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陈旧性孟氏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9月-2010年7月陈旧性孟氏骨折患者25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5~13岁,平均年龄7岁。应用切开复位、环状韧带修复或重建和尺骨延长截骨术进行治疗。以术中出血量、手术持续时间及术后肱桡关节位置作为观察指标。术后患者根据Mackay功能评级、有无桡骨小头再脱位、桡神经是否麻痹来进行随访。结果手术时间为(95±20)min,术中出血量为(200±41)mL(使用止血带)。桡骨小头稳定者10例行环状韧带修补,其余15例行环状韧带重建。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个月~3年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根据Mackay等功能评级,优18例,良4例,差1例,综合优良率达95.7%。结论采用切开复位、环状韧带修复或重建和尺骨延长截骨术是治疗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孟氏骨折 陈旧性骨折 手术治疗
  • 简介: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为难治性血液系统疾病之一,占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ALL)比例较高,成人Ph+ALL对传统化学治疗方案效果不好,近年来,伊马替尼作为一线药物联合化学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得到应用,提高了该病完全缓解率及预后。但由于ABL基因的突变,伊马替尼耐药等问题成为治疗中的又一挑战。几种新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有望成为较伊马替尼更有潜力的抗肿瘤活性药物。

  • 标签: PH染色体 成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9月~2011年8月期间,笔者手术治疗34例儿童四肢长管状骨骨折病例,其中胫骨骨折17例,尺桡骨骨折9例,股骨骨折8例;AO分型:21例为简单A型骨折,13例为楔形B型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随访患者术后关节活动、疼痛、稳定性及肌力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均闭合复位成功,无一例切开,34例患者随访10-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12周,平均8.5周,关节功能良好,无患肢疼痛、骨折再移位、肌萎缩等,无需艰苦的康复训练。结论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四肢长管状骨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长管状骨骨折 儿童 弹性稳定髓内钉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直径为1.5mm或2mm的超高分子聚-DL-乳酸(PDLLA)可吸收棒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5例。经肘后正中“s”形切口,游离并保护好尺神经,肱三头肌舌形切开,显露骨折端。切开复位后2~3枚可吸收棒交叉固定,术中C臂x线机透视,并检查稳定性是否良好,术后行长臂石膏托外固定3周,3周后拆石膏进行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每1~2周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对位及愈合情况。结果本组35例得到全部随访,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4~28个月),术后x线片示无骨折再移位,骨折全部愈合,无伤口感染,无骨化性肌炎及继发性尺神经损伤,发生肘内翻畸形1例;按Flynn肘关节评定标准,本组优27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4.3%。结论PDLLA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固定牢靠,效果理想,不影响骨骺发育,避免了再次手术取内固定。

