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护理管理在预防与控制院内新生感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医院出生的214例新生并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n=107)新生护理管理,对照组(n=107)常规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新生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护理管理在预防与控制感染中应用效果良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提升家长满意度,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新生儿 护理管理 预防 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生黄疸的观察和护理经验。方法通过对在30例新生黄疸患儿的观察,分析新生黄疸的发生,采取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结果29例经及时治疗,黄疸消退,1例溶血性黄疸患儿经治疗无效死亡。结论加强新生黄疸患儿的观察和护理,有助于尽快找出发病的原因,及时治疗,可有效防止新生黄疸并发症的发生,使新生黄疸早日消退,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 标签: 新生儿黄疸 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新生黄疸的临床诊疗方法。方法 选取我科 2017年 4月~ 2019年 7月收治的 70例新生黄疸病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疗法,观察组采用综合疗法,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中,显效 21例(占 60%),有效 12例(占 34.3%),无效 2例(占 5.7%),治疗总有效率为 94.3%( 33/35);对照组中,显效 15例(占 42.9%),有效 11例(占 31.4%),无效 9例(占 25.7%),治疗总有效率为 74.3%( 26/35)。结论 采用综合疗法对新生黄疸予以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黄疸 诊断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为实施规范化新生复苏培训对降低新生窒息发生率的影响。方法以研究时间为基点,2017年8月~2019年5月实施规范化新生复苏培训定义为观察组,2015年1月~2017年7月未实施规范化新生复苏培训定义为对照组,根据实施情况比较两组新生窒息发生率和新生Apgar评分。结果实施规范化新生复苏培训后,观察组新生窒息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Apgar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我院工作人员实施规范化新生复苏培训后,新生Apgar评分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规范化新生儿复苏培训 窒息发生率
  • 简介:摘要本文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固定、操作方便、既能保证吸氧的效果、又能节省人力和时间、增加舒适角度出发,结合临床实践,研制了此新生吸氧装置。在实际应用中,不仅得到了患者的肯定,对医护人员的操作也带来了一定便利。本文具体阐述了新生吸氧装置的制作方法和用途,希望可以在日后医护工作中得到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吸氧装置 制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本文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固定、操作方便、既能保证吸氧的效果、又能节省人力和时间、增加舒适角度出发,结合临床实践,研制了此新生吸氧装置。在实际应用中,不仅得到了患者的肯定,对医护人员的操作也带来了一定便利。本文具体阐述了新生吸氧装置的制作方法和用途,希望可以在日后医护工作中得到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吸氧装置 制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精细化管理在新生病房院感染防控管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对比。方法采纳2018年3月份至2019年3月份我院100例新生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新生出生时间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分别采用常规管理法与精细化管理法,将两组新生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新生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P<0.05)。结论对新生病房采用精细化管理,可将新生感染率明显降低,以保障其生命安全。

  • 标签: 精细化管理 新生儿病房 新生儿感染 防控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新生监护病房中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我院自2016年3月~2017年3月出生的1359例新生早产儿,其中86例医院感染的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引起新生院内感染的因素以及对其护理措施进行探讨。结果对2016年3月~2017年3月于我院出生的1359例新生早产儿进行统计,其中86例患儿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率为(6.33%)。其中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39例,发生率为(45.35%),上呼吸道感染为17例,发生率为(19.77%),结膜炎患儿15例,发生率为(17.44%),脓包疮患儿9例,发生率为(10.47%),其他感染患儿6例,发生率为(6.98%)。患儿感染死亡人数为0;胎龄低于32周的早产儿其感染率最高;早产儿体脂量<2000g的院内感染率最高;随机对产科空气、物体表面以及医护人员手面菌落数进行检测,随机检测次数为20次,空气超标次数2次,达标率(90.00%);物体表面菌落数超标1次,达标率(95.00%),医护人员手部菌落数超标3次,达标率(85.00%)。结论由于早产儿通常都会出现胎龄较小、体重较轻、身体素质与正常胎儿比较差,因此空气流通较差、侵入性操作以及护理人员手卫生较差等因素都会引起胎儿出现院内感染的情况发生,并且均为胎儿出现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因此,对新生采用隔离保护的措施进行护理,并且严格要求护理人员遵守手部卫生的制度,同时做好相关的环境管理措施,能够对新生出现院内感染的情况进行极大的改善,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早产儿 医院感染 感染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