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咳嗽的中医证候规律,为该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预先设计的量表,对161例慢性咳嗽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慢性咳嗽的症状、舌脉等资料,建立数据库,并通过因子分析提取主要证候因子,结合中医证候学给予解释。结果因子分析共提取7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54.393%,结合中医证候学进行判断,可归纳为类风盛挛急证、类肺阴亏虚证、类肝火犯肺证、类风寒袭肺证、类痰湿蕴肺证、类燥邪伤肺证及类痰热壅肺证。结论采用因子分析的多元统计方法对慢性咳嗽的主要证候因子的提取结果与专家共识意见基本相同,可为本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 标签: 慢性咳嗽 中医证候学 因子分析
  • 简介:目的:基于中医文献,运用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研究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为疲劳及手术后疲劳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中华医典》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文献检索来源,检索与疲劳相关的中医古籍与现代文献,运用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对与疲劳相关的论述进行整理研究,确立分析单元、建立类目,然后根据类目定义将分析单元编码归类,提取中医文献中疲劳相关的病因病机。主要统计分析为描述性分析。结果与结论:(1)在古籍文献中,疲劳的病机主要为脏腑病机和气血病机,脏腑病机中以脾胃病机为主,其次是病机归于肾;气血病机中以气病病机为主,其次为气血同病病机;具体病机中,疲劳的病因病机主要以虚证为主,尤其是气血、脾胃和阴阳虚损更著,但也有外邪的因素,主要为风邪外侵。(2)在现代文献中,疲劳的病机也主要为脏腑病机和气血病机,脏腑病机以脾胃病机和肝胆病机为主,气血病机以气病病机和血病病机为主;具体病机中,疲劳的病因病机主要以虚证为主,尤其是气血、阴阳和脾气的虚损更著,但也有实证,主要为肝气不舒。(3)基于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对疲劳中医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可为疲劳及手术后疲劳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标签: 疲劳 中医文献 病因病机 扎根理论 内容分析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肿瘤、AIDS等免疫缺陷患者不断增多,广谱抗生素常规应用于危重病人及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化疗药物大量使用,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的酵母菌感染也逐渐引起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而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现象又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 标签: 纸片法 微量稀释法
  • 简介:目的:评价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测定甲胎蛋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和酶联免疫吸附进行AFP测定,进行相关性分析、精密度试验和线性分析。结果:两呈正相关,都有较好的重复性,但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的CV值明显小于酶联免疫吸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比酶联免疫吸附具有更宽的检测范围。结论: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检测AFP,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稳定性强等优点,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 标签: 甲胎蛋白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酶联免疫吸附
  • 简介:目的:探讨调补肺肾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评价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的预后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COPD稳定期患者84例,采用随机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和口服调补肺肾方药,而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综合预后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中医症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而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2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肺功能均有所改善,其中治疗组FEV1和FEV1/预计值(%)、FVC和FVC/预计值(%)等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呼吸困难情况、6min行走距离和BODE评价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6min行走距离和BODE评价总分亦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但呼吸困难情况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呼吸困难情况、6min行走距离和BODE评价总分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免疫指标、生活质量指标和急性发作次数较对照组均有所改善(P〈0.05)。结论:调补肺肾能有效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 标签: 调补肺肾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稳定期 预后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临床针灸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的探究,以期为临床上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文献发表年限均从建库起到2017年6月20日。通过筛除,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共4篇,共245例患者。结果与常规西药治疗相比,加用针刺能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改善心电图情况,改善生存质量情况(包括健康愉快感、躯体症状、工作表现、情感状态、生活满意度等),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硝酸甘油用量,降低视觉模拟评分,提高西雅图心绞痛评分;但某些指标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以针灸治疗后并未有显著的变化,如六分钟步行试验评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等。结论在常规西药基础上加以针刺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为针刺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提供了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但本研究仍有不足,期待更高质量的系统评价以提高证据级别。

  • 标签: 针刺 稳定型心绞痛Meta分析
  • 简介:目的:对2005年至2014年间有关耳穴贴压的针灸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与评价,从病症种类、数量、各病症的有效率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分析,以期客观反映近年来耳穴贴压的临床应用概况。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近10年耳穴贴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结果和结论:耳穴贴压疗法应用于临床16个系统病症,共涉及130个病种。单用耳穴贴压法治疗的病种为74个,其中优势病种为失眠症、便秘和肥胖,次优势病种为痛经、近视、变应性鼻炎、术后疼痛及寻常性痤疮。

  • 标签: 穴位疗法 耳穴贴压 耳针 文献计量学 评价研究
  • 简介:目的:调查专家对辨质捏脊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意见及临床经验,讨论捏脊的基本治疗方法,初步建立统一规范的治疗体系。方法:采用德尔菲,通过3轮问卷调查,将专家对辨质捏脊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认识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反馈、再总结。结果:捏脊治疗最佳时段:饭后2h。捏脊操作刺激量:6个月~3岁,轻度刺激量;4~6岁,中度刺激量;7~14岁,中重度刺激量。操作频率:1次/d。穴位处方中具体包含穴位:督脉、膀胱经、脊背部穴位。具体操作部位:长强至大椎。操作疗程:1~3个月。穴位操作时间:5~10min。穴位操作次数5~8次。结论:总结了专家用捏脊疗法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经验,初步统一各专家对基本治疗部分的意见。

  • 标签: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捏脊法 德尔菲法 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