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对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全球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的最新资料为基础,系统统计分析了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的地质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截至2013年底,全球15个含油气盆地中共发现了89个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油气可采储量达495.9×10^8t油当量,占全球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总储量的20.9%。研究表明,大油气分布在中东、前苏联、北美和亚太地区,其中,大油田主要分布于前苏联和北美,大气田则主要位于中东和亚太,20世纪70年代是大气田发现的高峰期。大油气油气主要来自古生界烃源岩,以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和泥盆系(按重要性排序)为主;烃源岩岩性主要为泥页岩、沥青质泥页岩和沥青质碳酸盐岩。盖层以蒸发岩和碎屑岩为主。层系上,油气主要富集于二叠系、石炭系和奥陶系,白云岩和生物礁储集层占重要地位。埋深上,储量分布相对集中的埋深为2500-3000m、3500-4000m和4000-4500m,分别占总储量的52.6%、15.9%和9.5%。油气藏类型上,以构造圈闭为主,不过近年来发现的大油气的非构造圈闭比例有所增大。建议中国古生界海相油气勘探应重视白云岩储集层,更重要的是,应加强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成藏机理和分布主控因素的研究。

  • 标签: 古生界 海相碳酸盐岩 大油气田 白云岩 生物礁 油气分布
  • 简介:乌尔逊凹陷地处海拉尔盆地中央,是一个面积较大、勘探程度较高的箕式凹陷.其主要储集层为基岩风化壳、下白垩统的铜钵庙组、南屯组及大磨拐河组.已在其中的两个弧形构造带20余口井获商业油气流.受西缘主断裂控制,该凹陷内形成了4类构造体系,同时也控制形成了西陡东缓的古地形.南屯组、大磨拐河组的各类沉积相以不完整的环带状展布,由此划分出7类构造岩相带,即乌西断阶扇三角洲构造岩相带、乌中深洼湖相构造岩相带、吞-巴中央隆起三角洲构造岩相带、乌东斜坡辫状三角洲构造岩相带、苏仁诺尔弧形断隆近岸水下扇-浊积扇构造岩相带、黄旗庙鼻状隆起扇三角洲构造岩相带、巴彦塔拉弧形断垒冲积扇构造岩相带.分析了南屯组、大磨拐河组的储层特征,并确定5种成岩相,即压实成岩相、碳酸岩交代及胶结成岩相、溶蚀溶解成岩相、自生矿物充填成岩相、硅质沉淀成岩相等.成岩相的差异导致各构造岩相带内的油气藏类型和含油规模的不同.溶蚀溶解成岩相孔渗性最好,苏仁诺尔、巴彦塔拉构造岩相带以这种成岩相为主,并已发现一定规模的油气储量.而吞-巴、黄旗庙构造岩相带则是下一步突破的方向.

  • 标签: 构造岩相带 沉积成岩体系 油气分布 乌尔逊凹陷 油气储量 沉积相
  • 简介:辽河断陷西部凹陷的油气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对已发现的773个油气藏地质特征参数的统计表明,西部凹陷油气藏类型非常丰富,但主要以构造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为主,且复合油气藏发育,近90%的油气藏与断裂有关;油气藏类型受构造带控制明显,缓坡带主要以构造油气藏为主,中央背斜带多为构造油气藏或与构造有关的岩性油气藏,而陡坡带则多为岩性油气藏;沉积相带控制油气作用明显,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扇三角洲、三角洲和浊积扇相;油气资源在空间上遵循"油气总量平衡模式",无论在平面上还是层位上,油气资源互补性强。研究认为西部凹陷具有生烃洼陷、断裂、异常压力和沉积相带联合控藏的特点。油气藏分布主要受生烃洼陷控制,沙三段和沙四段有效烃源岩大量发育,资源量极为丰富,为西部凹陷油气富集提供了物质保证;各组段砂体叠合连片,平面展布连续,具较好的储集能力,也为油气的侧向运移提供了条件;东营组沉积末期因走滑引起的大量泄压断裂发育,为油气大规模远距离垂向运移提供了可能。

