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8 个结果
  • 简介:目前储集层分类方法多数只是从储集层物性特征角度进行分类,而没有从储集层成因机制进行分类。通过利用分析化验资料、钻测井资料和测试资料,对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区始新统流沙港三段Ⅱ油(L_3Ⅱ油沉积特征、成岩作用和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其对储集层物性影响,并对储集层进行分类。结果表明:L_3Ⅱ油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外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3种沉积微相;成岩相主要识别出泥质杂基充填相、不稳定组分溶蚀相和强压实致密相3种成岩相;裂缝相则以无裂缝相为主,局部可观察到高角度和网状裂缝相。在此基础上通过三者叠加对储集层岩石物理相进行分类命名,划分出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泥质杂基充填相—高角度裂缝相等9种不同岩石物理相。根据不同岩石物理相特征,总结归纳出了Ⅰ类好储集层、Ⅱ类中等储集层和Ⅲ类差储集层共3类储集层,实现了从储集层成因机制角度对储集层进行分类和评价。

  • 标签: 岩石物理相 成岩相 裂缝相 储集层分类 乌石凹陷东区 流三段Ⅱ油组
  • 简介:在天津蓟县剖面古元古界串岭沟下部环潮坪相粉砂质泥页岩细粒沉积中,发育许多粉砂岩岩墙。由于该粉砂岩岩墙在层面上和层内具有特别的形态,因而对其成因具有多种解释:在层面上呈纺锤状粉砂岩裂缝以及在层内呈砂质充填管形态,从而被认为是最古老后生动物遗迹化石;在层内呈弯弯曲曲粉砂岩岩墙以及明显流体化作用特点,所以又被解释地震振荡作用形成液化砂岩脉。显微镜下,这种岩墙具有明显富残余有机质构成边界,以及由粉砂颗粒相对聚集所显示出明显流体化作用特征;再加上与这种粉砂岩岩墙共生沉积构造主要是皱饰构造,局部还发育变余波痕,由此表明沉积面上曾经发育过微生物席。因此,这种粉砂岩岩墙应该解释沉积面在曾经被微生物席封闭情况下,相对富含有机质细粒沉积物在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所发生脱气作用和脱水作用产物,最终可以归为由微生物形成沉积构造一种类型。

  • 标签: 天津蓟县 古元古界 串岭沟组 粉砂岩岩墙 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
  • 简介:浅水三角洲储集层在陆相湖盆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基于密井网资料精细研究仍十分缺乏。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指导,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DT91区块白垩系泉头四段第Ⅲ砂14余口取心井岩心资料和700余口密井网测井资料对象,分析了高频基准面旋回下浅水三角洲及其砂体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浅水三角洲储集层主要发育在河道、漫溢砂、分流砂坝、天然堤、决口扇和席状砂等6种成因砂体,以河道砂体和分流砂坝砂体为主。(2)在岩心和测井曲线上可识别出河道底部冲刷面、进积—退积作用面、退积—进积作用面和湖泛面等4种基准面旋回物理界面;并识别出3大类、7亚类超短期基准面旋回类型。(3)高频基准面旋回演化过程中,湖泊浅水三角洲沉积区可容空间变化不大,沉积物供给通量在可容空间增长速率(accommodationincreasingrate,A)和沉积物供给通量(sedimentsupplyrate,S)比值A/S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进而控制着成因砂体数量和空间接触关系。当A/S值由小变大时,浅水三角洲规模快速变小,成因砂体数量也相应减少;同时,成因砂体垂向接触方式由下切叠加式→加积叠加式→孤立式变化,砂体平面分布复合连片程度也发生由高到低变化。

