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了解各类镇静催眠药的作用特点,加强镇静催眠药物的合理应用,防止不合理用药所致的不良反应地发生。

  • 标签: 镇静催眠药 合理用药 注意事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褪黑素对小鼠腹腔注射安定睡眠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以翻正反射为指标研究褪黑素对小鼠腹腔注射安定催眠效果的影响。先注射安定,待翻正反射消失记录为睡眠诱导时间,然后腹腔注射褪黑素,记录翻正反射重新恢复的时间为眠持续时间。结果小鼠腹腔注射安定后再注射褪黑素小鼠睡眠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并随着褪黑素浓度的增大鼠睡眠持续时间增加。结论褪黑素对小鼠腹腔注射安定催眠效果具有增强作用,且该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

  • 标签: 褪黑素 安定 催眠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1例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治疗组44例。对照组常规给以洗胃、利尿,必要时上氧、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呼吸兴奋,防治并发症。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观察两组患者神志清醒时间。结果治疗组的清醒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全治愈。对照组患者死亡1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纳洛酮治疗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纳洛酮 治疗 急性镇静催眠药中毒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对镇静催眠类药物中毒的院前急救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采取本院急救中心2013年5月份至2014年7月份期间接受治疗的120例镇静催眠类药物中毒患者,将这12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在院前进行急救治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院前不进行任何处理直接送往急救中心,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观察组患者在院前进行急救治疗后,例患者在达到医院前病情得到了明显的遏制,在对照组中,出现了2例死亡,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未进行急救的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镇静催眠类药物中毒患者院前进行急救处理为患者进院后进行抢救创造了有力的条件,为患者的治疗赢得了黄金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镇静催眠药物 中毒 院前急救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纳洛酮是目前抢救因镇静催眠类药物中毒的患者较为值得应用的临床药物。方法把在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之间进入我院治疗的催眠镇静药物中毒患者共68例依照挂号的前后顺序分为随机的两组,命名为常规组和给药组。通过对两组不同方法治疗后效果的对比来观察哪种方法效果更好。结果通过治疗效果和清醒度的比较证明两种治疗方法产生的效果存在着差异且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给药组优于常规组。结论在抢救因食用催眠镇静药物中毒的患者时,应用纳洛酮会产生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可以推广。

  • 标签: 抢救 纳洛酮 催眠镇静 应用
  • 简介:摘要镇静催眠类药物主要有巴比妥类、苯二氮艹卓类和非苯二氮艹卓类等。20世纪初以来,巴比妥类药物是主要使用的镇静催眠药;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种苯二氮艹卓类结构的药物问世,因其成瘾性小,安全范围大,逐渐替代了巴比妥类药物。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出现唑吡坦、扎来普隆、佐匹克隆等新型结构的非苯二氮艹卓类药物。镇静催眠药属于精神类药物,长期使用易使人产生依赖性,故其合理用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镇静催眠药 发展状况 合理用药 依赖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我院门诊镇静催眠药的使用情况。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6月每个月的的精神专科门诊处方500张,对不同药物的使用频率、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日平均药物剂量使用情况通过利用限定日剂量使用量和药物用量指数来对本次试验患者的药物临床使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劳拉西泮片、地西泮片、氯硝西泮和阿普唑仑这四种镇静催眠药物中,阿普唑仑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按顺序依次是从氯硝西泮、劳拉西泮片和地西泮片降低。其中阿普唑仑的药物利用指数大于1.0。四种药物的用药情况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已经产生药物依赖性的患者达到了120人,所占百分比为12%。结论我院门诊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日益趋向于合理,其中中老年患者是镇静催眠药物使用的主要人群,在临床精神科门诊中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比较广泛,因此一定要做好镇静催眠药物的合理用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规范合理用药。

  • 标签: 精神专科门诊 镇静催眠药物 使用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艾瑞克森催眠恍惚状态同步脑波观察及免疫力改变情况。方法标准催眠患者17例为标准组,个性化催眠患者10例为个性组,根据脑电图结果,还可分为浅催眠、中催眠、深催眠。于催眠前后,行血常规检查(WBC、HGB、PLT)。结果个性化催眠所致恍惚状态比标准催眠所致恍惚状态更为明显(P<0.05)。神经症与躯体化障碍患者多为浅催眠,其次为中催眠,无深催眠;癔症患者都为深催眠,无浅催眠和深催眠(P<0.05)。催眠后,浅催眠患者IgA无显著改变(P>0.05),而中催眠、深催眠患者IgA较催眠前显著增加(P<0.05)。催眠前后血常规指标(WBC、HGB、PLT)均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艾瑞克森催眠能让患者更易进入恍惚状态,脑电图及免疫力会有改变。

