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估钩内固定治疗齿状骨折脱位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一年半来6例手术病人的手术及疗效.结果手术方法符合生理要求,内固定可靠.结论钩操作简便、安全,内固定坚强牢靠,并发症少.

  • 标签: 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 寰枢椎钩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脱位椎弓根钉棒系统的临床复位效果。方法选择16例脱位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26-55岁,平均年龄31.4岁。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进行复位内固定术。并行自体髂骨植骨。手术前后对颈后部轴性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对神经功能改善采用Frankel分级进行评价。结果全组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个月。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所有病例枕颈部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四肢及躯体感觉恢复,肌力及肌张力明显改善。轴性颈痛VAS术前为6.14±1.76,改进为术后4.82±1.45(江2.315,P〈0.05)。Frankel分级术前E级9例,D级2例。C级4例,B级1例;改进为术后E级9例,D级5例,C级2例。X射线、三维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无螺钉、固定棒断裂。植骨在6个月左右达骨性融合;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结构的损伤,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脱落。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具有良好的复位固定效果,符合脱位复位的生物力学特点.固定牢固。

  • 标签: 寰枢椎脱位 复位 椎弓根螺钉
  • 简介:目的分析尺骨冠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2010年1月-2015年1月,共收治尺骨冠骨折患者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19-55岁,平均30.6岁。左侧12例,右侧23例。根据国内王友华分型方法,Ⅰ型骨折9例,Ⅱ型骨折14例,Ⅲ型骨折7例,Ⅳ型骨折5例。针对不同类型骨折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石膏固定保守治疗10例;切开复位内固定22例,其中螺钉固定11例,克氏针加张力带及钢丝固定9例,克氏针加丝线固定2例;冠重建1例,骨片摘除2例。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4.2个月。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均骨性愈合。所有患者术后无神经损伤和肘关节不稳定。根据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20例(57.1%),良8例(22.8%),可5例(14.2%),差2例(5.7%);优良率为79.9%。肘关节骨化性肌炎2例,创伤性关节炎表现3例,无肘关节强直等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Ⅰ型尺骨冠骨折除了骨折块突入关节间隙影响肘关节活动,需行手术摘除碎骨片,其余可行保守治疗;Ⅱ型冠骨折骨折块无明显移位,也可采用石膏后侧外固定肘关节于功能位进行治疗。若内侧韧带损伤严重,则行韧带的修复或重建。Ⅲ、Ⅳ型冠骨折不仅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而且同时注意修补或重建韧带以稳定肘关节。

  • 标签: 尺骨冠突 肘关节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体成形术联合阿仑膦酸钠治疗老年骨折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本院老年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3例,所有患者均在C臂引导下行经皮体成形术,术后43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20)和研究组(n=23),对照组采取常规使用钙剂及维生素D3抗骨质疏松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药物使用基础上加用阿仑膦酸钠抗骨质疏松治疗,疗程均为12个月。术前及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测骨密度(BMD);ELISA法检测血清骨保护素(OPG)变化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活动能力,分析骨折体高度及Cobb角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安返病房,随访时间为13-21个月,平均16.7月。相比体成形术前,研究组患者术后3、6、12月较对照组BMD及OPG均有一定程度增高(P〈0.05);经阿仑膦酸钠治疗3月后,研究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后续不同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能有效维持(P〈0.05)。相比体成形术前,所有患者术后体前缘高度、中部高度优于术前体高度(P〈0.05);且治疗3月后,研究组体前缘高度、中部高度较优于对照组(P〈0.05);相比对照组,研究组Cobb角明显减小(P〈0.05)。结论体成形术联合阿仑酸钠治疗老年骨折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效果较为显著,术后持续使用阿仑膦酸钠治疗能一定程度增加椎骨骨密度,抑制骨保护素的降低进而防止骨破坏,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及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再次发生,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阿仑膦酸钠 骨质疏松 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一期前、后入路对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我院从2000~2004年对1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患者采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复位、减压、内固定.术后随访12~48月,平均30月.最后评价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测量计算颈椎高度的丧失率以及颈椎的屈伸范围、间融合率,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按Frankel分级评定,平均提高1.6级.颈椎总的伸曲活动范围平均17度,体高度丧失率1.3%,融合率为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一期前、后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交锁可获得准确复位、充分减压、植骨融合率高、稳定性好,神经功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恢复.

