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婴幼儿呼吸频率的变化与其肺炎早期联系性,分析婴幼儿呼吸频率是否可以作为其肺炎早期诊断的指标。方法将0至5岁的婴幼儿53例划分为3个组,分别为肺炎组、非肺炎组与对照组。根据数学统计方法计算肺炎组与非肺炎组婴幼儿呼吸频率是否存在明显不同。结果肺炎组与非肺炎组的呼吸频率具有明显的不同,肺炎组与非肺炎组和对照组的呼吸频率也具有明显的不同。结论婴幼儿出现发热肺炎后,其呼吸频率明显加快,可以讲呼吸频率作为发热肺炎早期诊断的敏感性指标。

  • 标签: 发热性肺炎 婴幼儿 临床 呼吸频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发作时的有效护理的方法,为临床护理提供经验。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42例热性惊厥小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热性惊厥小儿经及时降温、快速止惊、呼吸道管理、吸氧、生命体征监护等综合护理,均于8日内痊愈出院。结论对热性惊厥患儿及时进行抢救,系统、全面的综合性护理,可降低热性惊厥的发病率,减少遗症,促进患儿痊愈。

  • 标签: 热性惊厥 小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小儿护理的临床一会。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72例患儿,均给予优质护理。结果本组72例患儿中,显效的有54例,有效的有13例,无效的有5例,临床总有效率是93.06%。结论对于肠道感染相关热性惊厥患儿实施优质护理干预,临床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临床可应用性、可行性较高。

  • 标签: 肠道感染 热性惊厥 护理
  • 简介:是不是体温稍有升高就是发热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要正确地测量体温。常用的测量体温的方法是腋窝测温。测量前不要剧烈活动,避免进食及服用热水。测量时,将腋窝擦干,将体温计夹紧,测量10分钟。测量完毕,腋温大于37.5℃可考虑为发热,但正常人体温1天内有1℃以内的体温波动。

  • 标签: 发热 用药 腋窝测温 体温计 剧烈活动 体温波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童家长的调查,了解其对儿童发热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提供正确的健康教育。方法自制调查问卷对我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科门诊150例患儿候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家长们普遍缺乏儿童发热相关的知识,缺乏正确的应对态度及有效的护理措施。结论医护人员因以健康教育的方式,提高家长对儿童发热的知识普及,提高其应对能力,科学地对患儿进行护理。

  • 标签: 家长 儿童发热 问卷调查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出血患者感染性发热的护理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5月份到2014年5月份收治的60例脑出血感染性发热患者为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观察患者的预后。结果干预后显示总有效率为90%,护理满意度为90%,平均退热时间(5.13±1.10)小时。结论对脑出血感染性发热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有利于缩短患者的退热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普及和应用。

  • 标签: 脑出血 感染性发热 护理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疗效及使用价值参考。方法选择我院儿科门诊2013年3月-2013年12月中高热患儿5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吲哚美辛栓进行降温,治疗组采用布洛芬混悬液进行降温,在患儿服药后留观3小时,每隔1小时测量患儿体温变化并进行记录,通过记录体温变化以判定疗效,同时观察患儿有无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耳鸣及皮疹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的总有效率92.0%。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不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组患儿出现1例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O%;对照组共出现4例恶心、2例呕吐、2例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0%,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在停药后症状均消失,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布洛芬混悬液应用于小儿发热的治疗,具有起效快、疗效肯定、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布洛芬混悬液 小儿发热 吲哚美辛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外洗对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8例外感发热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根据发热类型采用中药外洗降温,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温水擦浴法,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儿体温和症状改善的情况。结果中药外洗法与温水擦浴法对小儿外感发热均有一定的降温作用,但采用中药外洗后降温作用和症状减轻更加理想,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药外洗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 标签: 中药外洗 温水擦浴 外感发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发热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52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观察和分析,找到引起发热的潜在和存在因素。结论发热原因有中枢性发热、合并感染发热、吸收热。正确的处理、控制中枢性发热,并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预防感染性发热,是颈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的前提。

  • 标签: 脊髓损伤 发热原因 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儿外感发热患者采用热退灵灌肠治疗,并探究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72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6例患儿,采取常规治疗的方式,实验组36例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添加退热灵灌肠治疗法,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36例患者,治疗后痊愈20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36例患者,治疗后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2.22%;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对小儿外感发热采用热退灵灌肠的方式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热退灵灌肠 小儿外感发热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热退灵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为临床辩证施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湖北省成宁市咸安区妇幼保健院2010年9月-2012年8月收治的外感发热患儿9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6例给予补液、物理降温及口服布洛芬治疗,实验组49例给予退热灵灌肠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7.8%和80.4%,实验组分别为71.4%和97.9%。实验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热退灵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热退灵 小儿外感发热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退热灌肠液对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效果。方法81例外感发热的小儿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41例。两组患者都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儿退热灌肠液保留灌肠。观察两组小儿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治疗后退热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过分析研究后发现(1)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6%,明显高于对照组92.5%(P<0.05)。(2)观察组患儿1h退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退热灌肠液用于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效果肯定,退热作用更佳,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小儿退热灌肠液 外感发热
  • 简介:摘要急性白血病在小儿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以特殊表现为首发症状者易误诊,需提高警惕,及早行骨髓穿刺等检查。

  • 标签: 儿童 肝功能衰竭 急性白血病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