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4-O-丁香树脂的合成工艺进行改进。方法以丁香醛为原料,与丙二酸进行Knovevenagel缩合得到芥子酸,再将芥子酸用乙醇进行乙酯化得到不饱和酯、以AlH(Bu-i)2为还原剂将酯还原为芥子醇、芥子醇在光照通入空气的条件下经过氧化偶联得4-O-丁香树脂。结果芥子酸的合成中,将催化剂哌啶换成相同碱性的四氢吡咯,在大幅度缩短反应时间的条件下,该步反应产率也明显提高;酯的还原中将溶解性较差的氢化锂铝换成溶解性好的二异丁基氢化铝,以甲苯为溶剂进行还原,收率明显提高,且无需后处理,可直接投入下一步反应,总收率约51%。结论该方法工艺简单,有产业化前景。

  • 标签: 4-O-丁香树脂酚 合成 芥子酸 芥子醇
  • 简介:小儿推拿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应用手法作用于小儿的特定穴位与部位,以调整脏腑,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1].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温中健脾手法在小儿常见病中有着广泛应用.

  • 标签: 温中健脾 小儿推拿 验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吗替麦考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从2014年10月到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共52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吗替麦考联合泼尼松口服治疗,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临床生化指标,并评价其治疗效果,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①治疗后2周患者的尿蛋白、血肌酐及血胆固醇水平均开始下降,到治疗后6个月仍呈现下降趋势,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开始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开始上升,直至治疗后6个月,仍呈上升趋势,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24周临床总有效率为82.7%,显著高于治疗12周的59.6%,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本组5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11例患者出现轻到中度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均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情况。结论吗替麦考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有效率高,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 标签: 吗替麦考酚 肾病综合征 前瞻性研究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门诊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使用情况及特点,监测此类药物用药的合理性及药物的利用情况。方法:调取本院2015年全年门诊NSAIDs的处方,计算用药频率(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等,并进行分析。结果:本院使用的NSAIDs口服品种9种、外用栓剂1种,所有药品DUI均小于1。结论:本院的NSAIDs临床应用基本合理。

  • 标签: 非甾体类抗炎药 用药频率 药物利用指数 合理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运用因子分析法探讨医药卫生领域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及构成要素。分析结果显示,一般能力、医药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别是医药院校复合型、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能力结构的4个维度模块,每个维度又有具体的构成项目。据此提出合理设置培养方案的能力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建议,以期完善医药院校公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结构和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医药类院校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复合型人才 能力结构
  • 简介:目的挖掘吕仁和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处方用药规律,阐述吕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学术思路及用药经验。方法收集吕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门诊处方140首,应用中医辅助传承系统进行药物频次分析,并基于关联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及网络化视图,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算法获得新处方。结果通过处方分析得到了核心药物35种、高频药物组合24组、药物关联规则82种,核心关联药对31组及新处方15首。结论吕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遵循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在健脾和胃、益气养血、补肾固本的基础上,重视降浊解毒、活血利水药物组合的运用。

  • 标签: 慢性肾衰竭 用药规律 名老中医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多重实时PCR技术,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探索一种可同时且快速准确检测五致谢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的方法。方法选择78株大肠埃希菌、志贺菌为研究对象,筛选各菌种特有的一些毒性基因,包括aggR、eaeA、ipaH、lt、stlb、stx1及stx2,以这些毒性基因作为PCR扩增反应的检测目标,通过NCBI网站获取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利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5.0进行引物序列的设计,而后进行PCR扩增反应,对反应产物进行验证从而证实引物的特异性,同时通过反应体系中各底物浓度的配比进行调节和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调整,确定最佳PCR扩增体系和条件,最终成功建立一种能同时鉴定五致泄性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多重PCR方法。结果本研究结果发现,针对各菌种的毒性基因所设计引物经PCR扩增反应的验证,被证实均特异性地扩增出相应的目标基因产物,且在本研究中对78株大肠埃希菌及志贺菌的多重PCR检测结果与单重PCR检测结果吻合。结论本研究利用多重PCR技术,成功建立了一种能同时且特异性地检测致泄性大肠埃希菌及志贺菌特异性的检测方法,我们期望这种检测方法可应用在临床疾病诊断及在食品检验等方面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多重PCR方法 毒性基因 内参照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