  • 标签: 辽河断陷 西部凹陷 统计分析 成藏规律 主控因素
  • 简介:辽河盆地为中国东部大陆裂谷渤海湾裂谷系的北延部分,是中、新生代发育起来的断陷盆地。东部凹陷北段是辽河盆地的一部分,也有人将其称为裂谷段,具典型的裂谷盆地的发育特征。经过多条横切构造走向的剖面研究,证实了东部凹陷北段为复式断陷,断陷的走向与盆地走向基本平行。所谓的复式断陷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半地堑以某种方式组合而成,在一定时期内,相邻的次一级半地堑各有独立的沉积物供给系统,但当各个次级半地堑充填满以后,相邻的次级半地堑具有统一的物源供给系统和水系连通特征,以较大的整体断陷形式继续发育。在控盆断裂一侧的断陷内层序发育较全,而斜坡及边缘地带层序发育不完全,通常缺失低水位体系域或水退体系域。复式断陷不同断陷内的层序,主要受旋回内不同级别幕式构造运动和气候周期性变化的控制,两者的共同作用影响着湖平面的升降和可容空间的变化。由于相邻断陷对物源侵入的阻挡作用,在一定的时期内,各断陷发育独立沉积体系和构造部位的差异,导致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生储盖层及其组合的发育差异。厚度最大的密集段发育在TST与HST之间,是区域性的生油岩,LST、TST底部、HST顶部、RST通常构成有利储层。密集段也通常成为较好的盖层。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东部凹陷北段复式断陷湖盆中的油气,主要富集在有利构造岩相带的水退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低水位体系域中。层序地层格架内油气藏类型及发育规模存在一定的规律:在缓坡一侧的断陷内,易形成地层超覆型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陡坡一侧的断陷内,易形成透镜状岩性油气藏、背斜油气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储盖层的发育状况及其与有利的构造圈闭的配置关系。

  • 标签: 辽河盆地 层序地层 油气 复式断陷
  • 简介:卡拉库姆盆地是世界上仅次于西西伯利亚盆地和波斯湾盆地的第三大富气盆地。本文以获取的最新油气储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石油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探讨了该盆地油气的层系和区域分布特征及其成藏模式。受区域盖层控制,盆地内的油气主要富集于两套层系:中侏罗统卡洛阶-上侏罗统牛津阶碳酸盐岩储集层和下白垩统欧特里阶沙特利克组砂岩储集层。前者富集了盆地内68.0%的石油储量、84.0%的凝析油储量和44.2%的天然气储量,后者富集了盆地内36.4%的天然气储量。上侏罗统蒸发岩之下的盐下油气的区域分布主要受有利储集相带和古隆起构造展布的控制;生物礁和古构造主要发育于盆地东北部的北阿姆河亚盆地,并导致盆地内已发现的盐下油气储量主要分布于此。受蒸发岩区域盖层和深大断裂的控制,盐上油气主要分布于蒸发岩发育区之外、蒸发岩较薄且主要为硬石膏的地区、以及蒸发岩发育区内的深大断裂附近。蒸发岩之上的盐上层系并非油气特别是天然气勘探的禁区,源自盐下烃源岩的天然气可以在盐上储集层内聚集并形成大气田

  • 标签: 中亚 卡拉库姆盆地 油气分布 区域盖层 成藏模式
  • 简介:中上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主要发育庙坡组、宝塔组、临湘组(涧草沟组)、五峰组和观音桥组。笔者通过对研究区野外露头及钻井剖面的考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利用岩石学、古生物学、生态学及室内分析等方法将其划分为潮坪相、浅海陆棚相和深水盆地相3种沉积相类型。潮坪相以沉积灰岩、白云岩、钙质粉砂岩和粉砂岩等为特征。浅海陆棚相主要沉积龟裂纹灰岩、瘤状灰岩、页岩和粉砂质页岩。深水盆地相主要岩性为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与硅质页岩,产以营漂浮生活的笔石为主的生物组合。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晚奥陶世桑比-凯迪早中期,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华南板内碰撞挤压作用显著,汉南隆起、川中隆起、川西-滇中-黔中-雪峰隆起不断抬升扩大,中上扬子地区表现为海平面相对上升,原本镶边型碳酸盐台地被淹没,沉积了大范围的浅海陆棚相龟裂纹灰岩和瘤状灰岩。凯迪晚期-赫南特期,隆起面积继续扩大,构造围限作用加剧,中上扬子地区发育大面积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和硅质页岩。尤其川东南宜宾-泸州,川北旺苍-南江及黔北渝东武隆道真地区五峰组黑色碳质和硅质页岩,具很好的生烃潜力,应视为下一步烃源岩及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研究区域。

