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课证融合”教学模式的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教学改革实践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6-02
/ 3

基于“岗课证融合”教学模式的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教学改革实践探讨

张丽萍 张晓 闫瑞霞 任建立 吴晓华 徐智广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沧州 061001)

摘要:《儿科学》课程构建基于“岗课证融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改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评价系统,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并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一次性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无缝对接,“岗课证融合”育人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岗课证融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儿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医学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学水平,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作为评价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对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3年低于50%的高校予以减招。医学教育需要将知识学习与国家职业证书体系衔接在一起,将工作能力教育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突出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岗位能力,让学生尽快适应未来的职业岗位。本课程组在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构建“岗课证融合”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儿科学》课程改革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结如下。

一、基于“岗课证融合”教学模式的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改革意义

现行的考试模式是在医学院校毕业后一年报考,一次考试决定是否获得医师资格。今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将实行两阶段考试模式。其中,第一阶段考试安排在医学生临床实习前进行,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第二阶段考试,并可能与随后的临床实习、毕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第二阶段考试安排在毕业工作一年后报考。改革后的两阶段报考模式与医学生的培养过程关系更加密切,更要求早期接触临床,对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将发挥强大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执业医师考试的改革,必将引发一场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特别是第一阶段考试安排在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进行,又是全国统考,必将成为评判学校教学质量的客观指标之一[1]。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及执业医师考试分为实践技能及理论两部分。理论考试以临床版块为主,其中儿科在近年的分值占比大、持续位居第三权重。既往高职临床医学专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执业资格考试,以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岗课证融合”教学模式则是学习知识、执业资格考试和临床实际三者并重,与学生需求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方便学生的考证和就业[2]。《儿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专业核心课程。因此,基于“岗课证融合”教学模式的《儿科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尤显重要。

二、《儿科学》课程教学改进方法

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本课题组开展了以下课程改革探索与研究。

1.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内容改革

“岗课证融合”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临床岗位能力为核心。“岗”是课程设计的标准,课程内容设置要瞄准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吸收临床医学发展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体现岗位技能、通用技术等内容;“课”是通过课程改革,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及课程教学评价体系[3];“证”是课程内容要与毕业证、执业助理医师证、助理医师规培证相对接。“岗课证融合”是将临床医师执业资格证考试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基层医生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从而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职业资格证对接,设计开发课程,构建模块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将临床诊疗新技术、新规范、典型临床案例纳入教学内容。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实施《儿科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近年来临床医学(包括儿科学)发展迅猛,学科间的融合和渗透大大加强。各种诊断技术、生物技术不断涌现,新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层出不穷,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发展[4]。因此,如何提高《儿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儿科学》课程教学工作适应时代变化面临的新挑战。传统的课堂授课、临床见习的方法不利于学生认识疾病,思路单一缺乏深刻理解,也缺乏主动性和深层次的探索。将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融合到传统课堂教学,实施“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发挥各自的优势,优化了学习目标,线上学习+线下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能做到在教学过程中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在线上线下实现师生更紧密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更深层次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打破传统教材的内容设置,依据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全科医生、乡村医生基层岗位工作能力、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兼顾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同时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整合教材内容,以满足《儿科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出发点,建设《儿科学》MOOC和SPOC在线开放课程。我们依托职教云SPOC、智慧职教MOOC、腾讯课堂等教学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依托线上教学平台进行“线上”学习,把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学习环节融为一体,师生全程交流互动。线上平台提供了丰富的互动方式,可开展提问、线上答疑、病例讨论、测试等方式。通过学生在线学习的反馈,线下教学中对于重点和难点进行着重讲解,结合PBL、CBL、案例分析、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培养临床岗位能力为中心。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做好各个教学环节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对接,将理论实践整合进行,使儿科学习变得更具体、形象[6]。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儿科重点的学习内容是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传统的教学是三种脑炎分别在不同的系统疾病中讲解,而实际临床工作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改革传统的教学,线上学习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过程为导向,设计微课、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儿科临床诊疗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线下教学针对学生线上学习提出的问题,重点讲解重点和难点知识。教师建立不同年级微信群,主要包括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和毕业1年后年级微信群,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学情特点,在微信群,教师发布学习任务,进行定期考核,有利于学生、教师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直播讲解和展开讨论,还可通过微信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因此,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传统的儿科学课程评价体系采用终末评价体系,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改革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儿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学生最终的课程评价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检验,课程评价围绕学生达成学习成果的过程,实施全程多元化评价,有效地把握学生学习过程,及时调整教学,促进学生持续学习,最终达成学习成果。依托教学平台,教师、学生在全程、多元参与主客观评价,绘制学生成长图,为学生通过岗位认证提供依据[5]。改革后课程评价集教师考核、小组自评和互评,平台系统的主客观考核于一体,实现课堂即时考核、过程考核,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及个性特征全方位的考核。学生可以实时了解自己的成绩与表现,教师也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改革后期末理论成绩占50%,阶段小测和章节测试占15%,期末技能考核采用病例情境模拟考试形式进行,占比20%,在线学习、病例分析占15%。针对二年级、三年级和毕业第一年学生通过微信群,发布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内容,并组织定期考试,三年级实习期间的定期考试成绩纳入毕业成绩中。

