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肝癌是多发于乙肝患者、丙肝患者、肝硬化人群的常见病,可并发肝癌破裂出血、肝性脑病、腹水等系列疾病,是死亡率较高的癌症类型之一。经肝动脉导管栓塞化疗术多以

  • 标签: 肝癌 经肝动脉导管栓塞化疗术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癌介入术后联合手术治疗晚期肝癌的效果,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12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不同阶段接受治疗患者的存活率,对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胆胰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动脉瘘、肝癌破裂出血、肝功能衰竭、3个月内造影残癌和3年内复发病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

  • 标签: 介入治疗 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DWI)鉴别诊断肝癌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 2018年 5月 ~2019年 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60例肝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影像学资料,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病情,术前行 DWI扫描,以手术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对比分析 DWI对肝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参照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磁共振加权成像对肝癌的诊断符合率与手术病理诊断相近,两种方法诊断符合率无显著差异 (P> 0.05);与原发性肝癌组相比,肝囊肿组以及海绵状血管瘤组患者 ADC水平明显更高,独立样本 t检验提示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 (P< 0.05); DWI扫描检出肝海绵状血管瘤 5例,肝囊肿 4例,良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 75.0%, 2例肝血管瘤漏诊, 1例肝囊肿误诊为转移瘤。检出原发性肝癌 48例,恶性病变符合率为 100.0%, DWI对肝脏恶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检出率 (χ2=12.632,P=0.006);肝囊肿组患者 ADC水平明显高于海绵状血管瘤组 (P< 0.05)。参照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磁共振加权成像对肝癌的诊断符合率与手术病理诊断相近,两种方法诊断符合率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 DWI是临床诊断肝癌的一种有效手段,其诊断符合和诊断效能高,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果满意,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充分的影像学支持,建议临床加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肝癌 影像学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磁共振评估大肝癌介入治疗对肿瘤活性的判定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 46 例大肝癌患者的档案进行全面梳理。治疗过程采用的主要设备为 DSA 平板大型 C 臂数字化剪影血管造影机,行 TACE 经肝动脉灌注栓塞介入治疗;采用磁共振设备型号为 GE Singna 3.1T 磁共振,呈 32 通道体线,分别对患者进行平扫及增强性检查。 结果: 46 例患者检测出 46 个大肝癌病灶,共获得 578 个 ROI 结果,活性组( 105 )平均 ADC 测量值为( 0.98±0.29 ) ×10 -3 mm 2 /s ;

  • 标签: 磁共振 大肝癌 介入治疗 肿瘤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原发性肝癌采用IMRT和VMAT放疗技术治疗,对比两种放疗技术治疗效果。方法:将我科2018年1月--2020年1月的原发性肝癌26例作为观察对象,并且分成一组与二组,分别采用IMRT和VMAT放疗技术治疗,对比两种放疗技术治疗效果。结果:一组和二组使用技术指标对比中,主要是从HI、V98%、Dmean、Dmin、CI、V107%、V95%、Dmax技术指标进行对照,(t=0.321,p=0.778),两组数据无差异。结论:原发性肝癌采用IMRT放疗技术和VMAT放疗技术使用剂量基本相同,并且治疗效果无差异,而且在对器官保护的优势上也无差异。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放疗技术 IMRT放疗技术 VMAT放疗技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应用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9年 5月 ~2020年 5月期间,我院就诊的 200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成对照组( 100例)和观察组( 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 观察组社会功能、情感功能及心理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应用个性化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升生活质量,值得各大医院推广。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肝癌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舒适护理在肝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 :在我院 2018年 11月至 2019年 11月间接受的肝癌患者中选择 9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 45例常规护理,观察组 45例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应用舒适护理方法,可有效改善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舒适护理 肝癌 围手术期 满意度
  •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 T7 肽抑制肝癌裸鼠肿瘤生长的作用机制。 方法: 1 .建立 HepG 2 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 T7 肽 (4.4mg/kg/d) 组, 5-FU(20 mg/kg) 组,每组 10 只 , 连续干预 19 天 , 观察 T7 肽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 CD34 蛋白水平表达 。 结果: 5-FU 组, T7 肽组与对照组肿瘤重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个给药组 IR 分别为 52.1% 、 36.6% 。对照组、 5-FU 组、 T7 肽组的 MVD 计数分别为 8.4±1.8 、 4.0±1.2 、 5.9±1.4 。 T7 肽组 MVD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T7 肽可抑制 HepG 2 肝癌组织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肝癌的生长,降低肿瘤重量和体积。

