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发热原因的观察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0-20
/ 2

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发热原因的观察及护理

郭书姣

郭书姣

(漯河市医专第一附属医院关节脊柱外科河南漯河462000)

【摘要】目的探讨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发热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52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观察和分析,找到引起发热的潜在和存在因素。结论发热原因有中枢性发热、合并感染发热、吸收热。正确的处理、控制中枢性发热,并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预防感染性发热,是颈脊髓损伤患者康复的前提。

【关键词】脊髓损伤发热原因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0-0238-02

颈脊髓损伤(cervicalspinalcordinjury,SCI)是骨科较为常见的致伤疾病。SCI患者在早期常合并发热,当高热出现时,如果处理不及时不仅会给机体带来损害,甚至会危及生命。近2年来,我科对收治的52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尤以体温改变为普遍,早期预防,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很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39例、女13例,年龄16~78岁。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17例,颈椎骨折脱位35例。其中C4以上损伤者20例,C5以下损伤者32例。

1.2观察结果

1.2.1发热:体温37.2℃~38.0℃者16例,38.1℃~39.0℃者18例,39.1℃~40.0℃者9例,40.1℃~41.0℃者8例,41.1℃以上者1例。

1.2.2合并症:单纯呼吸道感染者12例,褥疮感染者1例,泌尿系感染者14例,同时存在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者3例。

2发热原因及影响因素

2.1中枢性发热一般于伤后第三天开始出现,三周后渐趋于正常或接近正常。患者发热但无汗,药物降温效果不佳,多采取物理降温,这是颈髓损伤患者早期中枢发热的规律。颈髓损伤后,损伤脊髓平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皮肤区的汗腺功能减退或丧失,机体内产生的热量不能通过皮肤发汗功能来调节体温,因此,导致发热。从本组病例看,脊髓损伤平面越高,发热出现越早,体温相对较高。脊髓损伤程度与发热程度也有关系,完全横断伤者,体温常表现为高热,部分横断者,只为中度发热,骨折脱位所致脊髓水肿,常表现为低热。老年患者发热有较高的趋势,可能与年龄大皮肤调节温度的作用相对减弱有关。

2.2心理因素颈髓损伤患者,可引起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与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这类疾病往往发病突然,伤情严重而复杂,患者极度恐惧、紧张与绝望,这种不稳定的情绪可引起体温的变化。

2.3各种并发症引起的发热

2.3.1呼吸道感染:(1)颈脊髓损伤后由于患者呼吸肌作用减弱或完全麻痹,病人表现为呼吸无力、咳嗽无力,致使呼吸道分泌物难以及时顺利排出。另外,此类病人常常需早期脱水治疗,使痰液变得粘稠,更不利于排痰。分泌物积聚于呼吸道似培养基易于细菌繁殖造成呼吸道感染。此感染多发于伤后1~2周期间。老年患者或有抽烟史者合并感染机率更高。(2)气管切开者无菌操作不严及手法不当。

2.3.2泌尿系感染:脊髓休克期内,膀胱反射消失无尿意,逼尿肌麻痹不能收缩,从而发生尿潴留。留置尿管易于形成泌尿系逆行性细菌性感染。导尿时无菌操作不严格或尿管损伤尿道均易导致泌尿系感染。

2.3.3胃肠道功能失调所致的发热因脊髓神经损伤使支配肠道运动的骶2~骶4的神经功能障碍,出现肠麻痹,支配肠壁平滑肌和肛管括约肌的副交感神经功能受损,肠道蠕动减少,肠内容物推进缓慢,水分过度吸收,大便硬结、便秘[1],致排泄功能障碍。加之伤后为了减轻脊髓周围组织水肿,大量使用甘露醇致使肠黏膜脱水,更加重了排便障碍的现象,大便积聚于肠内也可导致发热。

2.3.4切口感染和脑脊髓外漏术后3日内体温在38℃左右,属于正常范围。体温等于或大于38.5℃,排除输液反应所致发热,3日后体温不降或继续升高,查看伤口,观察有无脊髓液外漏,敷料渗出液呈淡黄色血性液,应考虑脊髓液外漏,采取措施防止逆行感染。

2.3.5褥疮感染褥疮创面不洁或换药不及时,也可引起创面感染。

2.3.6吸收热[2]:与其它部位创伤一样,由于创伤部位组织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坏死组织释放致热源,致全身发热。但单纯吸收热一般仅表现为低热。

3护理措施

3.1中枢性发热的护理对SCI患者除积极行颈椎牵引制动或手术减压内固定外,还应早期应用脱水剂、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轻脊髓损伤和水肿,控制中枢性发热。