4.改革实践教学

儿科素有“哑科”之称,其特殊性不言而喻,这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学校阶段,采用情境模拟教学,开展儿科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案例分析开展儿科学实践教学,教师担任SP病人或培训专业SP病人,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模拟临床医师诊疗过程,针对主诉开展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与SP患儿或家属进行病情沟通,制定诊治方案,进行健康教育,打破儿科实践教学难的瓶颈。依据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需求,开展儿科案例分析,课前给学生提供真实、典型、完整的临床案例,学生分组进行课前讨论学习案例、总结案例特点。课中小组交换总结的案例特点、案例诊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教师承担答疑解惑任务,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能力。

5.校院深度融合

深化校院合作,本课程推行 “双元”育人机制,教学医院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该课程的教学,提升儿科教学团队教学能力,落实教师定期到教学医院实践的规定,学校与教学医院开展1.5+1.5儿科学共同教学,校院统一教学进度和教学模式,统一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信息化教师能力。团队教师通过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信息化素养,全力保障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加强基础知识、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注重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多种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既提升教师的育人水平又丰富教学经验,还积累在线课程的应用能力。

三、《儿科学》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果

本课程在我校2016级、2017级和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了“岗课证融合”课程教学改革,2016、2017级应用微信群、结合儿科学SPOC在线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2018级应用微信群、SPOC和MOOC相结合、腾讯课堂直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三年的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成绩见表1,理论考试考试通过率、儿科平均成绩、儿科知识掌握情况逐年提高。由此得出,在临床医学专业构建基于“岗课证融合”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儿科学》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表1 执业助理医生资格考试成绩表


范围

平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掌握率(%

笔试通过总人数

综合考试人数

2018

本校

15.47±3.85

26

2

55.85

92

288

本辖区

17.84±4.64

27

4

61.50

4634

8630

全国

17.41±4.35

28

0

60.02

10550

21458

2019

本校

16.20±4.66

26

6

55.24

100

236

本辖区

16.41±4.60

27

4

58.89

624

1800

全国

17.76±4.52

28

0

63.44

11437

23335

2020

本校

16.80±4.38

23

6

60.00

119

229

本辖区

14.85±4.11

26

0

53.04

630

1589

全国

16.01±4.03

27

0

57.20

11471

21127

注:本辖区是指本校所在省份

综上所述,构建基于“岗课证融合”的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课程体系,并不断完善、优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儿科学》在线开放教学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执业助理医生资格考试通过率奠定基础。这种教学模式更易使学生适应未来的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和临床实际工作。


文章来源:本课题为2021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课题,立项编号SZ2021113,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Project of Hebei Education Department,SZ2021113。课题题目:基于与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接轨的儿科学教学改革探讨,编号SZ2021113


参考文献

[1]方姝,陈凯,周虹,等. 执业医师考试改革新形势下的临床教学方法探讨[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8):88-89. DOI:10.3969/j.issn.1002-1701.2018.08.044.

[2]汪茂胜,黄金珠,李庆洁,等. "课证融合"模式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外交流,2018(7):127.

[3]曾天山. “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5-10. DOI:10.3969/j.issn.1004-9290.2021.08.001.

[4]李红华,范歆.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在医学院校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 科技风, 2021,4 ,43-44. DOI:10.19392 /j.cnki.1671-7341.202112021.

[5] 周豫湘. "双高"建设背景下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餐饮市场营销课程为例[J].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5(6):59-63. DOI:10.19846/j.cnki.nzxb.2020.06.014.

[6] 古裕鸟,霍开明,颜海峰,等.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儿科学专业教学方法及模式的探讨[J]. 科教文汇,2021(6):104-107. DOI:10.16871/j.cnki.kjwhc.2021.02.045.

作者简介:张丽萍,女,1971年4月出生,汉族。籍贯:河北省安国市。职称: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学历:本科;学位:硕士。研究方向: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儿科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