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阻力针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行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在普通针刺治疗后再行阻力针法。治疗两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2组患者肩关节疼痛、ADL、ROM及总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P<0.01),且观察组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普通针刺治疗肩周炎对缓解疼痛、减轻炎症疗效显著,但对肩关节活动范围(ROM)的改善不甚理想,阻力针法与普通针刺最大的不同是在取穴、针法与体位方面都明显地突出了一个“动”字。即在行针刺手法的同时,让患者作相应的活动,故可使粘连的关节囊、肌腱和韧带得以松解,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

  • 标签: 阻力针法 肩周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关,足三里穴运用针灸及针刀采取烧山火,透天凉治疗胃痛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对符合治疗的100例确诊胃痛患者全部运用针灸及针刀治疗。针灸采取烧山火,透天凉法。针刀采取穴位切割和刺激。结果临床治愈67例,占67%;好转25例,25%;见效7例,占7%;无效1例,占1%。总有效率99%。一般一次见效,二次一疗程。间隔3日,重复不超过3次。结论内关,足三里穴运用针灸及针刀治疗胃痛见效快,疗效好,复发率低为特点。

  • 标签: 胃痛 内关 足三里 烧山火 透天凉 针灸及针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式静脉输液拔针法较传统拔针法在临床应用上的综合优势。方法选取120例患者,其中60例先接受传统静脉输液拔针法,再采用新式静脉输液拔针法,另外60例首次就采用新式静脉输液拔针法,分别进行疼痛程度、出血、皮下淤血发生率,患者满意情况的比较,从而探讨出新式静脉输液拔针法的综合优势。结果采用新式静脉输液拔针法较传统拔针法能降低疼痛程度、出血、皮下淤血发生率低、患者更满意。结论新式静脉输液拔针法较传统拔针方法在临床应用上具有综合优势,有推广价值。

  • 标签: 静脉输液 拔针法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以HPLC法测定盐酸2美芬注射液中酸曲酮和双美芬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钻石色谱柱(250mmx4.6mm,,5μm)柱,以磷酸缓冲液(205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nm流速1.0ml.mol-1.结果以上表达式说明酸曲酮在21一126μ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以上表达式说明酸曲酮在0.1—1.5μ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取供试品溶液,先后进行4次测定,期间分别为0小时,4小时,6小时,8小时,24小时.结果测得盐酸曲酮和双美芬峰面积的RSD=0.17%,结果表明供试品溶液在6h内稳定。结论HPLC法测定盐酸那美分注射液中盐酸曲酮以及爽那美分的含量,具有操作简便,方法可靠,结果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优点。

  • 标签: Hplc法 盐酸纳美芬注射液 盐酸纳曲酮 双纳美芬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垂直进针法与传统桡动脉采血法的临床效果,找出一种更好的桡动脉采血的方法,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方法收集80例需检测血气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法进行桡动脉采血,观察组采用垂直进针法进行桡动脉采血,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皮下淤血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桡动脉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皮下淤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X2=4.59、5.03,P﹤0.05)。结论垂直进针法桡动脉采血成功例高。

  • 标签: 桡动脉 穿刺 血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脑性瘫痪患儿,使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观察子午流注针法治疗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结果30例脑瘫患儿中,显效16例(53.33%),有效11例(36.67%),无效3例(10%),总有效27例,总有效率为90%。结论子午流注针法治疗脑性瘫痪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子午流注 脑性瘫痪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拔除留置针方法的优缺点。方法160例外周静脉留置针穿刺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均使用采用苏州碧迪医疗器械生产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22号Y型留置针,留置4天后拔管,比较2组在拔管时疼痛,头皮针回血及皮下淤血情况。结果观察组拔针方法在疼痛,头皮针回血及皮下淤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观察组拔针法可减少拔针后出血及疼痛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留置针拔针法疼痛头皮针回血皮下淤血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醒脑开窍针法辅助治疗对脑外伤昏迷病人有效催醒途径和优越性。方法将脑外伤昏迷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醒脑开窍针法辅助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对照组20例,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良好率70.0%,对照组良好率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辅助治疗对脑外伤昏迷病人的促醒有更好的疗效。