3.2心里因素导致的发热的护理认真做好心理护理,耐心解释疾病相关的知识及治疗康复的例子,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稳定的情绪配合治疗。

3.3各种并发症引起的发热的护理

3.3.1应用抗生素对各种感染者,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应用适合的抗菌素。

3.3.2呼吸道感染的护理(1)尽早进行呼吸道雾化吸入、翻身、拍背和压腹排痰,这是控制呼吸道感染的关键护理措施。雾化吸入可湿化呼吸道、稀释痰液以利于排痰[3];翻身可进行体位引流痰液;在翻身的同时配合拍背,使支气管内痰液通过震动进人气管利于排出。雾化吸入、翻身和拍背应反复交替进行,排痰效果更佳。(2)必要时口服或静脉应用祛痰药。(3)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可根据痰液性质间断或持续气管内滴注湿化液,吸痰时动作要轻柔,注意保持局部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如有潮湿、污染应随时更换。(4)控制院内感染:注意病房空气清新、流通,避免受凉,每日进行病房的空气消毒。(5)禁止呼吸道感染者接触患者。(6)加强和指导患者呼吸功能的训练。从入院起即开始指导其进行主动和被动呼吸系统功能训练;教会患者有效咳嗽方法,鼓励督促其咳嗽排痰;主动和被动进行患者双上肢扩胸运动;用吹气球法、缩唇呼吸法、深呼吸法锻炼肺功能。

3.3.3泌尿系感染的护理:(1)嘱病人多饮水使尿量增加有利于泌尿系消炎。(2)保留尿管将膀胱排空并进行膀胱冲洗,一般每日二次,必要时可增加到每六小时一次。定期更换尿管和尿袋,避免挤压按摩膀胱,以避免发生上行感染。(3)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用复合碘棉球清洁尿道口两次。(4)尿管引流管出口不可高于耻骨联合,以防逆行感染。

3.3.4胃肠功能失调所致的发热(1)心理支持:截瘫初期,病人对病情了解甚少,注意力集中在肢体功能是否能完全恢复。护士向病人及家属宣教预防便秘的知识和方法时,未能引起家属和病人的足够重视,所以排便易被忽略。此时宣教工作和预防措施一定要到位。(2)饮食调节:依据病人平时饮食习惯及食欲,食用植物油,提供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的饮食,特别是富含植物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豆类等,刺激肠管蠕动,促进排便[4]。同时要多饮水,每日饮水量>3000ml,防止粪便干燥。规律进食,少食多餐,以利于消化吸收。(3)适量番泻叶泡茶饮用,开塞露塞肛,必要时温肥皂水灌肠,如无效,可考虑戴手套掏出粪块。(4)维持身体清洁和舒适,大便后清洁肛门周围,保持床铺平整干燥。

3.3.5切口感染和脑脊髓外漏观察伤口的滲血及滲液情况,保持局部敷料清洁、干燥,如有引流管,引流管出口不可高于切口平面,以防引流液倒流,导致逆行感染。

3.3.6褥疮感染的护理:关键是避免创面继续受压和保持其清洁干燥。方法是先用生理盐水清创,然后用红外线烤灯照射10~20分钟,创面干燥后用抗生素液湿敷,最后用无菌纱布包扎。

3.3.7降温的护理:38.5℃以下者临床观察,调节室温使之维持在20~22℃。38.5℃以上者需作临床处理。SCI患者发热最有效的办法是物理降温,采用解热药物常达不到发汗降温作用。物理方法有酒精擦浴、酒精纱布湿敷或冰袋降温等[5]。对于一些出现难以控制的持续高热或过高热者,采用多人参与、持续对头额、面颊、胸背、臂和臀股部进行50%的温酒精液擦浴的方法,可较快地达到降温的目的。在降温过程中,每30分钟测体温一次,掌握好降温的速度和效果,注意不可降温太低。同时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足够的体液、电解质、糖、氨基酸、以补充消耗。

4总结

掌握引起颈脊髓损伤患者发热的原因,通过严密细致地观察病情,早期预防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提高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宁宁.骨科康复护理学E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0—31.

[2]孙丽,翟爱娣,王宁胃.肠道癌术后腹腔温热灌注化疗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3(4):470.

[3]李勇,贾秀珍.雾化吸入疗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实用护理杂志,1994.4(10):5.

[4]王兆霞,李峥.脊髓损伤病人便秘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7A):1146-l148.

[5]盛淑荣,时亚范.过高热病人的临床护理.实用护理杂志.199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