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6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方法对冠心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进行心率变异时域和频域分析。结果发现单支冠脉病变组SDNN(P<0.05)、TP(P<0.05)和LF(P<0.01)低于对照组,多支冠脉病变组SDNNindex、TP和LF(均P<0.05)低于单支冠脉病变组.提示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波动幅度下降与冠脉病变程度有关,后者是猝死的原因。

  • 标签: 心率变异 冠状动脉疾病 植物神经系统 动脉造影
  • 简介:探讨各种生理指标与不同眩晕证型之间的关系.观测年龄和血压、生化等指标的变化.不同眩晕证型与年龄的关系密切,肝阳上亢主要发生在年龄偏小的患者,而痰浊内阻发生在年龄偏大组,肝阳上亢患者常见血压升高,肾精不足则主要是血压降低,观察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有助于不同眩晕证型的临床诊断.为了观察不同眩晕证型与生理指标的变化,本研究对199例不同眩晕证型患者的生理指标变化进行了组间分析.

  • 标签: 生理指标 证型 指标变化 临床诊断 年龄 血压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软骨损伤与半月板破裂的关系.方法85例共96膝半月板损伤患者,按受伤到手术时间参考Keene时间划分标准分为三组:①急性期组;②亚急性期组;③慢性期组.观察半月板损伤的部位、形态及病程与关节软骨破坏程度范围之间的关系.结果整个病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软骨病损.其中急性损伤的软骨病损多为Ⅰ-Ⅱ度,亚急性损伤软骨病损为Ⅱ-Ⅲ度,慢性损伤以Ⅲ度为主,开始出现Ⅳ度病损.9例交叉韧带损伤及14例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患者软骨损伤明显较同期患者严重.软骨损伤程度与半月板破裂时间成正相关(P<0.01).结论半月板破裂能导致软骨损伤,同时软骨损伤能加重半月板损伤.应早期诊断和治疗半月板破裂,减少伤残的发生.

  • 标签: 关节镜 半月板 关节软骨 损伤
  • 简介:自从1981年美国报道了首例艾滋病人后,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被认识并蔓延开来。近年来又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增多,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对于属职业暴露者的医务人员,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大。特别是对于手术医生中的骨科医生,因手术操作动作大,技术要求高,力量也相对大,骨折端锋利易刺破皮肤等因素,被感染的机会也相应比普通医生增高了许多。虽然意外损伤的感染率有报道为0.33%,但是目前艾滋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案,一旦感染,将给自己、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所以治疗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较为关键。

  • 标签: HIV感染者 手术医生 骨折病人 防护 艾滋病人 骨科医生
  • 简介:目的观察羊体外循环模型中肺损伤的存在,探讨体外循环下肺损伤与水通道蛋白1(AQP-1)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健康成年羊16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5-30kg,羊龄8个月。分为脂多糖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通过建立浅低温体外循环模型,停跳90min,复跳6h,分别比较其血流动力学的指标变化及普通病理组织和超微病理组织的各自特点,测定AQP-1mRNA表达。结果利用体外循环前指标作为自身对照,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之后,血流动力学较平稳[中心静脉压在体外循环前、心脏复跳前、再灌注至平稳时分别为(5.86±1.12)kPa、(6.52±1.33)kPa、(6.36±1.04)kPa],肺干质量/肺湿质量比值(体外循环前、心脏复跳前、复跳后1h、复跳后3h、复跳后6h分别为0.232±0.025、0.224±0.021、0.187±0.022、0.153±0.018、0.134±0.023)与体外循环时间呈反相关(P〈0.001),血浆总渗透压与体外循环时间呈正相关(P〈0.01)。病理组织证实,复跳之后3-6h可以见到明显的肺间质水肿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肺内AQP-1mRNA表达与体外循环时间呈反相关(体外循环前、心脏复跳前、复跳后1h、复跳后3h、复跳后6h分别为100.0、98.1±24.4、80.2±20.3、78.1±17.7、55.3±16.4),在复跳后3h与6h分别降至术前水平的77.8%和54.6%(P〈0.01)。结论体外循环造成的肺损伤在心脏复跳后3-6h内表现严重,同时AQP-1的表达下降,存在肺血管内皮损伤。

