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提出相应防范对策,减少护理不良事件,为护理安全提供保障。方法对本院2014年~2015年发生的79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类型、发生原因、当事人工作年限、事件发生时段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前三位的分别是给药错误、查对错误、针刺伤。发生原因与护理人员、护理管理、护理安全隐患等因素有关,发生不良事件护士工作年限0~3年占63.29%,4~5年占20.25%。不良事件发生时段依次为上午治疗高峰段、中夜班、中午时间。结论加强护理人员安全知识培训,认真落实护理核心制度,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进行有效的护理管理,加强护患沟通,均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安全。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成因分析 防范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医疗暴力事件预防处置措施。方法结合医疗暴力事件定义对某医院的所有医护工作者进行询问调查,探究他们伴随的心理和生理医疗暴力事件,进一步分析相应预防对策。结果有56%的医务工作人员遭遇过医疗暴力,其中80%的女性医务人员反映遭遇的为心理暴力,62%的男性医务人员反映遭受的为身体暴力。结论医疗暴力事件分为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应该采取合理的预防处置对策对其进行控制。

  • 标签: 医疗暴力 预防 措施
  • 简介:摘要神经外科护理因其特殊性护理强度高、难度大、复杂程度高、是护理工作中比较难、易出现护理不良事件的工作。神经外科护理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意外拔管、静脉炎、仪器管理和使用不当、基础护理不到位、用药错误、轻度压疮、病情发现不及时等问题。研究和分析神经外科护理不良事件并作出应对措施,是减少护理风险,提高护理效果的重要举措。

  • 标签: 神经外科 护理 不良事件 风险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PDCA循环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管理,同时将护理隐患和不良事件进行分类。结果运用PDCA循环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管理后,2015年对患者产生影响的护理不良事件(Ⅲ类事件)占比为25.00%,较前降低(2014年为52.78%、2013年为61.54%)。结论运用PDCA循环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管理,可鼓励护士对不良事件进行上报,降低不良事件对患者产生的影响。

  • 标签: 不良事件 PDCA循环 病人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骨相关事件的综合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2月乳腺癌骨转移患者30例,针对骨相关事件采取的护理经过。结果通过综合护理,10例患者的VAS评分从(7.8±2.1)降至(2.1±1.4),有统计学差异(P<0.05)。1例患者因为咳嗽发生肋骨病理性骨折,予固定胸壁及制动。3例患者出现高钙血症,处理后症状缓解。结论乳腺癌骨转移骨相关事件的综合护理是顺利治疗必不可少的一环,有利于患者的长期生存。

  • 标签: 乳腺癌 骨转移 骨相关事件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门诊护理管理和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手段对我院门诊于2014年6月~12月期间所产生的50件不良事件予以分析,将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应对方法。结果通过分析后可知,门诊护理管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包含门诊投诉、门诊环节较多、服务无较长周期、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门诊医生专业水平差异大等。结论医院门诊护理管理中应加大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以此来提升护理人员总体素质,进而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门诊护理管理 不良事件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精细化管理在降低医院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3年(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期间和2014年(实施精细化管理)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等级。结果2013年我院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42%,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各不良事件发生级别均明显优于2013年,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护理工作中应用精细化管理,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对护理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精细化管理 护理质量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急诊科护理人员遭受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给医院暴力事件预防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详细分析急诊科护士遭受暴力侵袭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措施进行防范。结果暴力事件出现主要原因和环境、职业、社会、护理人员、系统支持以及人力因素有直接关系。结论采取措施预防护理人员工作场所暴力事件,能够很好的提高护理质量,改善医患之间关系,降低暴力事件出现的概率。

  • 标签: 急诊科 暴力事件 护理人员
  • 简介:摘要院前急救是现代急救医疗体系的首要环节,各类突发事件决定了急救工作的高强度和高压力性,这些因素都会使急救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只有正确评估急救护士群体的心理状况,并给予积极适时地维护,才能有效地抗衡工作压力。