  • 标签: 肱骨髁上骨折 内固定 可吸收棒
  • 简介:目的探讨用改良动力髋钢板固定,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改良动力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35例。结果本组病例随访12-24月,平均15.2个月,骨折均愈合,患髋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改良动力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方法疗效肯定,可预防术后主钉松动,骨折延迟愈合、髋内翻、股骨颈短缩等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改良动力髋 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延期动力化
  • 简介:目的探讨单针经单侧椎弓根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人新鲜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3月~2011年9月治疗胸腰椎骨折100例110椎,分为两组,A组50例60椎行单针经单侧椎弓根PVP术,B组50例50椎行经双侧椎弓根PVP术。两组均行术前及术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活动能力评分(locomotoractivityscale,LAS)、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及两组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及手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前与术后2天VAS评分、LAS评分及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均有显著差异,症状改善明显(P〈0.01);两组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患者术后骨折椎体无疼痛,复查X线片显示术后6月与术后2天椎体前后缘高度比无明显差异(P〉0.05)。A组平均单椎体手术时间20.1min,注入骨水泥2.8ml(2-4.5m1);B组手术时间35.2min,注入骨水泥3.7ml(2.5~6ml)。两组间平均单椎体手术时间及平均骨水泥注入量均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发生骨水泥渗漏情况为椎间盘渗漏A组5例、B组6例,椎旁渗漏A组7例、B组7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针骨水泥技术可即刻缓解疼痛,恢复伤椎高度,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及X线暴露时间,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老年人新鲜胸腰椎骨折的技术。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性骨折 老年人
  • 简介:目的总结关节镜辅助手法松解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27例原发性和继发性冻结肩患者采取关节镜下松解术结合麻醉下手法松解。术前、术后根据缩减的CMS评分系统作为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分。结果2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12个月。术前评分40.19±5.60,术后评分62.78±6.5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肩关节镜进行肩关节粘连松解,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 标签: 冻结肩 关节镜 松解术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小切口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和临床意义。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采用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患者36例,原发腰椎间隙感染16例,腰椎间盘术后感染20例,其中L:/,8例、L3/4。12例、L,16例。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缓解率(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手术时间93-106分钟,平均98.3分钟。手术出血量80~325mL,平均185.4mL。所有患者均达临床愈合,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病例。术后腰背痛缓解率100%,VAS评分术前平均(8.7±0.5)分,术后6个月平均(1.3±0.3)分(t=-16.16,P〈0.001);6个月后患者的满意率为93.6%。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为(73.32±14.15)分,随访时为(12.18±7.44)分,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2,P〈0.001)。结论采用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小切口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固定可靠、疗效确切,为治疗腰椎椎间隙感染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 标签: 腰椎 感染 经皮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三维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1年3月期间应用三维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28例患者,其中开放性骨折6例,闭合性骨折22例,根据AO分类,A型6例,B型8例,c型14例,并于术后4-6个月拆除外固定支架,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26例患者骨折顺利愈合(92.8%),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为3-8个月,2例患者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均为开放性骨折,合并有软组织感染。结论应用三维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稳定性强、骨折愈合快、拆除简单、不需要二次手术等优点。

  • 标签: 胫骨 骨折 外固定支架
  • 简介: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证明纳米羟基磷灰石作为抗生素载药体的生物安全性。方法20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葡萄球菌接种,经4周时间演变成为慢性股骨骨髓炎模型,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实验组病灶植入万古霉素纳米羟基磷灰石;对照组植入单纯纳米羟基磷灰石;分别于术后24小时、1周、2周和4周测量静脉血尿素氮及转氨酶浓度,同时取病灶局部病理检查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动物术后各时间点血尿素氮及转氨酶浓度对比均有P〉0.05,两组数据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动物生物相容性观察,无炎症反应、异物反应。同时可见断端界面软骨内骨化形式成骨活跃。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作为抗生素载药体有着可靠的生物安全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纳米羟基磷灰石 载药体 慢性骨髓炎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比较采用掌侧锁定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43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12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5.16岁。分为2组,即内固定术组(采用掌侧锁定板)和外固定支架术组。回顾分析采用切开复位掌侧锁定板内固定术和采用闭合复位或者有限切开外固定支架术(其中11例结合克式针内固定)治疗情况。通过术后不同时期(术后2~3d、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X射线片测量、关节活动度、握持力量等进行比较;对患者主观功能评估使用上肢、肩、腕伤残(DASH)评分。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8~18个月)。结果放射学评价方面,内固定术组较外固定支架术组掌倾角恢复好,桡骨长度丢失情况内固定术组好于外固定支架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内固定术组握力和关节屈伸活动度较外固定支架术组恢复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DASH评分,内固定术组为7.9±6.1,外固定支架术组为14.1±5.4。内固定术组无明显术后并发症;外固定支架术组再手术1例,第二掌骨骨折1例,术后钉道感染2例。结论相比较来说,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效果更好。

  • 标签: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 掌侧锁定板 外固定支架
  • 简介:目的观察血液灌流治疗严重银屑病患者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5例银屑病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2.1岁。均伴有重型肝炎或药物性肝损伤。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血浆灌流治疗,灌流前后分别取患者血浆,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检测其他相关生物化学、临床指标并观察记录临床表现情况。结果血液灌流前后比较,TNF-α、IL-1、IL-6和IL-8均显著下降(P〈0.05),血浆胆红素显著下降(P〈0.05),其他生物化学及临床指标变化不明显,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结论血液灌流能吸附严重银屑病患者血浆中的TNF-α、IL-1、IL-6和IL-8,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可以成为严重银屑病的新的治疗手段。

