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应用于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2020.12至2022.12期间,选取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40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参照组。检验各组诊断结果。结果:试验组尿糖、尿微量白蛋白指标更高,阳性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时,将尿糖、尿微量白蛋白检验联合应用,利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工作开展。

  • 标签: 糖尿病 早期肾损伤 尿糖 尿微量白蛋白 联合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诊断糖尿病(DM)早期肾损伤(ERD)中联合检验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糖(GLU)的价值。方法:本次选取疑似ERD的DM病例共160例设为乙组,试验起始于2020.01内,终止于2022.12内,同期取健康体检者160例设为甲组。两组均检验MALB、GLU等水平。比对两组检测水平,金标准参照肾功能检验,分析乙组采取GLU单独及其联合MALB检验的诊断效能。结果:经检验乙组MALB、GLU等水平均>甲组(P<0.05)。金标准显示乙组160例中阳性154例,阴性6例,而经联合检验的敏感性、准确性均高于单一GLU(P<0.05)。结论:临床诊断DM ERD中联合检验MALB、GLU的价值较高,可有效检出ERD,且具有较高敏感性和准确性,可推广借鉴。

  • 标签: 糖尿病 早期肾损伤 尿微量白蛋白 尿糖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中抽选80例作为实验组,再同期抽选80例未出现早期肾损伤的糖尿病患者列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尿糖、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中采取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准确率高,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糖尿病早期肾损伤 尿糖 尿微量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选择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的意义。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医院诊治的10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患者入院时接受尿糖、尿微量白蛋白指标的检验。肾功能检查视为最终诊断标准。将单独尿糖检验、单独尿微量白蛋白检验、尿糖与尿微量蛋白联合检验三者进行比较。结果  106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检查诊断结果:阳性45例、阴性61例。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结果:检验敏感性为93.33%、特异度为96.72%、准确度诊断为95.28%,高于单一尿糖检测敏感性、特异度及准确度[71.11%、85.25%、79.25%](P<0.05);尿糖+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高于单一尿微量白蛋白诊断准确度(P<0.05)。早期肾损伤患者的尿葡萄糖、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高于未发生早期肾损伤的患者(P<0.05)。结论  于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使用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的方法,检出疾病的符合率较为理想,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也得以提升,值得使用。

  • 标签: 糖尿病 早期肾损伤 检验方法 生化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进行尿常规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检验的诊断价值。方法:病例选取自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糖尿病患者50例以及健康体检者50例,分别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对于2组受试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尿常规、HbAlc进行检测和对比。结果:HbAlc、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5组的HbAlc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HbAlc随着升高,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随之升高。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肾损伤情况通过联合进行尿常规以及尿微量白蛋白的检验有利于提升诊断价值。

  • 标签: 糖尿病 肾损伤 尿常规 尿微量白蛋白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进行尿常规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检验的诊断价值。方法:病例选取自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糖尿病患者50例以及健康体检者50例,分别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对于2组受试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尿常规、HbAlc进行检测和对比。结果:HbAlc、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5组的HbAlc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HbAlc随着升高,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随之升高。结论: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肾损伤情况通过联合进行尿常规以及尿微量白蛋白的检验有利于提升诊断价值。

  • 标签: 糖尿病 肾损伤 尿常规 尿微量白蛋白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检验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另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血尿酸指标、尿微量白蛋白指标进行检测,并对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检验中能发挥出重要作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血尿酸 尿微量白蛋白 糖尿病肾病
  • 简介:摘要:目的 明确尿常规与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确诊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方面起到的作用。方式 将100例受检者划分为对照组(50例,未患有糖尿病)、观察组(50例,患有糖尿病伴早期肾损伤),所有受检者均接受尿常规与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并对比相关指标。结果 两组受检者检测结果差异明显,而观察组结果显示,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阳性率更高,呈P

  • 标签: 糖尿病早期肾损伤 尿常规检测 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检测阳性率
  • 简介:摘要目的尿微量蛋白联合检验在高血压肾损害中的检验价值探究。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择了我院在2018年3月-2019年3月所收治的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数字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成,按照诊断标准将其分成实验Ⅰ期20例,实验Ⅱ期20例,实验Ⅲ期20例;同时随机挑选同一阶段20例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尿微量蛋白联合检验。结果实验组患者TRF、α1-MG以及MA水平有着明显的提升,而且还会随着患者病程的严重程度而提升,在这其中实验Ⅰ期患者α1-MG水平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Ⅱ期与Ⅲ期患者TRF、α1-MG以及MA也明显要比对照组高的多,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F、α1-MG以及MA水平在高血压早期肾损伤诊断中有着较强的敏感性,而尿微量蛋白联合检验能够有效提高检验的准确率。