  • 标签: 基准面旋回 浅水三角洲 成因砂体 发育规律 扶余油田 松辽盆地
  • 简介:纹层是组成层理基本单位,既可以是低能深水沉积环境产物,也可能形成于高能环境中。在受风暴影响区域,微小泥质颗粒能够在流动过程中发生絮凝形成絮粒并沉积下来形成纹层。贵州习水吼滩剖面下奥陶统桐梓碳酸盐岩纹层发育,纹层中风暴沉积构造丰富,包括风暴侵蚀面和渠模等。基于细致野外观察和室内沉积学研究,将在风暴作用影响下形成纹层划分为5个类型:平行厚纹层、单向交错薄纹层、平行薄纹层、波状厚纹层和水平厚纹层。采用EDS元素面扫描方法,发现亮、暗纹层中都含有铝、硅和镁元素且分布都比较均匀,而暗纹层所含黏土矿物稍多,所以暗纹层中3种元素含量比亮纹层稍高。利用开尔文—赫姆霍兹不稳定性解释了亮、暗纹层形成机制,即絮粒与未发生絮凝微小颗粒在开尔文—赫姆霍兹不稳定性作用下交替沉积,其中以絮粒为主纹层更容易发生重结晶形成亮纹层。根据各纹层不同垂向结合序列划分出3种风暴序列,且从Ⅰ型到Ⅲ型风暴作用逐渐减弱。

  • 标签: 纹层 碳酸盐岩 沉积序列 风暴影响 开尔文—赫姆霍兹不稳定性 下奥陶统
  • 简介:小尺度地质体三维建模是地质学研究一个新课题。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把表面特征建模和实体结构建模相结合,从技术特点与实践应用两方面着手,介绍了小尺度地质体三维建模思想和方法;对小尺度三维地质体模型动态切割算法思路与实现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以遗迹化石Chondrites和岩心三维建模实例,利用VRML(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提供造型shape节点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建立了它们三维模型;依靠VRML提供Script节点、传感器节点以及事件路由器,结合Javascript编程实现了小尺度地质体三维模型动态切割和模型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集成。最后,利用VisualBasic+Cortona组件开发了三维地质体模型浏览平台,实现了小尺度地质体模型浏览和查询,小尺度地质体三维建模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技术手段,也虚拟现实技术在地质学中应用开拓了新领域。

  • 标签: 三维地质建模 VRML遗迹化石 CHONDRITES 岩心
  • 简介: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上段(E2-3xg2),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录井、X衍射及物性分析,探讨湖平面升降对混积型碳酸盐储集层形成及其分布控制。英西地区E2-3xg2整体咸化背景下湖相混合沉积,内部由多种结构类型湖平面升降沉积旋回在纵向叠置而成,并伴随岩石结构产状及矿物组分周期性变化。区内储集层类型多样,以混积型碳酸盐岩为主,各类储集层纵向演化及物性分布与单个湖平面升降旋回具有良好耦合关系,自下而上构成原生晶间微孔—溶扩晶间微孔—充填残余溶孔孔隙组合,储集层物性具有向上变好趋势。各类储集层形成机理与空间分布受湖平面升降旋回控制,白云石晶间微孔型储集层形成于湖退早—中期,与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相关,物性一般,分布广泛;溶扩晶间微孔型和溶孔型储集层形成于湖退晚期,与地貌高部位短暂暴露溶蚀相关,储渗性能优异,局部发育。

  • 标签: 湖平面升降 混积碳酸盐岩 咸化湖盆 储集层成因 下干柴沟组 英西地区
  • 简介:缺氧条件是形成和保存优质烃源岩重要条件。古氧相研究对查明海相优质烃源岩时空分布、恢复地史时期古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泥盆纪时期,南华海受陆内裂陷作用影响,形成台地(滨岸台地和孤立台地)与台沟间列盆地格局。不同控制因素控制了古氧相类型。在台沟和钦防裂陷海槽中,海水分层控制了泥盆纪古氧相类型和变化。台沟和钦防裂陷海槽以厌氧相与准厌氧相为主。在台地相区,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古氧相类型和分布。台地相区古氧相主要是常氧相和贫氧相。南华海中、晚泥盆世硅质沉积、磷质沉积发育,有机质丰富,形成了有机质-硅质-磷质沉积三位一体特征,指示上升流作用明显。南华海地区泥盆纪位于赤道附近信风带,向西表面洋流越过南华海在西部形成离岸流,海底海水向东补充形成上升底流,也说明了泥盆纪南华海上升流存在可能性。

