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据SchmollerKM2015年10月8日[Nature,2015,526(7572):268-272.]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出芽酵母中发现在细胞分裂之前,周期蛋白Cln3的合成速率随细胞尺寸变化,而转录抑制因子Whi5的浓度会随细胞生长而得到稀释,通过这种机制实现了细胞尺寸对增殖调控。细胞的大小是影响细胞内所有生物合成过程的基础,它决定了细胞器的尺寸还影响着细胞的物质运输。虽然大量研究已经发现了许多影响细胞大小的基因,但细胞尺寸调控之下隐藏的分子机制仍然没有得到完全揭示。

  • 标签: 细胞生长 合成速率 转录抑制 美国斯坦福大学 周期蛋白 细胞增殖
  • 简介:目的探讨3种抗凝剂保存的外周血对培养γδT细胞的增殖和杀伤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获得知情同意的6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25-45岁。常规无菌抽取新鲜外周血15mL。将其外周血标本分别置于肝素钠、细胞保存液(枸橼酸钠)和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剂中(即肝素钠组、细胞保存液组、EDTA组),并立即处理培养细胞,用CCK-8法检测3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在第10天,行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γδT细胞的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的表达。结果在外周血细胞培养过程中.EDTA组细胞增殖不明显;肝素钠组和细胞保存液组细胞增殖明显,在第14天细胞增殖倍数最大分别为137.00%±1.44%和99.00%±1.45%,且肝素钠组优于细胞保存液组(t=2.72,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肝素钠组γδT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的表达都明显高于细胞保存液组(t=3.871,P=0.003;t=2.744,P:0.021;t=2.261,P=0.047)。结论肝素钠和细胞保存液均可用于γδT细胞培养的血液抗凝,但肝素钠保护γδT细胞的杀伤功能明显优于细胞保存液。

  • 标签: 抗凝剂 ΓΔT细胞 细胞增殖 杀伤功能 肝素钠 细胞保存液
  • 简介:动态贝叶斯网络(dynamicbayesiannetwork,DBN)是一种基于时序表达数据构建基因调控网络的重要方法。然而目前的DBN方法因计算时间太长,结构不稳定,准确度低,对有效性有很大影响。根据动态贝叶斯网络的度量可分解性质,将动态贝叶斯网络分为初始网络与转移网络分别进行结构寻优,在寻优时将基于静态贝叶斯网络的最大权重生成树算法与贪婪搜索算法相结合,移植入动态贝叶斯网络中,建立基因调控网络模型。提出了一种从时序数据中构建基因调控网络的方法,克服了贝叶斯网络不能描述循环调控的缺陷,也从规模上简化了网络构建问题。通过与相关实验文献的对照,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网络学习时间明显缩短,网络结构更加稳定。

  • 标签: 时序表达数据 动态贝叶斯网络 度量可分解 最大权重生成树算法 贪婪搜索算法 基因调控网络
  • 简介:目的研究三种材料,材料一:β-磷酸三钙支架(β—TCP);材料二:明胶/1氐结晶度羟基磷灰石涂层-磷酸三钙支架(gel/lc—HA.β-TCP);材料三:明胶/高结晶度羟基磷灰石涂层-β-磷酸三钙(gel/he-HA-β-TCP)。三种材料的细胞毒性及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与材料共培养增殖的情况。方法取兔股骨骨髓腔细胞,进行贴壁培养BMSCs。在成骨诱导液中诱导BMSCs。将诱导后的BMSCs与三种支架材料在培养板内共培养1、3、5、7、9d。采用形态学观察、MTT法及ALP检测试剂盒等方法检测材料的BMSCs细胞毒性及BMSCs细胞在材料表面的增殖和分化能力。结果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各组无显著差异。细胞毒性在0-1级。与细胞共培养,β-TCP组在第7.9天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P检测,β-TCP组在第7、9天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l/lc—HA-β-TCP在第9天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明胶/高结晶度羟基磷灰石涂层-β-磷酸三钙支架和明胶/低结晶度羟基磷灰石涂层-β-磷酸三钙支架与BMSCs生物相容性好,适合作为支架材料负载BMSCs构建组织工程骨。