  • 标签: 体外循环 肺损伤 水通道蛋白1(AQP-1) 基因表达
  • 简介:目的评价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疱疹咽峡炎的疗效及安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7月疱疹咽峡炎患儿127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60例;年龄1.0~6.2岁,平均年龄3.37岁。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2例,治疗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每次200kIU/kg,每天2次,疗程3~5d。结果治疗组2、4d体温、疱疹、流涎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8%,显著高于对照组(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退时间、流涎消失时间和疱疹消失时间与开始治疗的时间呈正相关(P〈0.05);与血常规单核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所有患儿干扰素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疱疹咽峡炎疗效肯定,临床症状消失快,使用方便,安全好,早期应用效果更佳。

  • 标签: 疱疹性咽峡炎 雾化吸入 重组人干扰素Α-2B 儿童
  • 简介:1引言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ysyndrome,PCOS)是青春期及育龄妇女最常见的内分泌和代谢紊乱性疾病,发生率占育龄妇女的4%~12%,其生理病理的主要特征为卵巢分泌过多的黄体生成素(LH)和睾酮(T),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其高度的家族聚集提示与遗传有关。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Β基因 济宁 突变 黄体生成素 代谢紊乱
  • 简介:高频心电图(HFECG)的记录,是应用ECG的WILSON导联系统描记。而心电向量图(VCG)却是用类似WILSON导联的FRANK导联系统来记录心电活动,二者同以心电活动为描记对象,以图形来表达检查结果,是否它们之间具有一些内在关联和同一呢?我们...

  • 标签: 高频心电图 心电向量图 相关性 高频切迹 蚀缺 向量环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特征与生物学预后因子之间的相关。方法选择2007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行原发性乳腺癌手术患者239例,均为单发病灶。患者年龄22-84岁,中位年龄47岁。术前行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根据超声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描述乳腺癌的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术后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Ki67的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和二元Logistic回归统计学方法分析与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的相关。结果乳腺癌的毛刺征、微钙化、周边高回声晕、肿块形态及超声造影增强方式与各预后因子间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后方回声衰减是ER阳性表达的预测因素(P〈0.05)。乳腺癌直径〉2cm是HER-2、Ki67表达阳性的预测因素(P〈0.05);乳腺癌超声造影表现为早增强、晚消退是HER-2表达阳性的预测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与其预后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相关,为术前无创评估乳腺癌预后提供了可能。

  • 标签: 超声 超声造影 乳腺癌 预后因子 雌激素受体(ER) 孕激素受体(PR)
  • 简介:目的探讨行单节段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后发生症状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对诊断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OVCF)并行PVP的94例患者行回顾研究,19位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出现症状椎体再骨折(再骨折组),75位未发生再骨折(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生物学和手术各参数。结果随访出现再骨折病例中,邻近椎体再骨折11例(57.89%,11/19),非邻近椎体再骨折8例(42.11%,8/19),邻位椎体骨折均为术后6月以内发生,非邻位椎体再骨折中仅2例(25.00%,2/8)发生在术后6月以内。既往骨折病史(P=0.01)、骨水泥是否分布对称(P=0.02)、骨水泥量(P=0.02)及骨水泥分布位置(P=0.03)是椎体再骨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量、分布是否对称以及既往骨折病史是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而PVP术后更长时间内出现椎体再骨折与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相关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 再骨折 骨水泥 水泥分布
  • 简介:比较分析本课题组原创的急性、亚急性创伤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模型中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探讨炎症在创伤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意义。分别将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模型各1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急性血栓模型组采用直接钳夹股静脉+双后肢石膏固定,亚急性组采用定量击打双侧大腿+双后肢石膏固定的方式造模。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生物学状态,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创伤即刻、血栓形成初始期、血栓形成高峰期、血栓消退、血栓不消退和血栓不形成7组。采用GenechipRatGenome4302.0芯片,动态测定股静脉RNA表达情况,运用基因芯片数据分析方法(倍数变化分析),筛选出差异性表达基因。重点分析和比较2种模型中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两种模型中共有28个(急性模型中23个,亚急性模型中24个;其中2种模型中均出现差异性的基因19个;仅出现于一种模型中的8个)炎症相关基因呈现差异性表达,但两组的基因表达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Z=-2.513,P=0.012〈0.05)。说明炎症相关基因的变化与创伤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它可能通过影响内皮细胞的功能参与血栓形成。