  • 标签: 颈椎 骨折 脱位 手术
  • 简介:目的观察经皮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皮体成形术和经球囊扩张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86例,观察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在所治疗的86例病例中,在术后6-48小时内均有腰背部疼痛的缓解,有12例13出现骨水泥渗漏,所有患者均无脊髓、神经根损伤及静脉栓塞、肺栓塞等并发症的产生。随访2-8个月,均未发现有新的骨折形成。结论体成形术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骨水泥渗漏是其主要并发症。

  • 标签: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行单节段经皮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后发生症状性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对诊断为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OVCF)并行PVP的94例患者行回顾性研究,19位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出现症状性体再骨折(再骨折组),75位未发生再骨折(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生物学和手术各参数。结果随访出现再骨折病例中,邻近体再骨折11例(57.89%,11/19),非邻近体再骨折8例(42.11%,8/19),邻位骨折均为术后6月以内发生,非邻位体再骨折中仅2例(25.00%,2/8)发生在术后6月以内。既往骨折病史(P=0.01)、骨水泥是否分布对称(P=0.02)、骨水泥量(P=0.02)及骨水泥分布位置(P=0.03)是体再骨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量、分布是否对称以及既往骨折病史是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而PVP术后更长时间内出现体再骨折与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相关。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再骨折 骨水泥 水泥分布
  • 简介:目的探索一种治疗症状性陈旧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方法。方法2012年11月~2015年6月采用经皮体成形术(PVP)治疗陈旧性老年骨折疏松骨折骨不连病人66例,72个体。结果术中、术后无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情况发生。发生椎间隙渗漏3个体(考虑患有终板损伤),椎弓根渗漏1个体,无感染、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患者脊柱后凸畸形无明显改善,术前、术后患体高度恢复不明显,16个体有10%~20%左右高度恢复,术前、术后患体高度恢复不明显,16个体有10%~20%左右高度恢复,术前、术后体的后凸角度变化不大,6个体后凸角度有10°左右的减少。所有患者术后腰背疼痛明显缓解,腰背肌力量明显增大,有7例患者仍感有腰背痛,但服用止痛药有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法,由术前的(8.8±1.8)分下降为术后的(2.5±0.81)分(P〈0.01),采用剔除性功能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由术前的(41.6±27.1)分下降为术后的(16.8±6.2)分(P〈0.05);经6~36个月随访(平均17.2个月)无一例疼痛术后复发,体高度经X线片检查术后无改变,患内骨水泥弥散良好。结论PVP术可以很好地缓解症状性陈旧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疼痛,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陈旧性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腰骶髂联合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7月~2010年1月收治的11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骨盆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男6例,女5例;年龄21~60岁,平均36岁。11例均为TileC型骨盆骨折。采用后路腰骶髂切口,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L5∕S1体和髂骨螺钉固定髂骨,配合患肢牵引和器械的撑开、合拢纠正垂直及分离移位。结果11例患者术后获得12~20个月随访,平均16.5个月。术后X线片均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复位固定满意,骨盆后环形态恢复良好;下肢等长,未出现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患者未出现跛行,下蹲功能满意。术后12个月Majeed评分:优9例,良2例。结论腰骶髂联合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疗效满意,且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

  • 标签: 骶髂关节 骨折脱位 内固定术
  • 简介:目的探讨单针经单侧椎弓根经皮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人新鲜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3月~2011年9月治疗胸腰椎骨折100例110,分为两组,A组50例60行单针经单侧椎弓根PVP术,B组50例50行经双侧椎弓根PVP术。两组均行术前及术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活动能力评分(locomotoractivityscale,LAS)、体前后缘高度比及两组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及手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前与术后2天VAS评分、LAS评分及体前后缘高度比均有显著差异,症状改善明显(P〈0.01);两组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患者术后骨折体无疼痛,复查X线片显示术后6月与术后2天体前后缘高度比无明显差异(P〉0.05)。A组平均单体手术时间20.1min,注入骨水泥2.8ml(2-4.5m1);B组手术时间35.2min,注入骨水泥3.7ml(2.5~6ml)。两组间平均单体手术时间及平均骨水泥注入量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发生骨水泥渗漏情况为椎间盘渗漏A组5例、B组6例,旁渗漏A组7例、B组7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针骨水泥技术可即刻缓解疼痛,恢复伤高度,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及X线暴露时间,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老年人新鲜胸腰椎骨折的技术。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性骨折 老年人
  • 简介:目的探讨和评估经皮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不愈合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3月~2011年3月,在局麻下行PKP技术治疗老年体压缩骨折不愈合患者28例34个体,术后进行AVS、ODI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3~48个月﹙平均24.6个月﹚随访。23例术后腰背部疼痛消失,5例疼痛明显减轻,VAS由8.3±2.3减少到2.5±1.8,ODI评分由﹙76.5±13﹚%减少至﹙23.5±8﹚%,与手术前有显著性改善﹙〈0.001﹚。术后X线片及CT提示伤内骨水泥填充部位满意,无硬脊膜受压表现。测量X光片术前单体后成角为平均23±8°,术后平均13±5°,改善角度平均10±3°。体高度术前平均1.3±0.6cm,术后平均2.1±0.7cm,高度增加平均0.8±0.3cm。手术前后后角度及体高度的恢复均有显著性差异﹙〈0.001﹚。结论PKP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不愈合是一种脊柱微创技术,适应于手术耐受性差的老年人,是治疗老年体压缩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

