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治疗慢性硬下血肿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0年7月1日-2015年2月28日,采用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慢性硬下血肿50例,对其临床资料开展回顾分析。结果该技术能够明显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取得显著疗效。结论创治疗慢性硬下血肿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微创穿刺术 慢性硬膜下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下血肿的发病因素,总结治疗经验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87例慢性硬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7例患者术后7~15d复查颅脑CT,78例血肿消失,9例血肿大部分消失。残余血肿以注射器缓慢抽吸积液后拨管或保守治疗,4周后复查头颅CT血肿自行吸收。1个月后复查CT,血肿完全清除,无一例复发。结论创手术治疗慢性硬下血肿具有简便、安全、经济、疗效确切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微创手术 引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穿刺引流术在慢性硬下血肿治疗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总结我院自2003年以来采用创穿刺手术治疗的176例慢性硬下患者的成功经验。结果176例患者均经1次或多次穿刺术后174例不同程度恢复,且大部恢复良好,仅2例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创穿刺手术治疗慢性硬下血肿具有简便快捷,安全可靠的优点,可作为首选方法推广。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微创穿刺引流术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穿刺清除术治疗慢性硬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15年11月实施的156例慢性硬下血肿患者的创穿刺清除术的治疗方法和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一次性手术成功,完全清除148例,部分残余18例。少量气颅22例,冲洗中少许出血16例。全部病例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无一例颅内感染,未留后遗症,一例1年后复发行相同方法治疗后治愈。结论颅内血肿创穿刺清除术是实施不开颅清除颅内血肿的有效方法,该方法简单、安全、经济、实用,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微创穿刺清除术 慢性硬膜下血肿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孔钻颅引流创治疗慢性硬下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慢性硬下血肿病人30例,均采用细孔钻颅引流方法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慢性硬下血肿均清除,术后发生硬下少量积液7例,颅内积气3例,经治疗后均好转,5例患者复发,给予再次手术治疗后治愈。结论细孔钻颅引流治疗慢性硬下血肿效果好,损伤小,可作为慢性硬下血肿新的可靠的手术方法。

  • 标签: 细孔钻颅 微创 慢性硬膜下血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总结创穿刺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下血肿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30例慢性硬下血肿创穿刺冲洗引流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YL-1型创穿刺针对慢性硬下血肿进行抽吸、冲洗液化以及引流术,手术后进行常规补液,以防止感染,去枕采取平卧体位,增强脑组织的复张,进行专科护理以及预防并发症的措施。结果此次研究的30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效果突出,颅内血肿清除效果明显,手术后没有患者出现护理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慢性硬下血肿患者经过创穿刺冲洗引流术后的观察以及有效护理,能够预防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提高治疗疗效。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微创穿刺冲洗引流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老年双侧慢性硬下血肿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对31例患者采用YL—I型颅内血肿穿刺针进行双侧创穿刺引流术,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及术前护理、术后护理、术后并发症、引流管的护理和功能锻炼的宣教。结果31例患者均痊愈,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和感染发生。结论创穿刺引流术治疗老年双侧慢性硬下血肿疗效好、创伤小、疗程短、恢复快、费用低。通过精心护理能达预期效果。

  • 标签: 微创穿刺引流术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创穿刺引流术和钻孔闭式引流术治疗老年慢性硬下血肿(CSDH)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68例老年慢性硬下血肿病人,创穿刺引流术组(A组)38例,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碎吸针,穿透血肿进行引流;常规钻孔引流术组(B组)30例,经颅骨钻孔置管方式进行引流。结果术后随防3个月以上,全组患者均取得较满意治疗效果,A组术后无复发,1例发生术后气颅(2.60%);B组有1例术后复发(3.33%),23例发生气颅(76.67%)。结论创穿刺引流术可明显减少CSDH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且方法简单,创伤小,疗效可靠,安全可行。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微创 钻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23-G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眼科治疗的特发黄斑视网膜前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23-G创玻璃体切割术进行治疗。结果经手术治疗后37例黄斑视网膜前消失,1例患者复发。结论23-G创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黄斑视网膜前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 特发性黄斑前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纵缝治疗外痔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均采用切纵缝术治疗,观察其疗效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80例全部治愈。结论切纵缝术治疗外痔效果显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弧切纵缝 外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硬下血肿创引流术的护理要点与效果。方法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创引流术治疗,同时留存有完整治疗与护理干预信息的90例慢性硬下血肿患者的医疗数据进行整理并作为研究的一般资料;随机抛掷硬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5)与观察组(n=45);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围手术期全程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慢性硬下血肿创引流术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围手术期全程护理方案,能够降低患者的疾病复发率。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微创引流术 围手术期全程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脊髓脊结核系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脊髓脊所致,是少见的肺外器官结核。我院于2016年收治脊结核病人2例,现总结其临床资料,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 标签: 结核 脊髓病变 病例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瘤术后护理体会。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2年6月7例脊瘤患者在我院接受经后路手术治疗,其中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30~66岁,平均46.5岁,病程1~3年,临床表现以局部放射痛、神经根性疼痛、感觉运动障碍为主,术后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防治其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术后7例患者下肢肌力较术前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对脊瘤患者术后予以早期的护理干预,尽早进行恢复性功能锻炼可为术后康复提供良好的基础。

