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我科于2019 -2021年对于烧伤二病房空气物体进行霉菌的监测。方法 用浸有含氯含碘中和液进行物体采集,进行培养后再根据显微镜形态学观察鉴定。结果 物表检测共7944例,检测有霉菌539例 ,送检标本患者中检测霉菌43例,物表检测常出现的黄曲霉占32.10%、烟曲霉占31.91%、土曲霉菌占20.96%、黑曲霉菌占15.03%,跟患者送检标本检测出的霉菌数比较P

  • 标签: 烧伤,物体表面环境,监测, 霉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10-2021.10月在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和体表心电图诊断,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作为金标准,分析体表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右冠状动脉梗死共44例,占比73.33%(44/60),左冠状动脉回旋支16例,占比为26.67%(16/60)。体表心电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动脉定位结果和冠状动脉造影具有良好的一致性(P<0.05)。其中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体表心电图的表现为STaVr↓≥0.05mV、STV3↓/STⅢ↑>1.2;右冠状动脉患者的表现为:/STⅢ↑>STⅡ↑>1、STaVL↓/STⅠ↓>1、STV1↑。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体表心电图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通过心电图相关参数有效定位梗死动脉,为早期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值得临床采纳。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体表心电图 梗死动脉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频超声对体表软组织包块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及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经手术病理或活检证实的62例体表软组织患者进行术前检查,阐述常见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良性病变49例,恶性病变13例,高频超声对病变检出率为100%,准确率为80.65%(50/62),良恶性病变的血流动力学以及肿块最大长径(L)/最大短径(S)比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超声及脉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可作为体表软组织包块的首选检查,对鉴别病变的良恶性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激素作为动物体内的重要调节物质,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和靶器官,进而调控动物的行为和生理过程。本文综述了动物体内激素对行为和生理过程的影响,包括性激素、应激激素和其他激素的作用机制及研究现状。通过深入理解激素的作用,有助于揭示动物行为的内在机制,为动物行为学和生理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激素 动物行为 生理过程
  • 简介:摘要:激素作为动物体内的重要调节物质,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和靶器官,进而调控动物的行为和生理过程。本文综述了动物体内激素对行为和生理过程的影响,包括性激素、应激激素和其他激素的作用机制及研究现状。通过深入理解激素的作用,有助于揭示动物行为的内在机制,为动物行为学和生理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激素 动物行为 生理过程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前后体表心电图和心功能的变化情况。 方法 收集 2021 年 7 月至 2022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常规治疗联合溶栓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分析体表心电图和心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心功能指标涵盖LVESD、LVEF、LVEDD均更优,实验组的心电图ST段回落率更优,实验组发生再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绞痛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涵盖心理功能、物质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的评分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疗效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心电图情况,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 体表心电图 心功能 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间接受的进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的40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手术以及术后1年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0例患者中共有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有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伤口感染以及僵直膝三种,术后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且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接受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可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但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医护人员应重视随访工作,合理处理。

  • 标签: 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并发症 处理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于纤维桩树脂粘结力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下颌单根管离体牙截冠后实施根管充填以及桩道预备的患者123例123颗牙,随机分为A、B和c组各41颗牙,A组不作纤维桩表面处理,B组进行硅烷化处理,c组以过氧化氢与硅烷化处理。结果A组的失败率为12.20%,B组为9.76%,C组为2.44%,c组的失败率显著低于A、B组(P〈0.05),A、B组间失败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过氧化氢与硅烷偶联剂联合进行纤维桩表面处理,可提高纤维桩树脂粘结力,降低纤维桩失败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纤维桩 表面处理 粘结强度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瑞芬太尼联合表面麻醉抑制清醒气管拔管反应效果分析。方法:90例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资料,采样时间2023年4月1日至2023年11月1日,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观察气道表面麻醉联合瑞芬太尼(实验组)与单独使用气道表面麻醉(对照1组)或瑞芬太尼(对照2组)。记录并比较患者在清醒拔管时的不同监测点收缩压变化;不同监测点心率变化;不同监测点血氧饱和度变化;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1组,对照2组相对比,研究数据存在显著的差异改变,(P<0.05)。结论:瑞芬太尼联合表面麻醉抑制清醒气管拔管反应效果方面,有效避免拔管时的呛咳反应,稳定心率及血压,值得借鉴及推广应用。

  • 标签: []瑞芬太尼 表面麻醉 清醒气管拔管反应
  • 简介:摘要:固相表面荧光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应用广泛,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效率高、灵敏度高等优势。同时在药物分析中应用固相表面荧光光谱法能够直接检测固体样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此,本文对固相表面荧光光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 标签: 药物分析 固相表面荧光光谱法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检测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D,SP-D)在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s)合并肺间质病变患者外周血的表达水平以探讨SP-D在炎性肌病合并肺间质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定量方法测定46例炎性肌病患者及40名健康对照组血清SP-D水平,并分析血清SP-D水平与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等相关性。结果 炎性肌病合并肺间质病变组血清SP-D水平(4.19±1.65)ng/ml高于健康对照组(2.36±1.1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炎性肌病合并肺间质病变组血清SP-D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SP-D可能参与了炎性肌病合并肺间质病变的发病机制,可能作为炎性肌病患者发生肺间质病变的早期检测指标。

  • 标签: 炎性肌病 肺表面活性蛋白D 肺间质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对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探究其疗效。方法:我院在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之间收治的60例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采用关节镜清理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统计两组整体治疗效果,对比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3.3%与对照组优良率63.3%相比明显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术前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3个月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明显,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后,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获得了显著疗效,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建议推广使用。

  • 标签: 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 平衡牵引法 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5年10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重症肺炎患儿8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机械通气方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7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氧分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76.74%)(P<0.05)。结论在新生儿重症肺炎治疗中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能够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重症肺炎 氧分压 二氧化碳分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7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均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实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有效率分别为94.29%、77.14%,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住院时间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基础上实行综合护理可有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对患儿预后的恢复及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