  • 标签: PKP 椎体压缩骨折 骨折不愈合 骨质疏松症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下颈椎骨折脱位在麻醉下闭合复位失败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我科于2006年1月~2011年1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病例85例。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颅骨牵引重量、颅骨牵引时间、骨折脱位节段、交锁、并发多颈椎骨折、关节关节骨折、前纵韧带及椎间盘损伤、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等相关因素,观察患者麻醉下复位的情况,分析引起复位失败原因。结果影响复位失败的相关因素和顺序为关节关节交锁;前纵韧带及椎间盘损伤;多发颈椎骨折。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双侧交锁是麻醉下手法复位的适应症;单侧交锁或多发颈椎骨折受伤是相对禁忌症,选择适当的病例,可以减少医源性损伤,简化手术。

  • 标签: 下颈椎脱位 全身麻醉 闭合复位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棘间融合装置联合体间融合时对下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健康成年男性L4-5节段CT扫描图像的基础上,利用软件Simpleware4.2、GeomagicStudi010.0及Abaqusl0.0建立L4-5有限元模型(INTACT)。验证模型有效性后建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间融合(UPS)、双侧椎弓根螺钉/钛棒固定联合间融合(BPS)和棘间融合装置固定联合间融合(ISF)三种手术模型。对各模型实加500N预载荷的同时以2N.m为间隔,自2N.m开始逐级累加至最大10N.m,观测其应力分布、相邻节段的角位移。结果各工况下三种手术组的角位移(ROM)均较INTACT组明显减小,减小的程度BPS最高,而ISF除右侧弯方向上均高于UPS;三种手术组范氏应力云图显示,BPS组与ISF组相似,UPS组存在较高的应力集中,范式应力峰值无论在间融合器还是在内固定器械上由大到小依次均为:UPS〉ISF〉BPS。结论ISF联合间融合能够为下腰椎脊柱重建提供适度且足够的稳定性,因而可以为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内固定选择。

  • 标签: 下腰椎 棘突间融合装置 椎弓根螺钉 稳定性 有限元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联合经椎弓根伤内球囊扩张后植骨手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胸腰段及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经伤椎弓根置入PKP系统球囊,扩大伤内骨质空腔,植入人工骨填充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植骨量、出血量、体前后缘平均高度、Cobb角、椎管占位等方面,与钉棒复位经椎弓根单纯植骨方法做初步对比。结果31例爆裂骨折复位固定良好,神经功能ASIA评分无一例加重,伤内植骨区域填充良好,22例患者术后坚持随访,无一例断钉断棒,骨折愈合良好,伤内无空腔形成,取出内固定物后6月复查,无一例伤塌陷;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出血量、体前后缘平均高度、Cobb角、椎管占位等方面,与经椎弓根单纯植骨手术无明显差异,但植骨量更加充分,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本术式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理论上是一种有效手段,但与传统的简单钉棒复位固定方式比较,是否可以明显减少钉棒取出后伤塌陷的发生,还需深入研究及大宗病例随访。