  • 标签: 组织工程 骨髓基质细胞 羟基磷灰石 -磷酸三钙 明胶 表面修饰
  • 简介:目的观察外源性VI型胶原蛋白(collagenVI,CⅥ)对人后纵韧带细胞增殖和成骨转化的影响.方法取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ofthe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患者手术切除的后纵韧带未骨化部分和非OPLL患者因外伤手术切除的正常后纵韧带,原代培养至第3代细胞,分别记作O细胞和N细胞;两种细胞均采用0、6.25、12.5、25、50、100g/mlCⅥ刺激;CCK8法测定刺激后两种细胞1~7天光密度(D)值,评价CⅥ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骨形态生成蛋白-2(BMP-2)对不同浓度CⅥ刺激的细胞进行诱导骨化,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细胞成骨细胞转录因子-2(RunX2)、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CⅥ对两种细胞的增殖均起促进作用,且随着CⅥ浓度增加,其对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随之增强,但达到一定浓度后这种作用会保持不变或减弱,同一时间点内50g/mlCⅥ刺激时两种细胞的D值最大;BMP-2诱导后的两组细胞有CⅥ刺激的ALP、RunX2和OC的基因表达均高于无CⅥ刺激的对照组(P〈0.05);在无CⅥ刺激的情况下,O细胞的基因表达高于N细胞(P〈0.05).结论CⅥ能够促进人后纵韧带细胞的增殖和成骨转化,而来自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的细胞则更易被促进增殖和诱导骨化,CⅥ可能具有促进后纵韧带细胞成骨的功能.

  • 标签: Ⅵ型胶原蛋白 后纵韧带骨化症 细胞增殖 成骨转化
  • 简介: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脐带血(CB)CD34^+细胞体外增殖和造血重建能力的影响。方法取人骨髓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梭形细胞完全融合后传代,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表型;将CBCD34^+细胞接种到MSC或其他培养液中.比较不同培养条件对造血干细胞扩增能力、集落形成能力及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在加入IL-3的培养体系中.在MSC和细胞因子作用下,CD34^+细胞扩增7d和14d后,有核细胞(NC)、CD34^+细胞和CDl33^+细胞数,实验组均显著多于对照组。CD34+细胞在未加入IL-3的培养体系中培养8d后,实验组NC、CD34^+细胞、CD34^+CD38-细胞和造血祖细胞集落扩增倍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扩增后CD34^+细胞的ALCAM、VLA-α4、VLA-α5、VLA-β1、HCAM、PECAM和LFA-1表达较扩增前无显著变化。结论MSC可为造血干细胞(HSC)体外扩增提供适宜的微环境,有助于CD34^+细胞体外增殖并抑制HSC分化,保持其造血重建潜能和归巢能力。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体外扩增
  • 简介:目的制备PEEK/HA复合材料,研究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条件下对MG-63细胞增殖的作用,评价其细胞毒性。测定该材料对MG-63细胞黏附率。方法合成聚醚醚酮,与一定含量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共混,制备PEEK/HA复合材料。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材料对细胞形态影响,采用MTT法研究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条件下对细胞增殖的作用,评价其细胞毒性。结果PEEK/10%HA、PEEK/20%HA对细胞形态影响显示,都有大量活细胞,PEEl(/20%HA中活细胞多于PEE剐10%HA,说明PEEK/20%HA对细胞增殖作用比PEE列10%HA强,均有黏附现象。各组材料细胞毒性级别均在0或I级,说明各组材料对细胞无毒性。在8mg/ml浓度下材料对细胞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对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浓度进一步增加,材料对细胞增殖作用逐渐减小,曲线呈下降趋势,当浓度为64mg/ml时,PEEK复合材料对细胞增殖作用最小。PEEK/HA复合材料随着HA含量的增加,细胞黏附率增加,HA可以改善材料黏附性能。结论PEEK/HA材料对MG-63细胞无毒性。