  • 标签: 院前突发事件 护士 心理状况 维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科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75例护理不良事件,回顾性分析分析不良事件类型及相关因素。结果护理不良事件类型主要为液体外渗、跌倒/坠床、给药错误,构成比分别占到34.67%、26.67%、16.00%;不良事件的责任人护理人员占85.33%、患儿家属占14.67%;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的原因主要是责任心不足、能力不足、沟通不良及交接班不到位,分别占30.67%、26.67%、18.67%、10.67%;患儿男性占58.67%,患儿年龄段3~<7岁、1~<3岁占到48.00%、36.00%,事件发生时间段8~1159点、0~759点占到44.00%、32.00%,护理人员工作年限<5年、5~<10年占到57.33%、37.33%,护理人员职称员级、初级占到74.67%、21.33%,患儿住院时间≥7d占到70.67%。结论我院儿科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类型主要为液体外渗、跌倒/坠床、给药错误,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责任心及能力不足、沟通不良及交接班不到位,男性患儿、0~1159点、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及职称低、患儿住院时间长时发生护理不良事件风险性明显增加。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儿科 类型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险护理对输液室输液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门诊输液室2015年8月至12月实施风险护理的100例输液患者为观察组,2015年1月至5月收治的实施常规护理的输液10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输液滴速不合理、输液反应、输液外渗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护理能够减少输液室输液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风险护理 输液室 不良事件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通过检测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中MMPs/TIMPs的含量,探讨其在终末期肾病中心血管中的意义,评价透析充分性对ESR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1)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肾脏内科收治住院的ESRD患者(为期观察一年),进行不同分组行MMPs/TIMPs及相关指标的检测;(2)并通过超声心动图进一步证明血液透析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1)MMPs/TIMPs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所升高,其中MMP-10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TIMP逐渐升高(P<0.05);(2)超声心动图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SRD患者左心室扩张明显,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减小,心脏射血分数明显减低,透析越充分,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越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MP-10在终末期肾脏病中可能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标志物;(2)透析充分性是评价ESR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评估在减少老年长期住院患者不良事件中的运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长期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6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另实施综合护理评估,并针对护理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观察两组住院6个月期间内跌倒、压疮、脱管、坠床、药物滥用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老年患者在住院6个月期间,跌倒、压疮脱管、坠床以及滥用药物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对老年长期住院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评估,可大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安全性。

  • 标签: 综合护理评估 老年患者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生活时间及社会支持对双相情感障碍复发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至我院进行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复发患者32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一时期相同年龄段的32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病情稳定后于对照组一同填写LES和SSRS问卷调查,对两组问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SSRS量表显示社会主观支持评分、客观支持评分和总评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但是客观支持和总体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主观支持不具有统计学差异。LES评分显示总体正性事件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部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负性事件评分观察组为和总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负性事件以及社会客观支持程度是影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症状复发的重要因素。

  • 标签: 生活事件 社会支持 双相情感障碍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B型利钠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52例CHF患者按照BNP水平分为正常组和升高组,根据患者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各组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52例患者中,死亡35例(23.03%),BNP水平正常患者有28例(18.42%);BNP升高组死亡率、再住院率、住院次数及住院时间均高于BNP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NP水平对CHF患者心血管事件及预后有显著影响,是CHF患者预后及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评估指标。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B型利钠肽 心血管事件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脂质代谢紊乱与心脑血管事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同期身体健康的46例体检人员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及载蛋白(APOB)的指标,同时观察两组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情况。结果MHD患者的脂质代谢紊乱与健康人群相比表现在TG、TC、LDL和APOB的显著升高上,同时MHD患者中合并心脑血管事件的患者其血脂水平也较非心脑血管组高,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的血液透析会导致患者体内蛋白质流失,出现营养不良继而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心脑血管的发生率也会随血液透析时长升高。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脂质代谢 心脑血管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发生心血管事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择期行心脏手术的糖尿病患者319例,根据患者围术期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分为心发生血管事件组和无心血管事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实验室检查结果(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微量白蛋白尿)、术前合并症情况(高血压、冠心病、肾病、脑血管病、心衰等)等。结果心血管事件组和无心血管事件组在年龄、糖化血红蛋白、微量白蛋白尿、冠心病、肾病、心衰等合并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糖化血红蛋白、微量白蛋白尿、糖尿病合并症(冠心病、肾病)为糖尿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 非心脏手术 围术期 心血管事件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预防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血栓事件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进行过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患者18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比较两组血栓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以及大出血事件,次要出血事件观察组总发生率4.30%明显低于对照组11.8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预防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血栓效果方面,本次研究认为利伐沙班比华法林更加安全有效,但是临床中仍然需要更加深入、更加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利伐沙班 华法林 预防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血栓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对舒适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状况、满意度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研究。方法从2015年2月1日到2015年12月1日本病区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选取70例,其中男性有45例,女性有25例,他们的年龄在55~70岁之间。随机将这些患者划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一组有35例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另给予舒适护理。利用统计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性分析,以有效观察舒适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情绪状况、满意度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情绪状况、满意度及心血管事件比较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该护理方式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舒适护理 情绪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