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通过对肺结核患者结核分枝杆菌分离培养,对常用抗结核药物的敏感试验,了解结核患者耐药情况,为临床医生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双柏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2018年就诊肺结核患者中分离培养阳性的97株结核分枝杆菌进行6种抗结核杆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核分支杆菌对所测试6种抗结核药物中一种或一种以上药物耐药41株(42.3%);其中:耐单药23株(23.7%),耐多药18株,(18.6%)。结论 实验室进行结核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对及时掌握结核病疫情和耐药情况,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有规则和全程化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 初始耐药  监测  分析
  • 简介: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也导致各种肝胆疾病的发病率随之提升,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肝胆外科是治疗肝胆疾病的主要科室。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需进行胶体渗透压的维持,从而才可以避免出现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或微循环障碍等情况,从而更好的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这也对中线导管尖端位置的选择提出了一定要求,本文就不同导管尖端定位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评价100例患者在分别应用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的效果,内容如下。

  • 标签: 肝胆外科 中线导管 锁骨下静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过程中将早期活动方案进行运用的作用。方法 结合对比护理评估的形式开展探究,共计纳入患者58例,为本院在2021年2月至2022年5月所接诊,盲选均分为2组,即对照组(29例,进行常规康复护理)和观察组(29例,将早期活动方案进行运用)。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结合对两组下地活动时间、术后第三日可行走距离以及住院时间对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早期活动方案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子宫下段切口位置选择对临床效果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0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再次剖宫产患者(n=40例)进行分析,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n=20例):采用子宫瘢痕组织以上1cm做切口;对照组(n=20例):采用子宫瘢痕组织以下1cm做切口;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有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30.00%),有差异(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采用子宫下段瘢痕组织上1cm,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中出血量,同时降低患者手术时间以及主要时间。

  • 标签: 瘢痕子宫 再次剖宫产 子宫下段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治疗手术室护理配合效果的研究。方法:选择我院在2021年3月至5月收治的8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手术室护理配合,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患者下床时间和疼痛时间明显缩短,疼痛减轻,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缩短,疗效较好。结论: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而言,手术室护理配合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值得推广。

  • 标签: 手术室 护理配合 股骨转子间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CBCT影像下,研究对手臂位置在胸部肿瘤放疗中对于摆位及治疗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接受放疗治疗的胸部肿瘤患者予以选取,实验时间为2020年10月—2022年2月,样本共计68例,用盲选抽签法做分组处理,组间均行热塑膜固定胸部,在此基础上,研究组(34例)施以手臂支撑,对照组(34例)不予以有效支撑,在治疗前后行CBCT扫描,将数据与CT图像最配准,获得患者手臂位置摆位在X、Y、Z轴上的误差,对比各轴向摆位误差。结果:研究组治疗前LAT(1.14±0.52)mm、LNG(2.29±1.41)mm、VRT摆位误差(1.48±1.15)mm均比对照组LAT(1.68±1.23)mm、LNG(2.96±1.06)mm、VRT摆位误差(2.15±1.47)mm要小(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轴向摆位误差略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对比无差异(P

  • 标签: 胸部肿瘤 CBCT影像 放疗 手臂位置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位置直肠癌腹腔镜根治术后直肠前切除综合征的差异。方法:对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我科收治的98例直肠癌患者行直肠癌根治术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按照原发肿瘤位置分为低位组和非低位组,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及术后前切除综合征发生情况等,分析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低位组术后前切除综合征比例明显高于非低位组,在术后1月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3月,6月,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直肠癌术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在随访1年后明显减少。结论:低位直肠癌术后前切除综合征明显高于非低位直肠癌,但在术后1年逐步缓解。

  • 标签: 直肠癌 低位 前切除综合征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难治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改善效果。方法 于2019年5月至2022年04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7名难治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28名)和观察组(29名)。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行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对照组中14名显效(50.0%),9名有效(32.1%),5名无效(17.9%);观察组中17名显效(58.6%),11名有效(37.9%),1名无效(3.4%)。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6.6%(28/29)显著高于对照组82.1%(23/28)。比对差异明显(P0.05);治疗1个月,观察组HAMD、HAMA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治疗3个月,观察组HAMD、HAMA评分下降幅度更加显著。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 难治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针对骨水泥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护理与康复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患者80例,日期2018年4月-2019年4月,依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2组,各40例。参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性护理),评价80例患者的疼痛情况、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在各指标的比较上存有差异,观察组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此类患者的护理中行针对性护理的方法,可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从而取得理想的康复效果。

  • 标签: 骨水泥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 老年 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 护理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的镇痛效果分析中,评估罗哌卡因+亚甲蓝局部麻醉微创治疗措施的应用价值,研究患者镇痛有效率、疼痛评分。方法:按照随机数表分组法,将5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微创治疗,样本开始:2021年01月15日;结束:2022年05月15日)患者作为此次评估对象,进行分组(两组):研究组(罗哌卡因+亚甲蓝局部麻醉,28例)、对照组(罗哌卡因局部麻醉,28例)。结果:研究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老年 股骨转子间骨折 围术期 镇痛效果 罗哌卡因 亚甲蓝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应用医护一体化服务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谵妄患者产生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2月~2022年2月期间因股骨转子间骨折就诊的8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常规护理的40例设为对照组,将应用医护一体化服务的40例设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率、围术期谵妄发生率及认知功能评分在护理前后的变化。结果:研究组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围术期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有差异(P<0.05)。比较护理前两组的认知功能评分,统计学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再次比较,不仅两组的认知功能评分均有升高且研究组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应用医护一体化服务可以降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发生谵妄的风险,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谵妄 医护一体化服务 股骨转子间骨折 老年患者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疼痛产生影响。方法:抽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10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观察,按照数字分组法分成对照组(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实验组(人工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且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以上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较于防旋股骨近端股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较好,且可以减轻患者疼痛,可应用。

  • 标签: 人工关节置换术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 股骨转子间骨折 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