  • 标签: PEEK HA复合材料 MG 63细胞 细胞毒性 黏附率
  • 简介:目的通过将不同比例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与盐酸川芎嗪联合用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观察不同比例对其体外增殖及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住院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抽取已签订知情同意书的患者静脉血50mL,分别二次离心法制备PRP,进行血小板计数分析。根据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是否加入药物为分组依据,分成A、B、C、D四组,A组为对照组,培养液中不加入药物,其余三组分别将体积分数为15%、30%、50%的PRP与80%盐酸川芎嗪按照1∶1.5混合加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液中,检测细胞的增殖状况,细胞达到80%融合,消化收集细胞;计数确定各组细胞培养情况,确定加入PRP和盐酸川芎嗪组对细胞培养的影响。对加入PRP和盐酸川芎嗪组培养的细胞进行成骨诱导,确定其成骨分化特性。结果各组PRP+盐酸川芎嗪促进MSCs增殖优于对照组。达到80%融合时间更短。随着PRP浓度增加细胞增殖效率显著增加。结论PRP与盐酸川芎嗪对BMSCs的体外增殖有促进作用,与PRP体积分数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关系。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富血小板血浆 盐酸川芎嗪 体外增殖 实验研究
  • 简介:瓣膜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抗凝有关的出血是机械瓣替换天然心脏瓣膜后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术后的主要死亡原因。其发生涉及瓣膜本身的血流动力学特性和材料特性、患者罹患的疾病状态,以及个体抗凝强度的控制水平等多个方面。因此,对不同个体、不同类型的人造心脏瓣膜,维持不同的抗凝强度,是预防瓣膜相关并发症的最重要措施。

  • 标签: 并发症 瓣膜 机械瓣 血栓形成 国际标准化比率 抗凝强度
  • 简介:目的聚醚醚酮(PEEK)具有与骨骼相似的弹性模量,但PEEK作为骨修复材料的应用受到其表面生物惰性及缺乏促成骨性的限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过表面修饰光固定明胶增强PEEK生物活性。方法我科研团队合成的光固定明胶可通过紫外照射粘附于多种材料表面,并可增强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进行SEM、静态水接触角、细胞增殖、细胞形态、碱性磷酸酶分化等表征学及细胞学系统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光固定明胶可固定于PEEK表面,改变了PEEK等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性质。在细胞学研究中,光固定明胶改性后相对于普通PEEK,成骨细胞增殖、伸展、基质分泌及分化能力明显增强。结论通过光固定明胶对PEEK表面进行改性,可明显增强其生物活性,是一种有潜力的骨科内植入物及医疗器械材料。

  • 标签: 聚醚醚酮(PEEK) 光固定明胶 表面改性
  • 简介:Nkx2.5,Mef2c,Gata4/5/6,Tbx5和Hand1等基因作为脊椎动物心脏发育相关基因调控网络的核心基因,对脊椎动物的心脏发育起核心调控作用。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小鼠心脏发育相关核心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Nkx2.5,Mef2c,Gata4,Gata6,Tbx5和Hand1等核心转录因子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得到小鼠心脏发育的核心基因调控网络(GRNs)。与文献中总结的小鼠的GRNs作比较,发现Nkx2.5在小鼠心脏发育基因调控网络中的核心地位没有改变,并且Nkx2.5在网络中主要扮演了调控者的角色,它直接调控很多转录因子。Gata4是另一个主要起调控者作用的转录因子。另外小鼠的Mef2c和Hand1处于被多个转录因子调控的地位。变化比较大的是Tbx5所涉及的调控网络,主要有两点:Nkx2.5对Tbx5的表达有没有调控作用以及Tbx5对自身的表达有没有调控作用。研究表明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具体实验研究有一定方向性指导意义。

  • 标签: 小鼠 心脏发育 基因调控网络 生物信息学 转录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枕颈融合术中应用综合策略对固定枕颈角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6年3月我科采用综合策略(后枕颈角和Takami'枕颈角)完成后路枕颈融合术的13例患者资料,男3例,女10例;年龄31~60岁(平均42.9岁)。50例年龄20~60岁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获得正常人群后枕颈角和Takami'枕颈角的数据;术中基于上述数据调整固定角度。记录患者术前和术中枕颈角度的变化,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和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X线平片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及各随访时间点枕颈角和下颈椎曲度变化情况。结果术前6例患者Takami'枕颈角为非正常值,其中4例患者后枕颈角及Takami'枕颈角均为非正常值。1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即刻后枕颈角及Takami'枕颈角都在正常范围之内,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随访12~48月(平均27.4±15.1月),术后患者枕颈部疼痛及神经功能获得显著改善;末次随访,VAS评分由术前6.4±0.8分降至2.9±0.6分;JOA评分由术前12.9±2.3分改善至15.3±0.9分。术后各随访点枕颈角及下颈椎曲度无显著变化(P〉0.05);至末次随访,13例患者枕颈部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枕颈融合术中应用综合策略有助于选择合理的固定角度并避免枕颈角度不佳所致各种并发症,从而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 标签: 枕颈角 策略 后枕颈角 Takami'枕颈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