  • 标签: 创伤 深静脉血栓形成 动物模型 炎症 基因芯片
  • 简介:目的观察尿激酶两种不同的应用方法针对血液透析用半永久双腔导管尖部血栓及纤维蛋白鞘的预防及治疗方法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0年1月~12月行半永久双腔导管置管血液透析患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56岁。随机分为2组。共行血液透析2210例次。观察组采用100kU尿激酶加入100mL0.9%NaCl溶液缓慢滴注,对照组采用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比较透析前导管抽吸不畅事件及透析过程中护理干预情况。结果观察组透析前导管抽吸不畅事件[28例次(2.5%)]及透析过程中护理干预的次数[51例次(4.5%)]明显少于对照组[110例次(10.2%),221例次(20.5%)],观察组在透析过程中血流量[(241.6±55.2)mL/min]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208.0±52.7)mL/min]。结论尿激酶预防滴注法对于半永久双腔导管尖部血栓及纤维蛋白鞘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法。

  • 标签: 半永久性双腔导管 血液透析 尿激酶滴注法 纤维蛋白鞘 尖部血栓 导管堵塞
  • 简介:目的对视觉、听觉、体感3种不同模态下靶刺激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ERP)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体感电刺激作为脑机接口(BCI)一种新的信号诱发模式的可能,为基于体感ERP的BCI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17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听力正常、躯体感觉正常且无任何大脑病史的被试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20-26岁,平均年龄22.6岁:均为右利手。分别记录17例健康的被试者在视觉、听觉、体感单通道靶刺激下诱发的脑电图;对3类靶刺激下ERP的时域参数(幅值、潜伏期)、行为学数据(反应时间、错误率)、脑源定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类靶刺激模式下的ERP波形具有相似,体感电刺激诱发的ERP幅值与视觉、听觉靶刺激相比无显著差异:体感电刺激诱发ERP的峰值潜伏期显著长于视觉靶刺激:体感电刺激的反应时间显著长于视觉靶刺激。错误率也高于视觉、听觉靶刺激;体感电刺激诱发ERP的脑内源与视觉靶刺激相比具有相似。结论相比于视觉、听觉靶刺激.大脑对于体感电刺激的探测难度高,敏感程度低:但从ERP的波形和幅值上看,体感电刺激可以诱发出稳定的、可被检测到的ERP波形,完全有可能应用于BCI系统作为一种新的ERP诱发模式。

  • 标签: 体感电刺激 脑机接口 事件相关电位 源分析
  • 简介:目的建立人工寰齿关节置换的活体动物模型,探索出适合的手术方式,为后续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依据15套干燥犬寰枢椎标本解剖学参数,设计并制造人工寰齿关节;18只正常成年雄性杂种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体置换组和Harms钢板融合内固定组,建立犬人工寰齿关节置换以及相关对照组的动物模型,通过一般情况观察及影像学检查比较各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实验动物恢复情况。结果人工寰齿关节置换手术操作简便、不易造成副损伤。术后X线片和三维CT可见假体位置正确,螺钉均位于预先设计好的钉道内,无假体松动和脊髓受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恢复时间与传统Harms钢板融合内固定术相似,同时具有保留寰枢椎运动功能的显著优势。结论我们所设计的非限制型人工寰齿关节能够从结构和功能上对寰枢椎进行仿生,达到了兼顾寰枢椎稳定性和运动功能的双重目的,为寰枢椎疾患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选择,符合颈椎非融合技术的发展趋势。

  • 标签: 寰枢椎 人工寰齿关节 动物模型 非融合
  • 简介:通过比较脑肿瘤患者和正常人脑脊液的二维凝胶电泳图谱(two-dimensionalelectrophoresis,2DE),并对差异蛋白进行质谱鉴定,以寻找肿瘤特异脑脊液蛋白.以脑肿瘤患者和正常人的脑脊液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pH梯度(immobilizedpHgradient,IPG)2DE分离总蛋白质,凝胶经银染显后,用ImageMaster2D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得到肿瘤患者脑脊液蛋白点924个,正常脑组织蛋白点607个,匹配512个,匹配率分别为55.4%和84.3%,去冗余后发现,有35个蛋白点只在脑肿瘤患者脑脊液图谱中出现.肿瘤患者脑脊液和正常对照脑脊液双向电泳图谱有明显差别,但是本实验尚未对这些差异蛋白进行质谱鉴定,所以未找出肿瘤特异蛋白.

