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鼻窦炎患者遵医行为及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82名慢性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1名。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遵医行为及自护能力。结果:研究组患者鼻腔用药、处理鼻出血、休息、锻炼和饮水率以及自护能力、健康知识、自我责任及概念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慢性鼻窦炎 认知行为干预 遵医行为 自护能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信息-动机-行为护理模式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自我行为管理能力的改善。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74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以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为理论框架制定的护理干预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自我行为管理能力的改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依从率为91.89%,对照组患者的依从率为72.97%,观察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率优于对照组,对比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对比P1>0.05无意义;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自我行为管理能力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对比P<0.05有意义。结论:在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以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为理论框架制定的护理干预模式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也更能改善患者的自我行为管理能力,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标签: 信息-动机-行为护理模式 冠心病 治疗依从性 自我行为管理能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母乳喂养具有其他喂养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母乳作为婴儿最天然、最安全、最理想的食物,对婴儿体质量的增长、身长的增长、免疫力的提升、智力的发展等,都具有促进作用。相关报道显示,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仍有部分初产妇没有实施母乳喂养。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产妇母乳喂养行为的影响因素,然后介绍了相应的护理措施,旨在提高母乳喂养率,为母婴的健康保驾护航。

  • 标签: 初产妇 母乳喂养 影响因素 护理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5月学龄前儿童134例,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7例。参照组接受常规预防干预;而研究组则接受健康行为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儿童干预后患龋率及人均龋齿个数均低于参照组,龋齿充填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家属干预后各方面口腔健康知识掌握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家属干预后检查幼儿刷牙率及帮助幼儿刷牙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状况较差,采取健康行为干预可以更好的预防龋病,可以明显提高儿童家属的健康认知水平。

  • 标签: 学龄前儿童 口腔健康行为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与探讨临床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合并自伤行为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 抽取我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合并自伤行为患者为研究对象,共40例;40例患者均接受临床全面护理干预,对护理干预前后其生活质量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 临床护理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88.26±8.75)明显较干预前(64.23±6.42)显著提升,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对癫痫所致精神障碍自伤行为患者实施全面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有效保障其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应给予足够重视。

  • 标签: 全面护理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自伤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对艾滋病患者进行行为干预的疾病预防控制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本院改为:我中心管理)的艾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行为干预。比较患者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掌握、避孕套使用情况。结果 干预后患者艾滋病知识总掌握率为93.00%,较干预前的68.00%高(P<0.05);干预后患者避孕套使用率为77.00%,较干预前的51.00%高(P<0.05)。结论 对艾滋病患者进行行为干预有助于提高疾病知识认知,有助于控制疾病传播。

  • 标签: 艾滋病 行为干预 预防 认知
  • 简介:项目简介开展布鲁氏菌病健康教育和职业人群行为干预,全面提高职业人群自我防病意识,阻断传播途径,控制布病发生和传播;开展布病病例管理工作,促进患者规范化治疗,提高患者按时服药的依从性,提高治愈率,减少慢性化,评价病例管理措施对病例早发现、规范治疗的影响。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儿科医患沟通中语言行为的重要性进行研究。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儿科患者,本次实验在2020年2月初开始实施,正式结束时间为2021年1月,实验对象共计90例。将1、3、5...59编号患儿划分为对照组,将2、4、6...60编号患儿划分为实验组。对照组患儿实施基常规医患沟通,实验组患儿实施语言行为医患沟通,对两组患儿亲属治疗和护理认可度、医患纠纷出现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对本次实验进行系统的分析,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解析部队军人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方法 将200名部队军人作为本次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其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知识及态度、行为进行调查。结果 军人对于接种疫苗后发生轻微反应属于正常现象、引起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解决异常情况的措施等相关接种知识了解情况各占93.50%、(94.00%、91.50%、95.00%、93.00%)、(98.00%、96.50%、93.50%);军人存在抵触情绪、认为疫情至影响生活、认为疫情能够有非典相比较各有49.00%、90.50%、98.50%。军人严格执行口罩佩戴、依照七步洗手法洗手、每日测量体温各有99.50%、99.00%、97.50。结论 部队军人对于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知识了解程度较高,且态度较为友好,健康行为极为配合。

