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采用电化处理的方法,对人血浆及PBS(磷酸盐缓冲盐水)进行了提高氧分压的基础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电化处理对人血浆和PBS的氧分压有明显的增强作用。统计学处理结果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对进一步研究放射治疗增敏具有实际意义。

  • 标签: 电化学 氧分压 人血浆 PBS
  • 简介:为了消除电化PCR系统检测中不同温度对检测电流信号的影响,我们提出了对改进计时电流法电流峰值信号实时校正的方法。该方法是在改进计时电流法数值解方程基础上,建立了电流峰值与温度的数值模型,并结合PCR温度控制规律,对不同浓度下电活性物质的峰值信号进行实时校正。结果表明,校正后电流峰值随浓度变化的曲线可直观显示,且两者的比例关系验证了校正方法的准确性。更多还原

  • 标签: 电化学检测 改进计时电流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 试剂温度 峰值电流
  • 简介:一氧化氮具有类似于氧的放射生物增敏效应。我们采用静电化处理的方法,对人血浆(Bloodplasma,BP)、PBS(phosphate-bufferedsaline)和生理盐水(NS)进行了施加一氧化氮的基础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用静电化处理可浆人血浆、PBS和NS的一氧化氮含量显著提高。除对照组外,NS、PBS和BP各处理时间点间的组内样品NO含量测定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NS、PBS和BP各处理时间点相应的处理与对照样品NO含量测定数据统计结果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本文认为该方法对于进一步研究一氧化氮的放射治疗增敏作用具有实际意义。

  • 标签: 静电化学 一氧化氮 NS PBS 人血浆
  • 简介:聚乳酸是近年来获得广泛应用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乍物材料。本文综述了聚乳酸在合成与降解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分别对聚合与降解机理进行了总结与评述。

  • 标签: 聚乳酸 聚合 降解 机理 综述
  • 简介:在离体状态下研究兔眼角膜在不同厚度与眼压下的前凸变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眼,分成3组,1组:对照组,未切削眼;2组:切削原角膜厚度的1/3,3组:切削原角膜厚度的1/2。固定角膜并对角膜内表面加压。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测量不同压力下各角膜前凸位移量,并对其进行方差分析;建立正常兔眼角膜有限元模型,由实验数据反推弹性模量,并分析各组模型的Mise应力分布。结果表明:低压下,第3组与1、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弹性模量随切削量的增加而增加;应力分布变化与角膜厚度相关。说明:准分子激光术后的角膜扩张与角膜力学性能的改变有关。角膜扩张与厚度有关,角膜厚度变薄到一定程度,角膜前凸明显,1/2厚度可能是临界值。因此,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预留剩余角膜基质床的厚度不小于原始角膜厚度的1/2较安全,同时应将眼压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 标签: 角膜扩张 角膜中央厚度 眼内压 有限元 弹性模量
  • 简介:合成了一种新的原位凝胶化的温度敏感型聚合物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甲基丙烯酸丁酯)(聚(NIP-co-BMA)),通过改变两种单体的投料比,得到一系列具有不同相变温度的可原位凝胶化的聚合物。用FTIR和1H-NMR对单体及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NIP的合成及其提纯的影响因素;讨论了聚合条件对聚合物的特性粘数和分子量及相转变温度LCST和相变时间的影响;研究了外加盐浓度对聚合物的相变温度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提高,聚合物的相变温度逐渐降低。利用聚合物的温度响应性,应用微导管介入技术,控制聚合物溶液在肿瘤部位沉淀,堵塞血管,切断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而枯死,达到栓塞治疗动脉瘤的目的。

  • 标签: 原位凝胶化 温度敏感型聚合物 非粘附性液体栓塞材料 N-异丙基丙烯酰胺 甲基丙烯酸丁酯
  • 简介:对磁声耦合成像进行原理性验证实验研究.从不同的几何模型出发,分别建立了圆线圈、矩形线圈和三角形铜线圈模型作为成像目标,置于稳恒磁场中,同时对其施加正弦脉冲信号,用中心频率为1MHz的声传感器检测铜线圈在磁声耦合作用下产生的声信号,在不同位置、不同角度检测产生的声信号并进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表明,超声传感器采集的声信号能对应铜环线圈位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法,以磁声耦合的方式实现进一步的成像研究.

  • 标签: 注入电流式 磁声耦合 实验设计 铜线圈 洛伦兹力 信号检测
  • 简介:作为最古老的海洋生物——蓝藻,除了富含蛋白质外,还能有效抵抗癌细胞生长!记者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悉,自从美国科学家发现了海洋生物蓝藻中含有强抗癌分子后,经过5年努力,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科学家不仅找到了人工"复制"该天然分子的方法,还率先对其结构作了"减肥变身"手术,

  • 标签: 美国科学家 人工合成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分子 抗癌 蓝藻
  • 简介:目的合成新型可注射性生物降解材料聚丙烯延胡索酸酯[poly(propylenefumarate),PPF],检测其交联温度、交联时间、生物力学性能和体外降解过程.方法合成PPF,将PPF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inylpyrrolidinone,N-VP)在过氧化苯甲酰(benzoylperoxide,BP)催化下交联,并且加入β-磷酸三钙(β-TCP)和氯化钠(NaCl),检测交联温度、时间、生物力学性能,和PMMA骨水泥进行比较.将PPF交联后浸泡于PBS,检测体外降解时质量和力学强度的变化.结果交联温度在41.2±2.2℃和47.5±1.7℃间,交联时间从8.1±0.8min到63.7±4.4min,PPF的压应力为26±0.5MPa到12.0±2.3Mpa,压缩模量为26.6±8.7MPa到252.8±57.6Mpa,体外降解后4周PPF压应力为8.4±1.6Mpa.结论PPF有合适的交联温度、交联时间和生物力学强度,体外降解过程中力学强度可以维持4周以上,是一个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可注射生物高分子聚合材料.