  • 标签: 中上扬子地区 晚奥陶世 岩相古地理 油气地质
  • 简介:石炭系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海相含油气地层之一。下石炭统的油气生成条件比上石炭统的好,这和早石炭世的盆地面积较大有关。石炭系下伏的志留系和上覆的二叠系的油气生成条件比石炭系还要好。上石炭统的油气储集条件比下石炭统的好,这和上石炭统的白云岩和滩相石灰岩分布较广有关。石炭系油气藏的直接盖层是下二叠统下部的梁山组,区域盖层是中新生代的泥岩为主的地层。南方石炭系油气生储盖条件的配置关系相当好。但是,南方石炭系以及整个古生代和三叠纪海相地层均经历了多次大的构造变动,其油气藏形成条件遭受相当大的破坏。在有利的生储配置关系的基础上,在区域盖层和保存条件较好的及面积较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中,尤其是在邻近石炭系本身或其下伏志留系油气源岩的地区,是寻找和发现石炭系新的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 标签: 岩相古地理 石炭系 油气潜景 中国南方
  • 简介:羌塘盆地地处藏北高原,其南北界分别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拉竹龙-金沙江缝合带,盆地面积约160000km^2。盆地内发育古生代-中生代海相沉积地层,其中尤以侏罗系分布最广、发育最为齐全。在侏罗系的中统和上统下部广泛发育白云岩,并构成最具潜力的油气储层。这些白云岩按其成因与岩矿特征可归为两类,即Ⅰ型和Ⅱ型白云岩。Ⅰ型白云岩是在蒸发条件下由毛细管浓缩作用形成,故与膏岩层关系密切,具有白云石晶粒细小、化学组成中相对富Ca^2+、晶体有序度相对偏低等特点;Ⅱ型白云岩则是在海水与大气淡水的混合水中生成,因而与膏岩层无关,与Ⅰ型白云岩相比,具有白云石晶粒较粗且自形程度较高、化学组成相对富Mg^2+及晶体有序度较高的特点。Ⅰ型白云岩在形成之后基本无明显后期改造,因而其在储集物性上保持了原始的中低孔和低渗的特点,可构成区内的Ⅱ—Ⅲ级油气储层;而Ⅱ型白云岩则在形成后的晚成岩-表生成岩阶段,经历了明显的重结晶、溶蚀和方解石充填交代等后期改造,由于其(尤其是地下未经表生成岩改造的部分)具有较好的孔渗条件,因而常构成区内的Ⅰ—Ⅱ级油气储层。

  • 标签: 侏罗系 白云岩 油气储集 羌塘盆地 油气勘探 沉积岩石学
  • 简介:陆相盆地层序的发育是在湖盆蓄水量周期性变化条件下实现的。层序发育过程实际上是代表在湖水进—退的背景下湖泊冲积沉积作用被此消长的过程。油气成藏与烃源岩的形成及储集体的发育有关。三维层序地层格架为烃源岩和储集体的配置提供了约束,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圈闭,从勘探角度可称为油气勘探模型。松南西部斜坡区划分出2个巨层序、4个超层序和8个层序。层序Ⅵ由湖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组成,本文即以此为例,论速层序地层格架中的油气勘探模型。模型I、Ⅱ、Ⅲ分别对应于湖退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湖进体系域,其中湖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可作为主要的烃源岩.而湖退体系域可提供储集岩。