  • 标签: 血浆灌流 银屑病 细胞因子 HB-H-6树脂
  • 简介:目的载紫杉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F68纳米粒逆转耐紫杉醇人乳腺癌细胞MCF-7/Taxol细胞多药耐药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使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分别制备载紫杉醇PLGA和载紫杉醇PLGA/F68纳米粒(10%),并对载紫杉醇纳米粒进行表征。载紫杉醇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研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最后研究载紫杉醇纳米粒在耐紫杉醇人乳腺癌细胞MCF-7/Taxol细胞的细胞摄取和细胞毒性(PLGA/F68组、PLGA组和泰素组)。结果纳米粒呈球形,表面粗糙多孔,平均粒径250nm左右,粒径分布比较窄,体外药物释放呈双相释放模型。载紫杉醇PLGA/F68纳米粒能够被耐紫杉醇人乳腺癌细胞MCF-7/Taxol细胞摄取。载紫杉醇PLGA/F68纳米粒比载紫杉醇PLGA纳米粒(P〈0.05)和泰素(TaxolR)(P〈0.05)有更高的细胞毒性。结论载紫杉醇PLGA/F68纳米粒能够逆转耐紫杉醇人乳腺癌细胞MCF-7/Taxol细胞的多药耐药,药用辅料PluronicF68在乳腺癌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紫杉醇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纳米粒 多药耐药 乳腺癌 PLURONIC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麻下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凹陷性骨折的效果。方法2009年9月-2010年12月对45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凹陷性骨折患者在局部麻醉下采用PKP治疗,观察术前、术后VAS评分;术前、术后以及术后一年椎体中央高度比和局部后凸Cobb角。结果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全部病例中1例骨水泥向上位椎间盘渗漏、1例骨水泥向椎体侧方渗漏,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8.32±1.07)分、(1.84±0.71)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椎体中央高度比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加(P〈0.05),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一年椎体中央高度比与术前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凸Cobb角与术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一年后,全部病例未出现伤椎再骨折和邻近椎体骨折。结论局麻下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凹陷性椎体骨折能迅速缓解疼痛,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并维持治疗效果。

  • 标签: 椎体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症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局麻
  • 简介: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生物活性人工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7年6月~2012年2月,对腰椎退变失稳定性疾患,需要后路手术+椎间植骨融合的患者,采用n-HA/PA66复合生物活性椎间Cage植骨融合、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共61例70个椎间隙。用M-JOA评分的症状改善率评价患者治疗效果;术前、术后1周及3月、6月、12月分别摄x射线片及CT,观察椎体间高度、融合节段前凸弧度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28个月),术后3-4个月开始产生骨融合,术后12月69个节段得到骨性融合(98.57%),椎间隙高度无降低,症状无复发。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_HA/PA66)复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重建退变腰椎的稳定性,Cage内外的植骨可与相邻椎体有效融合并形成完整整体,是一种理想的椎间植骨融合方式。

  • 标签: 椎间融合 羟基磷灰石 聚酰胺 椎间融合器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双重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回输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腹水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其中男性54例,女性6例;年龄36~76岁,平均年龄53.4岁。在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双重腹水超滤回输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腹围、治疗当天尿量、24h尿量、血清尿素和肌酐、血清电解质、血清蛋白等指标的变化及治疗前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乏力、纳差、腹胀不适症状明显改善56例(56/60),腹围均明显缩小;同治疗前比较,治疗当天尿量及24h尿量均增加(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尿素和肌酐有所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清电解质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腹水蛋白浓度[(16.4±5.6)g/L]明显高于治疗前[(8.4±3.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P〈0.01);60例患者出院时的转归中,好转42例,无效12例,死亡6例,总有效率70.0%。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出现头晕、乏力明显2例,肝区隐痛不适2例,无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双重腹水超滤浓缩腹腔回输治疗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且简便易行。

  • 标签: 双重腹水超滤浓缩回输 肝硬化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