  • 标签: 聚丙烯延胡索酸酯 生物力学 体外降解
  • 简介:目的采用廉价的CaCO3和CaHPO4·2H2O作为原料,在激光的作用下通过反应制备HA生物陶瓷涂层.方法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电子探针分析仪对涂层进行相分析、组织观察和成分分析.结果CaCO3和CaHPO4·2H2O按20:80的质量比混合时,在功率为600W、扫描速度为3.5mm/s的激光作用下可一步合成钙磷生物陶瓷涂层.结论在一定实验条件下,CaCO3和CaHPO4·2H,O可合成组织致密、结合状态良好的钙磷生物陶瓷涂层.

  • 标签: 激光合成 组织结构 钙磷涂层 纯钛
  • 简介:2011年8月,《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杂志编辑部收到美国化学文摘社(CAS)通知:《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ISSN:1672-5972]经过美国化学文摘社的评估,适合收录。美国化学文摘社已从2011年(第8卷)开始收录本刊。

  • 标签: 化学文摘 美国 临床研究 骨科材料 编辑部 生物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学治疗结果方面的准确性。方法选择PubMed、EMBASE和Cochranelibrary数据库,采用EMTREE术语(用于EMBASE)、医学标题术语(用于Medline)和文本词汇(用于其他),即('breastcancer'或'breastneoplasm')和('diffusionweightedmagneticresonanceimaging'或'diffusionweightedMRI'或'diffusionMRI'或'DWI')和('neoadjuvanttherapy'或'neoadjuvanttreatment')和('chemotherapy'或'pharmacotherapy'或'drugtherapy'),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时间为1996年至2018年11月21日。评估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对其灵敏度和特异度进行异质性检验并进行合并加权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536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加权灵敏度和合并加权特异度及其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85%[95%CI(0.76~0.92)]和78%[95%CI(0.64~0.88)]。异质性分析灵敏度(I~2=53.51,P=0.01)和特异度(I~2=83.1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是由于存在阈值效应(r=0.694;P=0.012)。使用ROC曲线,AUC为0.89(95%CI:0.86~0.92)。Deeks漏斗图不对称检验表明,无明显的发表偏倚(P=0.54)。结论DWI是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学治疗疗效的有价值的成像工具。

  • 标签: MRI 弥散加权成像 新辅助化学治疗 乳腺癌 数据库 数据分析
  • 简介:据DaySE[NatMed,2007,13(11):1382-1387]报道,利用超极化^13C核磁共振影像学和光谱学可观察化学药物治疗效果。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原则上所有自旋不为零的核元素都可以用于成像,例如氢(^1H)、碳(^13C)、氮(^14N和^15N)、磷(^31P)等。

  • 标签: 核磁共振影像学 ^13C 治疗效果 化学药物 光谱学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学治疗早期疗效及预后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病理诊断为晚期NSCLC患者5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47~63岁,平均年龄55.4岁。均予以含铂双药全身化学治疗方案。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本(RECIST1.1)评价临床疗效,并按临床疗效不同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两组患者均在化学治疗前后行MSCT灌注成像模式扫描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测定并比较强化峰值(PEI)、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达峰值时间(TTP)、表面通透性(PS)、血流量(BF)和血容量(BV)等指标。随访期间记录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率。分别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缓解率及生存率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分析法,观察治疗前后CT灌注参数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缓解组28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47~61岁,平均年龄54.1岁。未缓解组2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50~63岁,平均年龄56.9岁。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PEI、BF值均升高(P<0.05),BV、MTT、TTP值均降低(P<0.05);而缓解组治疗后PS降低,未缓解组治疗后PS增加(P<0.05)。化学治疗前两组患者CT灌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缓解组相比,治疗后缓解组PEI、BF值均较高,PS值均较低(P<0.05),而BV、MTT、TT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缓解组生存时间和生存率显著优于未缓解组(H=17.528,χ~2=7.125,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PEI是缓解率及生存率的保护性因素[比值比(OR)=3.396、4.233,P<0.05],而PS是危险因素(OR=0.034、0.042,P<0.05)。Kaplan-Meier分析,PS减少和增加患者总生存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8.8个月、7.6个月(P<0.05)。结论64层MSCT灌注成像检查在评估NSCLC患者化学治疗早期临床疗效及预后有较好价值,对于化学治疗后PS值减少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多层螺旋CT灌注 非小细胞肺癌 化学治疗 危险因素 缓解率 早期疗效
  • 简介: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上海国际骨科前沿技术与临床转化学术会议将于2013年5月25—26日在上海光大国际大酒店召开。中国第三届数字骨科学术会议将于同期召开。本届大会由戴魁戎院士和王岩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会议将设一个主会场,八个分会场,围绕关节、创伤、脊柱、骨病、骨科基础研究、数字骨科、骨科康复等专题进行讨论。邀请国内、港台、亚太、欧美骨科领域著名专家,包括SICOT(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世界华裔骨科学会、国际华人骨科研究会等国际学会的主席和秘书长,通过特邀演讲、专题讲座、病例讨论等形式介绍骨科最新技术和理念。

  • 标签: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海交通大学 骨科康复 学术活动 国际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