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中医经典的训诂,最早的是在注释《内经》中出现的。围绕《内经》形成的一系列的注释,集中反应了我国古代医书里训诂发展的历史与成就。值得提出的的是晚清时代,对《内经》的训诂达到了历史的高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今就胡澍、俞樾、孙诒让对《素问》的校勘条例作一探讨,以明他们在清代《内经》校勘学中的地位。

  • 标签: 内经 校义 训诂 晚清时代
  • 简介:朱学术流派由近代海派名医次公先生及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共同创立,至今发展已逾半个世纪。朱二人经历相仿,亦师亦友,俱是德艺超群的大师,共为宗师,可谓“双星同璧,至著者像”。其秉承“发皇古,融会新知”的学术主张,不断完善、升华,几代传承,培养了遍及海内外的大批高徒。本文仅从朱学派的起源和学术特点等层面进行初步探析,供同道斧鉴。

  • 标签: 章朱学派 起源 学术特点 皇古融新
  • 简介:永红教授认为肺气亏虚是导致晚期肺癌的主因,痰瘀搏结,癌毒内蕴是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在晚期肺癌的临证治疗中,强调益气补肺与化痰祛瘀解毒并举,重视辨证与辨病、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本文重点介绍教授治疗晚期肺癌的临床经验,并附两则病案以佐证。

  • 标签: 晚期肺癌 经验 章永红
  • 简介:本研究尝试以引文分析方法,以消渴为例,对《玉机微》进行客观评价。最终可以看到作为丹溪再传弟子刘纯,学宗《内经》,汇集金元医家之学的特点。

  • 标签: 《玉机微义》 消渴 引文分析
  • 简介:《古代疾病名候疏》是中国首部考证中医病名、证候的专著,著者余云岫对《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广雅》及《十三经》中的病名、证候作了精密翔实的训诂考证,堪称中医病证考释的经典之作。是书自序阐述了著者采撷文史古籍中的涉医资料,整理旧医书,“除死方休”之愿望,从侧面反映了余氏晚年对中医的态度。

  • 标签: 古代疾病名候疏义 余云岫 中医病名 中医证候
  • 简介:功能性便秘是肛肠疾病治疗难点之一,其病因及病理表现复杂,发病与人体整体功能失调关系密切。丁江教授在肛肠动力性疾病领域潜心研究三十载,对功能性便秘的诊治强调整体,重视问诊,辨证与辨病结合,辨治衷中参西,颇有心得。他认为,功能性便秘整个病理过程以气虚为本,气阴(津)两伤贯穿始终,可挟湿、热、瘀等邪实,证多兼夹,但本在气虚,气阴(津)两伤是主要特点,当以益气养阴调气求本,治疗以辨证施治及针灸治疗为主,并充分发挥生物反馈在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方面的优势,同时建立了更为科学完善的功能性便秘PRO(PatientReportedOutcome)疗效评价体系。

  • 标签: 功能性便秘 中医治疗 丁义江
  • 简介:朱汉教授是以发明“小针刀”并创立了“针刀医学”新学科而驰名世界的,是集哲学家、医学家为一身的当代著名学者。他发明了小针刀,并在他的带领下,经过近三十年的奋斗,更有一代执着于为人类健康事业勇于奉献的医学工作者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求索与实践,在如此短的时间就由最初的“小针刀疗法”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针刀医学。

  • 标签: 针刀医学 朱汉章 学术思想 小针刀疗法 医学工作者 著名学者
  • 简介:戴天重视瘟疫病早期阶段的辨证,发挥吴有性《瘟疫论》,著《广瘟疫论》。晚清儒医陆懋修认为吴有性《瘟疫论》实为论温疫,戴天《广瘟疫论》实为论温热,故对戴氏著作重加考订,悉改疫为温,削删辛温类方药,增减字句,润色行文。虽然陆氏在整理他人著作时,依己观点径改原文字句并附加己意的行为值得商榷,但陆氏的重订使得《广温热论》得以流传,影响后学。后世医家何廉臣评价其"论温热症甚精"。

  • 标签: 温病 瘟疫 明清 陆九芝 儒医 文献整理
  • 简介:古人为什么采用养生一词来标识有关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知识和行为?其原因有二:一是古人高度重视人和生命,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认为生命是万物之尊.把生看作是天地间大德,认为爱惜身体就是对父母尽孝.二是养字含有供养、敬养之义,认为供养的关键在于减少或免除供养对象为自己生存所需应付出的劳动.养生,即供养生命、供养身体,亦如供养父母.因此古人亦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节制和减少生命力的消耗,其最佳的途径则是"静".因此传统养生学以静为主.

  • 标签: 养生学 主静观 考释
  • 简介:原发性高血压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担[1].金安教授为第4批北京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业医40余载,在原发性高血压诊治方面有很多独到见解.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兹将其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经验中养阴益气活血方法总结如下.

  • 标签: 原发性高血压 养阴益气活血法 名老中医经验
  • 简介: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用薤白有四方,后世对于书中薤白功用之论在金前后出现分水岭,本文通过考证仲景时期对薤白的普遍认识与仲景在《伤寒论》中薤白用法、用量及配伍的变化,论仲景用薤白之本意。

  • 标签: 薤白 温补 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