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优质护理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50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措施,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的护理对患者的情绪影响效果与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后,给予优质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6.00%;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60.0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护理过程中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实施优质护理可以发挥积极的促进治疗作用,能促进疾病早日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防止疾病复发有重要意义,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护理满意度高,临床价值值得被认可。

  • 标签: 优质护理 下肢静脉曲张 患者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康复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影响价值,为骨科手术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8年4月期间骨科收治手术治疗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的参照组(n=42)以及加行康复护理干预的试验组(n=42)。对比2组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疼痛发生率以及下床活动时间、下肢肿胀程度、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参照组,下肢肿胀程度优于参照组,下床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给予骨科术后患者康复护理可以提高患者术后安全性、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

  • 标签: 康复护理 骨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康复时间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临床与文献,研究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时间范围2018年1月-2019年5月,研究对象选取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80例体检者作为常规组,两组均进行超声诊断,比较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诊断出76例(95.00%)下肢动脉血管病变,高于常规组的9例(11.25%),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下肢动脉血管内径(股动脉、腘动脉、胫动脉、足背动脉)全部小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检查诊断中应用超声检查,可以明确下肢动脉血管病变位置、种类、以及严重程度,进而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糖尿病 下肢动脉血管病变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对比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用于高龄患者骨科下肢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择期接受手术治疗的高龄骨科下肢骨折患者中抽选62例进行研究,根据临床麻醉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31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而31例观察组接受硬膜外麻醉,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的疼痛评分以及麻醉前后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后在各个时段的止痛效果均优于对照组,麻醉后的血压水平和心率均明显下降,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比对照组小,数据结果有突出差异(P<0.05)。结论针对高龄骨折患者治疗时的麻醉方式选择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明显比全身麻醉的效果好,值得临床借鉴深究。

  • 标签: 高龄 硬膜外麻醉 全身麻醉 骨科下肢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肌力训练结合蜡疗对痉挛性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和疗效。方法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选取在我院就诊的50例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与临床研究,根据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康复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治疗基础上加用蜡疗联合肌力训练治疗,分析比对治疗前后患者的下肢FMA评分。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实验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痉挛性偏瘫治疗中应用肌力训练结合蜡疗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促进临床康复,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肌力训练 蜡疗治疗 痉挛性偏瘫 下肢运动功能康复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预防下肢骨折手术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干预性护理方法。方法将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8月的64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干预性护理组进行了干预性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满意情况;术后下床锻炼时间、术后出院时间;护理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情况;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干预性护理组满意情况、凝血功能指标情况、术后下床锻炼时间、术后出院时间、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对照组有优势,P<0.05。结论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实施干预性护理方法效果确切。

  • 标签: 下肢骨折手术 深静脉血栓 干预性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介入治疗、抗凝治疗对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抗凝治疗,研究组行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65%;其PTS发生率为10%,低于对照组的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上介入治疗比抗凝治疗疗效更加显著。

  • 标签: 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 介入治疗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临床与文献,研究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时间范围2018年1月-2019年5月,研究对象选取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80例体检者作为常规组,两组均进行超声诊断,比较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诊断出76例(95.00%)下肢动脉血管病变,高于常规组的9例(11.25%),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下肢动脉血管内径(股动脉、腘动脉、胫动脉、足背动脉)全部小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检查诊断中应用超声检查,可以明确下肢动脉血管病变位置、种类、以及严重程度,进而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标签: 糖尿病 下肢动脉血管病变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中对预防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65例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根据护理方法的制订与实施,将对象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1),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94%(1/34),对照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6.13%(5/31),两数据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依从性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项指标组间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老年下肢骨折 早期护理干预 下肢深静脉血栓 依从性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预见性护理对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进行调研和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1到2019年1月到我院骨科接受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86例患者作为调研对象,以随机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则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2.33%明显低于对照组13.95%(P<0.05)。结论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治疗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老年患者 髋部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8年10月入院治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130例参与本次研究,按照手术方法分组,其中65例腹腔镜治疗患者为观察组,另外65例开腹手术治疗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对照组通过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通过腹腔镜治疗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下床时间明显提前(P<0.05)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腹腔镜应用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中,随着手术路径优化,手术熟练度提高,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术后下床时间明显提前,深静脉血栓明显减少,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 标签: 腹腔镜 开腹 恶性肿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采取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所取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于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康复治疗,以及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方式,一共8周。观察组需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每周6次、15min/次的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后,采用下肢Fugl-Meye运动功能量表(FMA)对应用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具有相对较好的FMA评分(P<0.05)。结论采取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方式,有助于改善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 标签: 运动想象疗法 下肢康复机器人 脑卒中 亚急性期偏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