  • 标签: 层序地层 油气勘探 烃源岩 储集岩 圈闭
  • 简介: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的众多凹陷均有海陆过渡相沉积,沉积相类型包括海湾辫状河三角洲和河口湾一潮坪。本次研究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将崖13—1气田古近系渐新统陵水组三段及二段各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在其内部进一步识别出10个中期基准面旋回(S1-S10)。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对陵水组三段及陵水组二段发育的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进行深入的探讨。陵水组三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发育海湾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其具有独特的层理构造、富含泥质纹层以及遗迹化石丰富。该沉积体系自下而上潮汐作用越来越强,早期以河流作用为主(S1-S4),中期为河流和潮汐混合作用(S5-S6),晚期逐渐过渡到以潮汐作用占主导(S7-S8)。陵水组二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生全面海侵,沉积作用方式及沉积特征更加复杂,生物成因构造更加独特,本次研究将其解释为河口湾一潮坪沉积(S9-S10)。研究表明,区域海平面的不断上升是研究区沉积相从海湾辫状河三角洲演化到河口湾一潮坪的主要控制因素。

  • 标签: 海陆过渡带 沉积特征 沉积演化 陵水组 渐新统 崖13—1气田
  • 简介: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屯组与松辽盆地孤店CO2气田泉头组发育大量含片钠铝石砂岩。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茜素红-S染色、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与INCA能谱分析等,对含片钠铝石砂岩的骨架碎屑组分、胶结物与自生矿物、成岩共生序列等岩石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含片钠铝石砂岩的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粒度以细粒、细—中粒为主,分选差—中等。砂岩中胶结物主要为次生加大石英、自生石英、片钠铝石、铁白云石和粘土矿物。其中,片钠铝石最高可达砂岩总体积的22%,在砂岩中或以放射状、束状、菊花状、杂乱毛发状、毛球状、板状等集合体充填孔隙,或呈束状和板状交代长石和岩屑。电子探针与INCA能谱综合分析表明,片钠铝石主要由Na、AI、O、C等组成。在含片钠铝石砂岩中,成岩共生序列依次为粘土矿物包壳~次生加大石英、自生石英、自生高岭石—油气充注-CO2充注——片钠铝石——铁白云石。其中,CO2注入前形成的自生矿物组合主要为次生加大石英、自生石英和自生高岭石,CO:注入后形成的自生矿物组合主要为片钠铝石和铁白云石。

  • 标签: 海拉尔盆地 松辽盆地 含片钠铝石砂岩 片钠铝石 岩石学
  • 简介:利用1994~1995年在东海陆架平北地区获取的370个柱状样,对该区残留沉积物作磁性测试和磁性矿物鉴定,以进行陆架残留沉积物磁性特征与深部油气渗漏关系的研究。磁性测试显示本区存在两种磁性异常,即磁化率异常和饱和等温剩磁异常。根据磁性参数特征和多种矿物的物理学鉴定结果,确定导致本区磁化率异常的矿物为陆源碎屑磁铁矿,导致剩磁异常的矿物为自生或次生铁硫化物胶黄铁矿和磁黄铁矿。证据显示本区剩磁异常是油气渗漏的产物;而磁化率异常则主要指示古滨海砂的分布。由此提出,在本区的油气化探中剩磁参数是有效的化探磁性指标。