  • 标签: 脑肿瘤 蛋白质组 蛋白质组学 双向电泳 脑脊液
  • 简介:目的明确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能力及分化条件,以TGF-3和BMP-7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为组织工程髓核的构建提供良好的种子细胞.方法利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细胞进行培养和传代,以特定的环境及细胞诱导液进行诱导,促使其向特定的中胚层细胞分化.再将细胞分为四组,A空白对照组,B:BMP-7诱导组,C:TGF-3诱导组,D:TGF-3与BMP-7共同诱导组,诱导21天后对蛋白聚糖、Ⅰ型胶原、Ⅱ型胶原、Ⅹ型胶原和SOX9基因进行realtime-PCR检测.结果全骨髓贴壁法分离获得的原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良好,2周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间形态较为一致,成纺锤形.细胞传代后生长良好.细胞表面表达CD29、CD105、CD166表面标记物.在成骨诱导培养液、成软骨诱导培养液和脂肪诱导培养液的诱导下,培养21天后,通过特定染色发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预定方向分化生长.以TGF-β3和BMP-7生长因子诱导21天后,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和SOX9基因表达C组和D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X型胶原表达A组和B组明显高于C组和D组(P〈0.05),Ⅰ型胶原表达四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全骨髓贴壁法可以成功分离获得状态良好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成骨诱导培养液、成软骨诱导培养液和脂肪诱导培养液的诱导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向预定的方向分化且生长良好.TGF-3和BMP-7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可明显提高其类髓核细胞具有的下游基因表达水平.

  • 标签: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全骨髓贴壁法 诱导分化 转化生长因子3 骨形态发生蛋白7
  • 简介:目的测量并掌握一种用于C2前方重建的新型异形钛网设计相关的6组解剖学参数。方法取19具尸体的寰椎标本,男性11例,女性8例,直接测量:①寰椎前弓前后直径、②寰椎前弓高度、③寰椎前弓横径;取得37人颈椎正中矢状位层面CT影像,男性22例,女性15例,用软件测量:④C1前弓下缘到C3上终板垂直距离、⑤C3椎体高度、⑥C3椎体前后直径,分析数据,包括男女性数据间的检验以及人口学参数和测量参数之间线性相关分析。结果19具尸体标本平均年龄57.58±14.77岁,尸长1635.53±83.12mm,37例CT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1.32±10.89岁,身高1685.97±59.54mm,体重70.65±7.01kg;参数①~⑥的测量平均值分别为7.34±1.23、10.92±1.51、15.30±1.07、27.33±1.97、13.23±1.31、16.44±1.09mm。尸体标本测量中男女性的尸长和参数①结果具有统计差异,尸长与参数①~③均呈线性相关;而在CT测量中男女性在身高和参数④上的差异有统计意义,身高与参数④~⑥呈线性关联,体重仅与参数④具有相关。结论男女性在寰椎前弓前后径和C1前弓下缘到C3上终板垂直距离参数上具有差异;获得了相关解剖学数据,其测量和分析结果对C2前方重建钛网的设计、修剪、制造及专利申请奠定了理论基础。

  • 标签: 解剖 CT测量 相关性分析 C2 钛网
  • 简介:目的研究聚乳酸体外降解过程中重量损失及分子量衰减情况.方法(1)应用实时降解实验,将PLA膜件按厚度0.10~0.29、0.30~0.49、0.50~0.69、0.70~0.90mm分成4组,分别浸与PBS液中,37±1℃的恒温水浴箱中,每10天更换1次PBS液,分别于1、2、4、8、12、16、20、24、30、42、56、80、96天等13个时间段取出,计算重量保持率,另外取PLA膜浸于PBS液中,37℃恒温,每10天更换1次.分别于1、2、4、8、12、16周剪取部分,GPC测PLA膜的分子量.(2)加速降解实验,取表面积分别为5×5、5×10、10×10、10×15mm2的PLA膜4组,每组4片,浸于PBS降解液中,50℃恒温,每天更换一次.分别于0.5、l、1.5、2、3、4、5天剪取部分膜片,GPC法测分子量.(3)Pitt动力学模型分析.结果聚乳酸实时降解30天,重量保持率迅速降至94%~96%之间,而后下降平缓.两周时分子量下降了40%左右,而后下降缓慢.加速降解4天重量保持率降至94%~96%之间,降解1.5天,分子量下降40%左右.结论聚乳酸的体外降解早期分子量及重量快速丧失,中晚期下降趋于平缓,符合简单的水解模式.

  • 标签: 聚乳酸 降解 分子量
  • 简介:动力髋加压螺钉(DHS)作为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技术现在临床已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因为它具有使骨折端控制加压,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有较高的成功率,我科对收治的15例DHS失败的患者进行了跟踪分析,我科认为DHS内固定效果与术前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和术中的操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引起重视。

  • 标签: DHS 内固定失败 动力髋加压螺钉 原因分 股骨粗隆间骨折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