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循环是脉管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主指微小血管(口径为2~250μm内)的血液循环,血液通过微循环直接向组织细胞提供氧和其它营养物质,并带走二氧化碳和废物.微循环的调节机理与脉管系的其它部分有所不同.微循环可根据组织需要调整局部血流.在教学和科研中,如何做好微循环的标本是很重要的.在肠系膜标本中,我采用了大白鼠、小白鼠、豚鼠、大白兔四种动物的肠系膜作了比较,最后认为采用大白鼠的肠系膜较为理想,操作简单,结构典型,对比清晰,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动物选择:大白鼠200g左右,水合氯醛麻醉后打开腹腔,用线接扎胃幽门和直肠将整个消化道取下来,放在24cm的蜡盘中,用大头针将肠道的系膜顺其自然而展开,倒于AF固定液(95%酒精80ml;福尔马林20ml)固定45min,用蒸馏水洗2~3次.用Hansen苏木素染色10min,充分水洗约5min,用0.5%盐酸酒精分色1min,充分水洗15min,入70%酒精5min,入0.5%伊红染5~10min.入80%、95%、100%酒精脱水10~15min.入二甲苯透明10min.用眼科剪将肠系膜剪成2mm的正方形平铺在载玻片上镜检,中性树胶封片.结果:微循环的血管呈树枝样蓝色交错成网,内含丰富桔红色的血细胞.在血管的终末处,可见变形为长条形的血细胞和清晰可见的末端小动静脉间的通路以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注意事项:结扎肠道必须防止肠道内容物溢出污染固定液和染液.固定液、染液量要适中,以埋没标本为好.取材一定要新鲜,10min内完成.

  • 标签: 肠系膜微循环 脉管系 动物选择 固定液 微小血管 血液循环
  • 简介:目前已有动物脑组织的常规灌注固定技术[1,2].陈浩宇等[3]又改进了脑组织的灌注固定技术,使固定脑组织的方法基本完善.由于脑组织耐氧能力很差[4],就要求尽可能早地开始固定脑组织,才能更好的保护好脑组织.为达此目的,对目前的脑组织局部灌注固定技术作了适当的修改,并对右心房流出的液体作了仔细观察,现介绍如下,以与同行商榷.

  • 标签: 脑组织 局部灌注 灌注固定 生理盐水
  • 简介:目的研究阿司匹林(aspirin,ASA)预处理对豚鼠内耳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后的保护作用和保护机制。方法健康豚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术前腹腔注射阿司匹林50mg/kg,每天一次共7d),模型组和干预组各分成3个亚组:IRI6h组、24h组和48h组。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耳蜗的形态学改变;用原位凋亡法(TUNEL法)检测耳蜗各部位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耳蜗罕见凋亡细胞;模型组Corti器、螺旋神经节在再灌注各个时间点均有细胞凋亡,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Corti器、螺旋神经节在再灌注各个时间点均有细胞凋亡,程度较模型组减弱,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A预处理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内耳起保护作用。

  • 标签: 耳蜗 阿司匹林 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胞凋亡
  • 简介:目的观察腹主动脉内灌注瑞芬太尼聚己内酯(REM-PCL)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中神经细胞线粒体损伤的影响。方法2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及REM-PCL组(RP组,0.1mg/kg),每组10只。采用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建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模型。分别于缺血前、缺血45min、再灌注30min和60min时,测定脊髓神经细胞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线粒体肿胀度(MSD),并观察其病理学改变。结果与缺血前比较,C组阻断腹主动脉后脊髓神经细胞线粒体SOD、GSH-PX及T-AOC均降低(P〈0.01),ROS、MDA和MSD含量均升高;开放腹主动脉后C组脊髓神经细胞线粒体SOD、GSH-PX及T-AOC均降低(P〈0.01),ROS、MSD和MDA含量均升高(P〈0.01),脊髓灰质病理损害严重(P〈0.01);RP组在阻断腹主动脉45min时和开放腹主动脉后脊髓神经细胞线粒体SOD、GSH-PX及T-AOC均显著高于C组(P〈0.01),ROS、MSD和MDA含量均显著低于C组(P〈0.01),RP组脊髓灰质的病理损害程度明显轻于C(P〈0.01)。结论SCIRI中腹主动脉内灌注REM-PCL可提高神经细胞线粒体抗氧化能力,减轻神经细胞线粒体损伤。

  • 标签: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阿片受体 线粒体 瑞芬太尼聚己内酯
  • 简介:目的为临床晚期不能手术治疗的肺癌或中晚期化疗加放疗、化疗加手术的综合性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察121例成年尸体的右侧肋间后动脉与右支气管动脉的共干类型、右侧支气管动脉开口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测量右侧第三肋间后动脉在腋中线的外径.结果右侧第三肋间后动脉与支气管动脉的共干情况有四种;支气管动脉共干开口处平对T4~T6椎骨,右侧第三肋间后动脉在腋中线的外径平均为0.78mn±0.33mm.结论根据支气管动脉的解剖学基础,在腋中线选右侧第三肋间后动脉行保留导管,定期向癌区灌注化疗药物的方法,对晚期或中晚期右侧肺癌进行综合性治疗是较好的选择.

  • 标签: 腋中线 第三肋间后动脉 右侧肺癌 应用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