  • 标签: 新冠肺炎 疫苗接种 疫苗知识 行为调查
  • 简介:摘要:临床护理教学是护理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护理人员学历达到本科的,占总数不到35%。因此,如何针对学历层次不同的护理人员,有的放矢开展临床教育,就成了临床护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当前社会环境下,很多研究人员没有顾及到教学行为过程,导致评价客观性相对匮乏。因此,本文将讨论临床护理教学行为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希望有助于临床护理教学发展。

  • 标签: 临床护理 教学行为 评估工具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预防性护理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近1年(2020.1-2020.12)月收录的60例妄想性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等分为3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30例实验组(预防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自杀行为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患者自杀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结论 妄想性抑郁症患者采用自杀性行为预防性护理干预策略,可以有效降低自杀行为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妄想性抑郁症 自杀行为 预防性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在儿保门诊的应用价值,为早期干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有高危因素新生儿为研究组,无高危因素新生儿为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用统一表格记录出生14及28日龄时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定的结果,并进行评分比较。实验组根据评定结果制定早期康复训练内容,对其父母进行指导训练,保证有效的早期干预;6月龄时对两组新生儿又进行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的检查及比较。结果:新生儿期28日龄时研究组的行为神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但6月龄时两组的发育商相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是有效、便捷的早期发现脑损伤的方法,应作为儿保门诊早期筛查脑瘫高危儿的常用指标,其对脑损伤早期的干预具有指导性意义。

  • 标签: 儿童保健门诊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 早期康复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在心脏介入术护理中应用认知行为干预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40例心脏介入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时间从2020年3月开始,截止到2021年3月停止,随机均分为参考组和研究组,每组20例。参考组的患者施行常规性的基础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组的患者在这个基础上强化认知行为干预措施,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他们的护理依从性及知识掌握程度。结果:所有患者的不良情绪均较护理之前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的焦虑情绪评分(22.85±1.59)和抑郁情绪评分(23.27±2.73)均低于参考组患者的(40.73±1.36)、(46.39±2.48);对于护理的依从度评分(8.96±0.48)和护理知识掌握评分(92.81±3.52)高于参考组患者的(6.39±1.27)、(75.25±6.47);组间的数据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心脏介入术患者的护理中,除了常规性的基础护理内容之外,还应该强化对患者的认知行为干预,在改善他们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他们对于护理的配合度,学习专业的自我护理知识,从而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效果。

  • 标签: 心脏介入术 护理方式 认知行为干预 焦虑抑郁情绪 护理依从性 护理知识掌握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人健康行为意愿的影响,为提高社区老年人健康质量提供相关的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6月上海某社区102例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社区健康教育。采用自制的社区老年人健康行为意愿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健康教育前后社区老年人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意愿形成率。结果 社区老年人在接受系统健康教育后,在健康知识知晓率方面,除了对烟酒危害、运动作用两项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项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健康教育 社区居民 老年人 健康行为 意愿
  • 简介:【摘要】目的 对焦虑障碍治疗中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与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焦虑障碍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时间2020年2月-2021年3月;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40例(采取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和研究组40例(采取团体认知行为(GCBT)治疗);对两组患者两组治疗前后焦虑评分、社会功能缺陷评分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焦虑评分、社会功能缺陷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焦虑障碍治疗中,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情绪,促进患者社会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对促进患者疾病恢复有着积极意义。

  • 标签: 焦虑障碍 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 无抽搐电休克(MEC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和行为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选自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中,88例患者的入院时间均在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治疗情况,应用表格评定患者各方面能力,分析其精神和行为障碍的临床特征。结果:上述患者中精神行为障碍占比最高,其次为生理机能障碍占比、个性障碍占比和伴随癫痫占比,治疗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和行为障碍患者主要存在精神行为障碍和个性障碍,需要加强治疗和干预力度,以促进病情改善。

  • 标签: 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障碍 行为障碍 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