  • 标签: 尿微量蛋白联合检验 高血压肾损害 检验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早期肾功能损害诊断中,应用尿微量蛋白联合血清胱抑素C进行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疑似早期肾功能损害的60例患者,30例为糖尿病组,30例为高血压组,并选择同期30例体检人员作为体检者。三组均进行尿微量蛋白联合血清胱抑素C联合检测。比较三组患者的尿微量蛋白和血清胱抑素C水平以及检验阳性率。结果:疑似早期肾功能损害患者的两项检测结果均高于体检者,同时糖尿病组最高,且差异明显(P<0.05);联合检验的阳性率高于单一检验,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联合应用血清胱抑素C和尿微量白蛋白对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可以明显区分肾功能损害患者与健康人群。

  • 标签: 尿微量蛋白 血清胱抑素C 早期肾功能损害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六味地黄丸合生脉汤加减辅助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的效果及对尿微量白蛋白、血清Cys-C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早中期糖尿病肾病患者74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选取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间,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其中接受西药治疗的37例设为对照组,接受中药进行治疗的37例设为实验组,并分析这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从血糖情况上看,实验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血清Cys-C水平以及尿蛋白指标上看,实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六味地黄丸 生脉汤 糖尿病肾病 血清Cys-C水平 尿微量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尿常规与尿微量蛋白的检测必要性及诊断价值。方法:早期肾损伤糖尿病患者取样66例,皆为2019.02-2021.03来院就诊,分为试验组(n=22,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者),常规组(n=21,健康体检者)和糖尿病组(n=23,糖尿病非肾损伤者),皆行尿常规与尿微量蛋白检测,对比检测结果,HbA1c、mALB指标 。结果:试验组100%(22/22)mALB 阳性率,比常规组4.76%(1/21),糖尿病组65.22%(15/23)要高,尿常规阳性率90.91%(20/22),比常规组0.00%(0/21),糖尿病组47.83%(11/23)高,常规组HbA1c、mALB指标皆低于糖尿病组与试验组,P<0.05。结论: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严格检测尿常规与尿微量蛋白指标可准确筛选出早期肾损伤患者,提升诊断符合率,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 标签: 肾损伤 诊断价值 尿微量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检验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以及β2的微球蛋白的临床诊断意义进行分析。方法 将我院于2021年3月到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选取我院无糖尿病的50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检测两组患者的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β2微球蛋白水平并就结果展开组间对比。结果 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尿白蛋白水平、免疫球蛋白G水平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尿白蛋白水平、免疫球蛋白G水平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要远远高于无糖尿病的人群,通过对患者的尿白蛋白水平、免疫球蛋白G水平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可以有效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诊断。

  • 标签: 临床诊断效果 老年糖尿病 尿白蛋白水平 免疫球蛋白G水平 β2微球蛋白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人血白蛋白联合呋塞米治疗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下由临床医师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对照组给予呋塞米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人血白蛋白。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5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恶心、呕吐、腹胀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人血白蛋白联合呋塞米治疗肝硬化难治性腹水,能够提高疗效,有效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人血白蛋白 呋塞米 肝硬化难治性腹水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分析应用血清前白蛋白和C反应蛋白临床价值。方法: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选取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实验组,50例)及同期患有其他疾病的新生儿(对照组,50例)进行研究。所有研究者均进行血清前白蛋白和C反应蛋白检测,对比两组研究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从而判定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实验组患儿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患儿治疗后的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检测的检测准确率(94.00%)高于C反应蛋白(80.00%)、血清前白蛋白(83.00%)检查准确率(χ2=8.665,P=0.003)(χ2=5.944,P=0.015)。结论:应用C反应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联合诊断新生儿感染疾病的诊断准确率高,且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上述指标改善明显,利于对该类疾病进行分析与用药。

  • 标签: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C反应蛋白 血清前白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呋塞米联合应用人血白蛋白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用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34例本院自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17例)、对照组(17例)。对照组应用呋塞米治疗,观察组应用呋塞米联合人血白蛋白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5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心功能物理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每搏输出量及E/A)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人血白蛋白联合呋塞米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疗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呋塞米 人血白蛋白 难治性心力衰竭 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患者病情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2020年1月23日-2020年3月5日期间出院的70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血清白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组(43例)和低蛋白血症组(27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入院后第1、7和14天血清白蛋白水平和胸部影像学评分以及核酸转阴时间。剂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或非参数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蛋白紫杉醇治疗复发的、多线化疗的晚期卵巢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2年02月间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35例采用含白蛋白紫杉醇单药或联合方案治疗的晚期卵巢癌患者临床资料,白蛋白紫杉醇总剂量按照260mg/m2计算,3周方案。观察近期疗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中位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结果:35例患者中位治疗周期为4.6 个周期。客观有效率为 68.6% ,疾病控制率为 91.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 8.5 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 20.5个月。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94.2%、97.1%,其中1~2级发生率分别为:77.1%、74.3%,无4级不良反应;感觉神经病变表现为1~2级的手足麻木,发生率为60%。结论:白蛋白紫杉醇单药或联合方案治疗铂敏感或铂耐药复发的晚期卵巢癌患者,有显著疗效,不良反应能够耐受,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上皮性卵巢癌 白蛋白紫杉醇 铂敏感 铂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