  • 标签: T7 肽 血管生成 微血管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诊断原发性肝癌( PHC)使用 B超检查的结果与对检出率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 2013年 9月到 2019年 5月期间于医院进行 B超(二维超声)检查的 70例疑似患有 PHC患者的检查报告,对疑似患者进行及时确诊,并探究所得到的结果。结果:患者病理检查检出率为 92.86 %, B超诊断检出率为 88.57 %,两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 B超检查作用于判断是否患原发性肝癌具有一定的意义和重要价值,可提升疾病检出率,同时也为患者原发性肝癌的明确诊断提供参考方向,但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结合病理检查或其他影像学技术进行更为确切的诊断。

  • 标签: 二维超声 B超 原发性肝癌 诊断 检出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诊断原发性肝癌( PHC)使用 B超检查的结果与对检出率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 2013年 9月到 2019年 5月期间于医院进行 B超(二维超声)检查的 70例疑似患有 PHC患者的检查报告,对疑似患者进行及时确诊,并探究所得到的结果。结果:患者病理检查检出率为 92.86 %, B超诊断检出率为 88.57 %,两种诊断方式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 P>0.05)。结论: B超检查作用于判断是否患原发性肝癌具有一定的意义和重要价值,可提升疾病检出率,同时也为患者原发性肝癌的明确诊断提供参考方向,但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结合病理检查或其他影像学技术进行更为确切的诊断。

  • 标签: 二维超声 B超 原发性肝癌 诊断 检出情况
  • 简介:【摘 要】目的:对肝癌和肝转移癌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疗效进行观察,对不良反应现象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某院肝转移癌患者 28例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均经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根据患者的肿瘤位置,肝功能状况、治疗目的,制定放射治疗计划、调整剂量分布;采用单靶点或多靶点进行融合治疗,采用剂量的曲线包绕 95%肿瘤靶体积,肿瘤周边采用 32~42Gy的照射剂量;分割出使用 320~450cGy,分次治疗,治疗 8~12次, 1次 /d,一周连续进行 5次。结果:经治疗后,患者病变位置呈现完全缓释的有 15例,部分缓释的有 6例,稳定 4例,具有治疗进展的有 3例。治疗总有效率达到 75%,对肿瘤局部的总控制有效率为 80%。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方法进行患者的肝癌及肝转移癌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同时不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现象,利益缓解患者的病情,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 标签: 肝癌 肝转移癌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癌患者术前营养风险评估及营养干预对体成分的影响。方法:选择 30例肝癌患者,开展术前营养风险评估,营养风险组( A组)为 16例,分值≥ 3分,无风险组( B组)为 14例,分值< 3分,均开展营养干预。 结果:对比二组数据,体成分指标(除了浮肿指数、身体脂肪)无差异,P> 0.05;对比 B组, A组浮肿指数明显更高,身体脂肪明显更低, P< 0.05。对比干预前, A组干预后身体总水、浮肿指数、细胞外液均明显更低, P< 0.05。 结论:肝癌患者术前营养风险评估及营养干预,效果显著。

  • 标签: 肝癌 术前营养风险评估 营养干预 体成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双能量 CT( DECT)对肝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TACE)术后肿瘤残存或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本院 2016年 1月 -2018年 1月行 TACE治疗的 80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 1~ 3个月均接受 DE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以 DSA为金标准,评价 DECT两种观察方法(对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图像常规观察, A组;对虚拟平扫、增强图像观察, B组)对术后肿瘤残存、复发的检出情况。结果 TACE治疗后复查检出病灶 185个, DSA证实有强化(阳性) 130个,无强化(阴性) 55个;以 DSA结果为金标准, A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73.85%、 80.00%、 75.68%、 89.72%、 56.41%,均显著低于 B组的 94.62%、 94.55%、 94.59%、 97.62%、 8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A组与 DSA一致性中等( P< 0.01), B组与 DSA一致性良好( P< 0.001)。结论 动脉期双能量 CT扫描能更准确显示 TACE术后肿瘤残存或复发病灶。

  • 标签: 双能量 CT 肝癌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肿瘤残存 复发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