为临床手术经常使用的麻醉方法之一,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成功的关键在于对于患者周围神经的准确定位[1]。为了进一步探讨神经刺激仪用于臂丛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利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66例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在就将分析探讨的临床护理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人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66例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为35例,女性患者为31例,年龄跨度为18-70岁,平均年龄为(43.6±4.7)岁。而且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相互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值>0.05),表明相互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对本次研究结果不存在影响。

1.2方法

利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66例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分配方法分成2个组,每组各33例患者。两组患者采用的局麻药均为0.75%罗哌卡因和2%利多卡因混合液20毫升。其中观察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将神经刺激仪的正极与患者的皮肤相连,二者中间通过心电图电极连接,负极与绝缘针相连,可以从绝缘针直接对患者注入局麻药,启动神经觉神经纤维并与运动神经纤维构成的混合神经。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异感定位。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麻醉效果优总计22例(66.67%),良总计9例(27.27%),差总计2例(6.06%);对照组患者中麻醉效果优总计15例(45.45%),良总计10例(30.30%),差总计8例(24.24%)。观察组患者中麻醉效果优良患者31例(阻滞麻醉成功率93.94%),对照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患者25例(阻滞麻醉成功率75.76%),观察组患者阻滞麻醉成功率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阻滞麻醉成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为临床手术经常使用的麻醉方法之一,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成功的关键在于对于患者周围神经的准确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日趋广泛,具有显著的优点,最为关键的为其操作简便、患者意识清醒、局部镇痛完全以及并发症较少等[2]。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能够产生单独的刺激波,单一的刺激患者周围神经干,从而致使该神经的运动分支所支配的肌纤维收缩,起到更加准确定位的作用[3]。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可以通过与神经刺激仪负极相连接的从绝缘针直接对患者注入局麻药,操作简便。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中麻醉效果优良患者31例(阻滞麻醉成功率93.94%),对照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患者25例(阻滞麻醉成功率75.76%),观察组患者阻滞麻醉成功率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阻滞麻醉成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异感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要更加准确,阻滞麻醉成功率高。

参考文献

[1]肖实,曲良超,陈文波等.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3):228-230.

[2]陈廷页.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7):515-516.

[3]胡永明.神经刺激仪在高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193-19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