  • 标签: 颅脑损伤 昏迷 醒脑开窍针法 促醒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三联针法治疗颈项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共120例,应用毫针、刃针、圆利针;毫针取落枕点、养老穴、承桨穴,采用健侧取穴,针后配合颈部活动;刃针及圆利针取颈项部阿是穴,索条状僵硬处采用0.5mm圆利针扇形斜刺,其它阿是穴采用刃针直刺,不留针。结果本组120例,治愈90例,显效21例,有效9例。结论三联法治疗颈项痛简单易行,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颈项痛 三联针法 毫针 刃针 圆利针 落枕穴 养老穴 承桨穴 阿是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首先从中医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的角度探讨癌痛病机和治疗,认为神气衰败、心神不安既是癌痛患者普遍存在的生命状态,同时也是导致癌痛存在的重要病机,治疗上应注重“针刺治神”,并阐明针刺治神的内涵:第一点治广义之神,即唤醒和发挥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主宰作用,激发和调动人体正气;第二点治狭义之神,即从心神论治,使神气内守,血液充盈、运行通畅。醒脑开窍针刺法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标准处方,同时也是治疗痛症的基础方,通过对醒脑开窍针法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的解析,认为此方治疗癌痛重在通督醒神、宁心安神、养血调神,符合针刺治神的内涵,据此探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癌痛有效性机理。为临床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癌痛提供了理论上的思考。

  • 标签: 针刺治神 醒脑开窍针法 广义之神 狭义之神 癌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腋路双针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小儿上肢手术患者,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阻滞成功后注入0.25%罗哌卡因局麻药,用量按0.3~0.5ml/kg给药。60例患儿均采用惠普多参数监护仪连续检测ECG、HR、SpO2。结果60例患儿均取得良好的阻滞效果,术中患儿患肢松弛,对手术刺激及止血带耐受良好。结论小儿经腋路双针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操作简便、阻滞完善、并发症少等特点,且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小儿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提捏进针法是否能在皮下注射中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方法随机选取100名患者,实验组在注射前先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上臂三角肌两面侧的皮肤与肌肉、肌腱提捏起,在重复提捏动作的过程中快速进针,进行皮下注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手法进行注射。使用采用词语评定量表法在每次皮下推注药液后即刻由患者根据自己的感受对注射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结果采用提捏进针对患者的疼痛刺激较小,在不同年龄、性别、剂量、剂型及注射部位均不影响该手法减轻注射疼痛的效果;结论运用提捏进针法能减轻因注射引发的疼痛。

  • 标签: 提捏进针法皮下注射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通过采用两种不同持针法对两组婴幼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比较分析。结果用右手拇指、食指上下持针柄法进行静脉穿刺成功率为93%;用拇指、食指、中指前后三固定持针柄法进行穿刺成功率为84%。结论用右手拇指、食指上下持针柄比用拇指、食指、中指前后三固定持针柄法进行穿刺成功率高。

  • 标签: 头皮静脉穿刺技术 持针法
  • 简介:摘要:布啡( NA)是一种半合成的混合阿片受体激动 /拮抗剂,结构上与纳洛酮、曲酮、氢吗啡酮相似,主要通过激动 κ受体发挥镇痛作用。临床主要用于中至重度疼痛治疗,镇痛效用与吗啡相当,对内脏痛效果好,呼吸抑制有封顶效应,安全性高。布啡除镇痛之外,同时在逆转阿片类药物副作用及预防阿片类药物成瘾上存在巨大潜力。

  • 标签: 纳布啡 阿片类混合激动 /拮抗剂 临床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颈肩腰腿痛采用平衡针法与常规针灸治疗的效果。方法:将104例颈肩腰腿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常规组(n=52)行常规针灸治疗,研究组(n=52)行平衡针法。结果:研究组总体疗效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VAS评分、JOA评分均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用平衡针法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患者的疗效更为确切。

  • 标签: 颈肩腰腿痛 平衡针法 常规针灸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