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讨流量七氟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对比两组患者疼痛感、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研究组无论在患者疼痛情况还是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实施流量七氟醚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能维持平稳的血流动力,镇痛效果显著,对患者提高康复速率具有促进作用。

  • 标签: 妇科 腹腔镜手术 低流量七氟醚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持续长期流量氧疗,吸氧是治疗各种肺部疾患合并低氧血症的基本手段。通过长期氧疗的健康宣教等八个方面的详细阐述,让肺部疾患的病人理解长期氧疗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氧疗依从性,使氧疗患者从生理,心理上尽可能得到满足,解缓肺功能恶化,降低肺动脉压,延缓肺心病进程。

  • 标签: 低氧血症 持续低流量吸氧 长期低流量氧疗 护理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麻醉后恢复室(PACU)期间全身麻醉患者发生体温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PACU内的全麻患者200例作为研究样本,以有无体温发生为依据分成甲组(n=100,非体温)和乙组(n=100,体温),对导致体温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甲、乙组进行体重、BMI、基线体温、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仰卧位的比较,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ACU期间体温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麻醉时间、仰卧位、BMI、出血量。结论:全麻患者PACU期间容易出现体温,需要高度关注和准确识别,明确危险因素,制定和实施针对性预防对策。

  • 标签: 麻醉后恢复室 全身麻醉 影响因素 低体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体温是人体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机体通过体温的调节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围术期体温在麻醉和外科手术期间经常发生。因此,围术期体温应引起麻醉医师的重视。现就有关围术期体温的定义、麻醉对体温的影响、体温对机体的影响以及体温管理予以综述。

  • 标签: 围麻醉期 低体温 体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量持续血液净化(CBP)对于急性肾损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从2021年1月到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2例急性肾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采用采用高流量CBP治疗的对照组(n=41),与采用流量CBP治疗的观察组(n=41),比较两组患者的肾功能相关指标、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结果:采用流量CBP治疗的观察组治疗后尿素氮降至(6.12±0.97)mmol/L,血肌酐降至(68.89±17.42)μmol/L,对照组治疗后尿素氮降至(8.09±0.86)mmol/L,血肌酐降至(86.47±12.04)μmol/L。观察组的尿素氮及血肌酐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

  • 标签: 低流量 持续血液净化 急性肾损伤 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硬膜外麻醉围手术期意外体温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硬膜外麻醉围手术治疗的患者共计90例。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人数均为45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手段,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了护理干预方法。结果应用低温护理干预方法组别的患者,住院时间更短,费用更低,患者的满意度更高。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护理干预方法,对于硬膜外麻醉围手术期患者出现意外低温的状况,具有较好的护理和干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 标签: 低温护理 硬膜外麻醉 手术室温 围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麻醉复苏过程中老年患者体温的护理措施和效果,以避免体温导致的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2例全麻术后发生体温的患者,11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温度干预护理,分别监测术前及入麻醉复苏室的体温,记录患者在复苏室复温时间和停留时间。结果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前体温、术后体温、体温降低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复温时间(33±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9±13)分;停留时间观察组(50±12)分也优于对照(90±16)分,两组复温时间、停留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加强对老年体温患者的温度干预护理,可以缩短患者在复苏室的复温时间及停留时间,有效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也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深化护理内涵,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

  • 标签: 麻醉复苏期 低温护理 麻醉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硬膜外麻醉围手术期意外体温患者的护理效果。 方法 :选取了 2017 年 1 月至 2018 年 1 月,在我院接受硬膜外麻醉围手术治疗的患者共计 90 例。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人数均为 45 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手段,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了护理干预方法。 结果 :应用低温护理干预方法组别的患者,住院时间更短,费用更低,患者的满意度更高。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低温护理干预方法,对于硬膜外麻醉围手术期患者出现意外低温的状况,具有较好的护理和干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 标签: 低温护理 硬膜外麻醉 手术室温 围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身麻醉体温的发生情况以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3年2月到2024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100例全身麻醉体温情况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人数相同。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进行预防体温的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体温控制情况。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在各个时间段的体温较高,对照组患者在各个时间段的体温较低。结论:采用体温控制措施,能控制患者的中心体温,效果较好,可以进行推广。