  • 标签: 胸腰椎爆裂骨折 球囊扩张 植骨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段骨髓瘤引起的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疼痛及日常活动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2年10月28例胸腰段骨髓瘤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7例;年龄52~72岁,平均年龄61.2岁;病程6~20个月,平均病程10.6个月。均采用在C型臂下行椎弓根穿刺球囊扩张体后注射骨水泥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活动能力评分(KPS)于术后24h、1个月、12个月评估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28例患者术后24h内疼痛均缓解,无一例出现脊髓或神经根损伤及压迫症状,复查X射线片见体内骨水泥填充良好。手术前后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改善趋于稳定;术后24h、1个月、12个月疼痛缓解率分别为75.00%(21/28)、92.86%(26/28)及82.14%(23/28);所有病例未见体进一步压缩、疼痛无明显加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PKP治疗脊柱胸腰段多发性骨髓瘤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止痛效果好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恢复体高度,加强体强度,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多发性骨髓瘤 椎体骨折
  • 简介:目的探讨经伤椎弓根双侧置钉、单侧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9月-2013年9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经伤椎弓根单侧植骨、双侧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22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矢状位Cobb角、伤前缘高度,以Charles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0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伤前缘高度、矢状位Cobb角得到明显改善,神经功能ASIA分级明显提高,骨折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6.4%。结论经伤椎弓根单侧植骨双侧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靠、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伤椎 经椎弓根植骨置钉
  • 简介:小腿骨折是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状态下常见的多发伤,且常是高能量损伤所致,多伴有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我院自2010~2013年收治此类病例21例,皆早期行筋膜室切开减压,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引流,骨折行有限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均取得了满意疗效。1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21例,均为小腿闭合性骨折,男18例,女3例,年龄17~42岁,平均31岁;骨折部位上中段10例,中下段11例。受

  • 标签: 小腿骨折 VSD 骨筋膜室综合征 外固定支架治疗 有限内固定 高能量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麻下单侧经皮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凹陷性骨折的效果。方法2009年9月-2010年12月对45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凹陷性骨折患者在局部麻醉下采用PKP治疗,观察术前、术后VAS评分;术前、术后以及术后一年体中央高度比和局部后凸Cobb角。结果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全部病例中1例骨水泥向上位椎间盘渗漏、1例骨水泥向体侧方渗漏,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8.32±1.07)分、(1.84±0.71)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体中央高度比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加(P〈0.05),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一年体中央高度比与术前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凸Cobb角与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一年后,全部病例未出现伤骨折和邻近骨折。结论局麻下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凹陷性骨折能迅速缓解疼痛,部分恢复体高度维持治疗效果。

  • 标签: 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局麻
  • 简介:目的研制保留各方向活动的仿生人工齿关节,探讨其可行性。方法采集30例正常CT数据,用Mimcs15.0软件三维重建,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解剖数据设计保留各方向活动的仿生人工齿关节。在10具新鲜尸体标本上模拟关节置换术,X-ray及CT检查关节及螺钉位置。结果侧块中点间距离为(32.53±1.38)mm,侧块中点处高度为(13.48±1.60)mm,椎动脉孔内侧缘间距离为(51.12±2.31)mm,侧块横韧带结节间宽度为(16.23±1.01)mm,前结节至齿状后缘间距离(18.48±1.77)mm;齿状高度(14.82±1.81)mm,基底部横径(9.53±0.65)mm,前后径(10.91±0.91)mm,体高度(19.33±1.77)mm,体宽度为(18.19±1.59)mm。人工关节由部件、部件及螺钉组成;钢板与骨质贴合好,脊髓未受压,螺钉方向准确;关节置换后的屈伸、侧屈及旋转功能得以保留。结论依据解剖学数据设计的仿生人工齿关节匹配性好;在关节置换后不仅能够维持稳定性,还能够保留各方向活动;此关节具有临床置换的可行性。

  • 标签: 寰椎齿状突关节 人工关节 解剖学
  • 简介:目的建立人工齿关节置换的活体动物模型,探索出适合的手术方式,为后续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依据15套干燥犬标本解剖学参数,设计制造人工齿关节;18只正常成年雄性杂种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体置换组和Harms钢板融合内固定组,建立犬人工齿关节置换以及相关对照组的动物模型,通过一般情况观察及影像学检查比较各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实验动物恢复情况。结果人工齿关节置换手术操作简便、不易造成副损伤。术后X线片和三维CT可见假体位置正确,螺钉均位于预先设计好的钉道内,无假体松动和脊髓受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恢复时间与传统Harms钢板融合内固定术相似,同时具有保留运动功能的显著优势。结论我们所设计的非限制型人工齿关节能够从结构和功能上对进行仿生,达到了兼顾稳定性和运动功能的双重目的,为疾患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选择,符合颈椎非融合技术的发展趋势。

  • 标签: 寰枢椎 人工寰齿关节 动物模型 非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