  • 标签: 脊膜瘤 术后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急性硬下血肿并发急性硬下积液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策略和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11年8月收治的16例亚急性硬下血肿并发急性硬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急性硬下血肿患者经保守治疗7-10天后并发急性硬下积液,加重病情,脑疝形成,立即手术治疗,术后第3~6天头部CT扫描,15例显示血肿无复发、血肿与积液大部清除,骨瓣无移位。1例出现迟发性脑干出血并再次行脑室外引流术。出院时GOS预后评分恢复良好15例,死亡1例。结论对于保守治疗的急性硬下血肿在7-10天左右可并发急性硬下积液,从而加重病情。患者只要手术及时,手术效果一般都良好。亚急性硬下血肿并发急性硬下积液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血肿性质、患者年龄等多因素有关。

  • 标签: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急性硬膜下积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滑肉瘤的特点及其诊断、鉴别诊断、预后。方法选取肺滑肉瘤患者2例,对肉瘤标本进行镜检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肺滑肉瘤主要由梭形纤维母细胞样细胞构成,其中含有少量胶原纤维,多呈弥漫性紧密排列或者交织束状排列,增生梭形细胞周围见大小不等的裂隙,裂隙多呈分支状,少量裂隙呈片状、车福状,有灶性坏死。肿瘤细胞Vimentin、CD99、CK、Bcl-2、EMA均呈现阳性;Calretinin、CD34、CD68、SMA、S-100、MyoD1、desmin均呈现阴性。结论肺滑肉瘤的病理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较为复杂,诊断时应该引起注意,并且肺滑肉瘤的复发率较高,要严格处理好患者的预后。

  • 标签: 肺滑膜 肉瘤 病理组织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分缺型膀胱穿刺造瘘器的创制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用不锈钢片卷制成三分缺型膀胱造瘘器并应用于临床。将116例需行膀胱穿刺造瘘患者分成3组。观察组G0(三分缺型膀胱穿刺造瘘器造瘘组)41例,对照组G1(一次性可剥离膀胱穿刺造瘘器造瘘组)38例,对照组G2(半周型膀胱穿刺造瘘器造瘘组)37例。手术操作时使用三分缺型膀胱穿刺造瘘器或半周型膀胱穿刺造瘘器携带导尿管,从切口垂直刺入,尿液溢出后,将导尿管自缺口处偏出,拔除造瘘器。充盈气囊后固定导尿管。一次性可剥离膀胱穿刺造瘘器,按说明书操作,实施手术。术中准确记录膀胱穿刺造瘘操作所需时间及尿外渗液体量。结果三分缺型膀胱穿刺造瘘组、一次性可剥离膀胱穿刺造瘘器造瘘组、半周型膀胱穿刺造瘘器造瘘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4.5±8.6、55.8±8.3、54.3±7.0)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1、0.141、0.889,P=0.379、0.889、0.324),尿外渗液体量分别为(136.1±11.2、140.2±8.9、145.1±9.1)g,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t=-2.040,-4.362,-2.246,P=0.048,0.000,0.031)。各组造瘘时间并无差异,但观察组尿外渗液体量更少。结论三分缺型膀胱穿刺造瘘器,制造简单,可反复使用,操作方便快捷,减少尿液外渗,安全性更好,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膀胱造瘘术 造瘘器 三分弧缺型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