  • 标签: 艾瑞克森催眠 脑波 免疫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某肿瘤医院住院病人镇静催眠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某肿瘤医院2014年7月~12月25376人/次中使用镇静催眠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论该院镇静催眠药物使用情况比较合理。

  • 标签: 镇静催眠药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安定的预防性使用在躁狂性患者磁共振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作MRI不合作患者给予预防性镇静药物安定后检查资料。结果48例患者注射安定后能比较顺利地进行MRI检查。护理得当,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安定的预防性使用和有效的护理措施能使躁狂患者安静入睡,都能较好的配合完成MRI检查。避免了重复检查,提高了磁共振的工作效率。

  • 标签: 躁狂患者 MRI检查 安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对孕产妇幸福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分娩的孕产妇120例进行临床观察,将孕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孕产妇均为60例。两组孕产妇均接受同样的健康教育及治疗护理;观察组孕产妇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还结合优质护理。自制幸福指数量表,对两组孕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对比两组孕产妇的幸福指数。结果通过优质护理,观察组的幸福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孕产妇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升孕产妇的幸福指数,提高孕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推动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

  • 标签: 优质护理 孕产妇 幸福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传染科和普通内科护士的主观幸福感、工作压力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中国护士工作压力量表对传染科和普通内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GWB的评分显示传染科护士的评分(72.60±10.475)低于普通内科护士的评分(80.31±11.182),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染科护士的工作压力量表总评分(103.10±11.828)显著高于普通内科护士总评分(90.89±11.487),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除了在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的问题的评分,两组差异不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四个方面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传染科护士的工作压力高于普通内科护士,其主观幸福感明显低于普通内科护士。

  • 标签: 传染科 护士 主观幸福感 工作压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选取乳腺癌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心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及幸福感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幸福感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乳腺癌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幸福感。

  • 标签: 乳腺癌 心理干预 焦虑抑郁 幸福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式护理干预对脑梗塞患者主观幸福感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脑梗塞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主观幸福感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生活质量评定问卷对干预效果进行评定。结果经过PDCA循环式护理干预后,干预组的幸福感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并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用PDCA循环式护理干预能够改善脑梗塞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效果。

  • 标签: PDCA循环 护理干预 脑梗塞 主观幸福感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实行护理干预对其主观幸福感与生活质量的影响与意义。方法将我院内科10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常规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护理干预。给予常规组患者日常干预,如宣讲知识、监测病情发展、用药指导等;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进行综合干预。对两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幸福感指数评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不同程度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显示干预组完善护理干预后其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护理前后主观幸福感评分比较显示干预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得分显著优于普通组(P<0.05)。结论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及其他综合措施干预能够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识并调整自身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遵医嘱服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可显著提高疾病治疗效率,促进患者预后情况。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主观幸福感,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主观幸福感与生活质量 影响与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情绪状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方法46例慢性CPHD作为实验组,同期体检的健康人士46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幸福感指数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结果(1)实验组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指数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CL-90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SCL-90与IndexofWell-being具有显著负相关性(p<0.05)。结论CPHD患者情绪状态与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相关性,因此,有必要给予情感支持和生活指导。

  • 标签: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情绪状态 主观幸福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慢病管理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伴焦虑患者主管幸福观的影像。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于本院治疗的46例老年2型糖尿病伴焦虑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3例,对比组23例。两组患者的原有药物治疗方案均不改变,对比组患者不予以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予以慢病管理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焦虑、糖代谢,以及幸福感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经干预0.5年之后,观察组患者的HbA1C为(8.11±2.31)%,TAI为(43.01±6.42)分,MUNSH为(42.14±7.05)分,观察组治疗前后具有明显差异(P<0.05),而对比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2型糖尿病伴焦虑患者采用慢病管理治疗,可显著改善其焦虑程度,以及糖代谢等,并有效增加患者主观幸福感。

  • 标签: 慢病管理 2型糖尿病伴焦虑 主观幸福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采取个性化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该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心理护理。结果两组患者护理之前SCL-90和GWB量表评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的GWB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而SCL-90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护理之前各项血糖指标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之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采取个性化心理护理,有助于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并改善其心理状态和主观幸福感。

  • 标签: 糖尿病 个性化心理护理 主观幸福感 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