  • 标签: 全身麻醉 低体温 发生情况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温对成人麻醉恢复期的影响与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我院 2018年 12月至 2019年 11月 900例成人麻醉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患者姓氏拼音首字母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 4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前者基础上强化保温处理,比较两组并发症率、恢复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并发症率为 1.11%、 1.78%、 0.89%、 1.11%、 1.33%,低于对照组 4.22%、 4.44%、 3.78%、 4.67%、 4.22%, P<0.05;试验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 98.00%高于对照组 91.11%(P<0.05)。结论:体温会影响成人麻醉恢复情况,若控制不当会延迟苏醒,增加不良反应率,影响患者安全,开展有效保温措施更利于患者恢复。

  • 标签: 低体温 成人麻醉恢复期 影响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中的麻醉管理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体重患儿60例,常规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动静脉穿刺,体外循环,根据需要维持全身深、中、浅低温;主动脉开放后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结果本组CPB转流时间38~110分钟,平均时间80.35±30.48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27~89分钟,平均时间51.68±22.45分钟,心脏复苏后,无水肿、心排血量综合症和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有3例患儿出现严重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呼吸机辅助和雾化吸入等措施处理后,均有明显缓释。30例患儿痊愈出院。讨论患儿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特点,并非是成人的缩影,行术前麻醉时要特殊对待,根据不同患儿的病理、生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 标签: 低体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蛛网膜下腔麻醉体温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临床麻醉安全性和患者护理质量。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22年5月至2023年10月在我院接受蛛网膜下腔麻醉的患者资料。记录患者麻醉前、麻醉后即刻以及麻醉后5、10、15分钟的体温,以鼓膜温度<36℃定义为体温。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麻醉药物种类、手术类型等信息,并运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确定体温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研究的患者210例,其中低体温发生率为10%。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BMI较低、使用特定麻醉药物、手术时间较长是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麻醉体温是一个常见的临床问题,尤其在特定人群中更为显著。因此,针对高风险患者的体温监测和积极预防措施是必要的,以减少体温的发生和相关并发症。

  • 标签: 蛛网膜下腔麻醉 低体温 危险因素 鼓膜温度 多元逻辑回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通气综合症(OSAHS)采用手术方案治疗时麻醉期处理特点。方法本次共选择OSAHS患者100例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依据咽部暴露程度,行进一步Mallampati分级,其中Ⅰ-Ⅱ级80例,设为A组,行快速气管插管;Ⅲ-Ⅳ级18例,设为B组,行清醒气管插管;清醒气管插管中短颈、体积>100kg者2例,设为C组,行气管切开,对比各组麻醉情况。结果本次选取病例手术平均操作时间为(140±25)min,A组、C组导管均顺利插入,B组呼吸抑制5例,占27.8%。提示患者有较低麻醉药耐药性,氟芬合剂少量应用即可诱发呼吸抑制,故需少量分次滴入。A组导管平均拔除时间为(19±7)min,呼吸抑制5例,恶心、呕吐2例,辅助呼吸后呼吸抑制解除。结论在OSAHS患者手术麻醉期,需完善整体检查,加强监测,依据患者情况,对合适诱导方案进行选择,并重视术中安全防护,对拔管指征正确掌握,以规避不良事件,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 标签: OSAHS 手术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噻托溴铵+流量吸氧对稳定期慢阻肺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完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该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稳定期慢阻肺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144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采取治疗方法不同实施分组。临床对7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噻托溴铵+流量吸氧的方法进行治疗;临床对7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流量吸氧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完成3个月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FEV1为(1.50±0.19)L,FVC为(2.50±0.42)L,FEV1/FVC为(64.79±7.13)%,对照组FEV1为(1.29±0.17)L,FVC为(2.25±0.37)L,FEV1/FVC为(57.29±6.7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稳定期慢阻肺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临床采用噻托溴铵+流量吸氧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呼吸困难症状以及患者的肺功能症状可以获得显著改善。

  • 标签: 噻托溴铵 低流量吸氧 稳定期慢阻肺 慢性呼吸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喉罩麻醉和气管插管麻醉在婴儿临床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80例婴儿患者,回顾性分析所有婴儿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喉罩麻醉进行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麻醉进行麻醉,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为72.50%,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治疗组患者麻醉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拔管时间及清醒时间,治疗组患者拔管时间及清醒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罩麻醉方法在婴儿麻醉临床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麻醉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喉罩麻醉喉罩麻醉 气管插管麻醉 婴儿麻醉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