  • 标签: 东海陆架 残留沉积物 磁性异常 油气渗漏
  • 简介:首次提出在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2及盒3段发育风暴岩。前人认为该区盒2及盒3段为一套河流相沉积体系,而风暴岩的发现证明还广泛发育一套湖泊沉积。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金2及盒3段沉积时期,湖泊水面广阔,地形平缓,总体水体较浅,为浅水湖泊环境,易产生风暴回流。根据岩心观察和粒度分析资料,研究区内发育丰富的浅湖风暴岩沉积构造,主要有截切构造、渠模、丘状交错层理和冲刷面等典型的风暴成因构造。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也反映出重力流和牵引流兼有的复杂的水动力机制。研究区风暴岩理想的沉积单元从下至上可概括为“似鲍马序列”,即:A、递变层理和块状层理段;B、平行层理段;C、丘状交错层理和洼状交错层理段;D、波状层理段;E、泥岩段。风暴岩是湖泊发育的典型标志,所以风暴岩的提出对确定研究区的沉积相类型增加了新的认识,并且对下石盒子组的古地理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大牛地气田 下二叠统 下石盒子组风暴岩
  • 简介:应用河流砂体构型理论,首先识别出单个心滩坝,并对单个心滩坝进行构型解剖,建立了心滩坝的三维构型模型。从砂体构型的角度阐明了储集层初始含油气性差异的成因,解决了孔店油田馆陶组油水关系矛盾突出的问题。指出在厚砂体连片分布的单个沉积时间单元内,河道的侧向迁移可使不同期叠置砂体各自具有独立的流体系统;在同一河道内,心滩坝砂体与河道充填砂体之间的构型界面也会使不同成因砂体不完全连通,导致含油级别不同;同一成因砂体内部界面也能使界面上下含油饱和度及油水界面等存在较明显差异。

  • 标签: 黄骅坳陷 孔店油田 辫状河 砂体构型 含油气性差异
  • 简介:2011年10月15—16日,"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储集层研讨会"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来自中石油、中石化等油田企业的研究人员,中国科学院等相关研究单位的科研人员,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相关高校的师生共6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 标签: 油气储集层 北京大学 白云岩 成因 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 简介:采用"主因素"定量评价方法对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碎屑岩储层质量进行了评价。首先选取储集性能参数(孔隙度、渗透率)、颗粒分选性、泥质含量、粒径、埋藏压实程度、溶蚀作用及胶结作用强度等参数作为储层质量评价参数,按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其他子因素相对于母因素—孔隙度的权重系数,然后,采用极大值标准化法计算各评价参数的单项分数,求取储层质量综合评价因子Q,在缺乏孔、渗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其他参数的权重系数,求得储层质量综合评价因子Q1。根据Q和Q1划分评价标准,并进行储层分类评价,结果与利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公司碎屑岩储层分类标准进行评价的结果基本一致。用此方法对沙河街组碎屑岩储层进行分类评价,把评价结果与试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其符合率较高。这说明该定量评价方法用于储层综合评价具有可行性,根据Q或Q1的大小,可以快速直观地判定或预测某一地区某一层段的储层质量。

  • 标签: 东营凹陷 沙河街组 碎屑岩储层 灰色关联分析法 储层定量评价
  • 简介:为了开拓《古地理学报》高学术水平的稿源、总结和交流中国白云岩研究的现状与成果、促进白云岩研究为油气勘探及开发服务以及白云岩岩石学的发展和创新,定于2011年9月或10月在北京召开"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储集层研讨会”,会期1—2天,具体时间及地点将在二号通知上告知。

  • 标签: 油气储集层 白云岩 成因 一号通 《古地理学报》 学术水平
  • 简介:通过对川西坳陷新场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四段和须二段储集层成岩作用类型及其特征的研究,认为储集层主要经历了压实压溶作用、自生矿物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3种成岩作用类型。储集层成岩-储集相可以划分成5种,即强溶蚀成岩-储集相、绿泥石衬边粒间孔成岩-储集相、压实压溶成岩-储集相、碳酸盐胶结成岩-储集相和石英次生加大成岩-储集相。不同的储集层成岩-储集相由于经历了不同的成岩演化序列,使得储集层中的残余原生粒间孔和次生溶孔的形成条件各不一样,储集层中孔隙的保存主要决定于孔隙被压实、自生矿物的充填、多期的溶蚀作用等因素,并与孔隙中发育的绿泥石衬边有紧密联系。在上述5种成岩-储集相中,有效的成岩-储集相只有2种,即强溶蚀成岩-储集相和绿泥石衬边粒间孔成岩-储集相,它们对须家河组须四段和须二段优质储集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他几种成岩-储集相对优质储集层的形成是无效的。

  • 标签: 川西坳陷 新场气田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 低渗储集层 成岩-储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