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一流课程建设方兴未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通用与认可的针灸人才,课程建设就要具有前瞻性和国际化。通过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学文件、系统化的双语课程、特色化教学手段、虚拟仿真化的实践操作、包容多元的师资队伍建设等,促进针灸双语课程建设。

  • 标签: 针灸 一流课程 双语教学 中医药文化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非线性融合(NLB)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院60例接受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为对象。分别进行常规120 kV、双能量80/Sn140 kV,螺距分别为0.5、0.8、1.0、1.2扫描,并进行线性融合(LB)、NLB处理,比较各组的图像质量。结果  螺距0.5、0.8、1.0、1.2的NLB图像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CT值高于LB图像及120 kV图像(P

  • 标签: 非线性融合技术 头颈部 CTA
  • 简介:摘要:近年来脊柱融合术技术发展得越来好,许多有脊椎问题的患者通过脊柱融合术来改善脊椎的疾患,但同时手术费用也较昂贵。因此在总额控制下DRGs结合点数法付费方式[[1]]的背景实行下探讨脊柱融合术的入组至关重要。通过对以往的脊柱融合术的病案首页编码、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入组进行总结分析,从而更好的了解DRGs入组的方向及临床医师对该手术住院费用的控制有利于医院的发展,同时提高编码员对该手术编码的准确性。从某市某医院自2018年至2022年关于脊柱融合术的DRGs入组情况进行辅助探讨。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DRGs ICD-9-CM-3 手术与操作分类编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科临床带教中应用PBL融合CBL教学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4月我院新生儿科实习的实习生53名,2020-2021年度带教新生儿科轮转实习生(22名)为对照组,2021-2022带教实习生(31名)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案,观察组采用PBL 融合 CBL 教学法,观察两组综合能力及临床胜任能力。结果:结论:观察组综合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新生儿 临床带教 PBL教学法 CBL教学法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为促进教育发展我国提出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要抓住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使我国课程改革核心环节以及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发展,通过构建学校课程育人大格局,通过落实育人目标在医学院校临床实践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理念,基于此,本文探究在临床实践教学中融入政治思想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为实现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以及职业道德政治思想统一的目的提出参考建议。

  • 标签: 课程思政 临床实践教学 协同育人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8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基于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观察(40)、对照(40)两组,分别接受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和单纯椎管减压术治疗。分别于手术前后,比对两组JOA下腰不适感评分。结果:术前,两组患者JOA评分均较低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评分均有所提升,但观察组的(12.57±2.03)分高于对照组的(8.06±1.48)分,P<0.05。结论: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应用于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时,在降低患者下腰不适感(包含腰痛、腿痛、腿麻)、提高患者腰椎及下肢活动功能方面的效果均优于接受单纯椎管减压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 单纯椎管减压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8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基于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观察(40)、对照(40)两组,分别接受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和单纯椎管减压术治疗。分别于手术前后,比对两组JOA下腰不适感评分。结果:术前,两组患者JOA评分均较低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评分均有所提升,但观察组的(12.57±2.03)分高于对照组的(8.06±1.48)分,P<0.05。结论: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应用于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时,在降低患者下腰不适感(包含腰痛、腿痛、腿麻)、提高患者腰椎及下肢活动功能方面的效果均优于接受单纯椎管减压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 单纯椎管减压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 简介:摘要:《儿科学》课程构建基于“岗课证融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评价系统,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并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一次性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无缝对接,“岗课证融合”育人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岗课证融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儿科学教学
  • 简介:【摘要】"SSSP"联合舌脉客观化的融合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常规SSP教学模式的更新,该模式将传统SSP对学生模拟病人进行的先期培训拆解到课堂实训的7个环节中,“医生”直面的不是设定好的典型的医案病人,而是“病人”基于自己对疾病(证型)理解后扮演出的病理情景,我们容忍学生在思考中试错,然后通过小组纠错,班级纠错,老师纠错的环节,一步步将学生的思路解析出来。

  • 标签: SSP 客观化 四诊技能 教学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全科医学专业学生对体医融合的知晓情况及教育需求,为医学院校更好的实施体医融合教学模式改革,做好既懂“体”又懂“医”的复合型全科医生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某医学院全科医学本科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结果 体医融合总体知晓率为14.47%,其中男生知晓率(23.13%)较女生高,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全科医学 体医融合 知晓率 教育需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FDG PET/CT与1.5T MRI联合显像在肾癌原发病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临床怀疑为肾癌的患者于一周内分别行18F-FDG PET/CT及1.5T MR和病理学检查。比较两者对肾癌的诊断价值。结果:38例患者中,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肾癌者30例.其余8例因18F-FDG PET/CT显像发现有转移病灶者放弃手术。18F-FDG PET/CT检查准确率为73.3%;1.5T MR的准确率为86.7%;二者异机融合后准确率为95.3%。8例转移病例中,3例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例两肺多发转移,2例骨转移并肝转移,1例伴有下腔静脉和肾静脉癌栓形成。而MR仅发现l例肾静脉和下腔静脉痛栓形成。结论:18F-FDG PET/CT与1.5TMR异机融合显像对诊断原发性肾癌的准确率高于单独的18F-FDG PET/CT及1.5TMR。对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的诊断优于MR。对肾癌的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肾癌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越来越关注医学伦理道德以及医德医风等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妇产科教学中,不仅仅要传授学生相应的妇产科专业知识,还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必须要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妇产科专业人才,这样才能够促进医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分析后疫情时代把课程思政融入到妇产科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出了相应的促进课程思政在妇产科教学中有效融合的策略,将真正助力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促进培育医学本科生的核心素养。

  • 标签: 课程思政 妇产科学 本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