  • 标签: 南华海 晚泥盆世 缺氧环境模式 古氧相
  • 简介:海平面的变化是旋回性沉积作用重要控制因素。在克拉通盆地滨海平原沉积背景中,海岸线附近沉积环境受海平面变化影响最为明显,旋回性沉积作用易留下证据。而在远离海岸线内陆或滨外较深水地区,海平面的变化一般难以引起沉积环境明显变化,因而其旋回性沉积作用不甚明显。反映在旋回数量上,海岸线附近旋回数目比远离海岸线地区旋回数目要多得多。海岸线附近一般是最有利聚煤场所,所以某一时期旋回频率曲线中峰值所在地区即是该时期聚煤中心所在位置。在三级海平面变化范围内,从低位、海侵到高位层序,旋回峰值区会随着海平面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可以识别聚煤中心迁移规律。本文在介绍了海平面变化与聚煤作用关系及旋回频率曲线方法原理基础上,利用旋回频率曲线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晚二叠世幕式聚煤作用,划分了不同级别的聚煤作用幕。识别出了不同时期聚煤作用幕聚煤范围。此外,通过对比不同期次聚煤作用幕,得出了不同期聚煤作用幕聚煤中心迁移规律。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贵州西部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划分为3个三级复合层序及16个四级层序,每个三级复合层序中又分为低位、海侵和高位层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不同层序及不同复合层序旋回频率曲线,并根据其峰值位置分析了相应聚煤中心变化。

  • 标签: 旋回频率曲线 幕式聚煤作用 层序地层学 晚二叠世 贵州 西南地区
  • 简介:针对野外露头地质知识库数据获取方法存在不足,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敏捷、全局性视角及定量化程度高特点,对山西吕梁市坪头乡剖面野外露头数据进行了采集、处理与地质解释,建立了野外露头区地质知识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典型区块野外露头内部三维地质模型。研究表明:(1)无人机倾斜摄影采集处理后数据模型具有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及对应图像信息,可以准确定位并测量任意位置点坐标,建立精准地质知识库奠定了良好基础;(2)对露头区储集层骨架与地质统计学参数进行了统计,建立了典型露头区地质知识库,主要包括储集层成因、砂体连续性与规模、砂体数量与相对比例、砂体几何形态和变差函数等参数;(3)在虚拟井位设置、岩性标定和储集层地质知识库指导下,利用地质统计学变差函数方法,建立了典型露头区三维地层-构造模型和2套岩性模型,模型与地质认识较为一致。

  • 标签: 无人机 地质知识库 倾斜摄影 三维露头地质建模 坪头乡
  • 简介:作为当今油气勘探开发重要目标,海底水道沉积构型样式复杂多变,其控制因素目前尚无定论,这大大增加了相关油气藏钻探风险和开发难度。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陆坡区,以近海底高频地震信息原型,揭示了海底水道体系外部形态样式和内部结构样式,探究了水道体系与复合水道形态特征参数间相互关系,分析了海底水道体系沉积构型控制因素。研究认为:(1)水道体系可分为限制性、半限制性和非限制性3个大类,限制性水道体系边界一明显大型下切谷界面(或峡谷),半限制性水道体系边界也发育明显大型下切谷,但其界面两侧发育大型天然堤沉积,非限制性水道体系则不发育大型下切谷,其中每个大类又可依据其内部复合水道类型,细分为2个小类(下切式和包络式)。(2)水道体系内部复合水道间存在垂向和侧向2种类型叠置,前者可细分为孤立式、叠加式和切叠式3类,后者则包括叠合式和分离式2类。(3)地形坡度与水道体系类型和规模具有一定耦合与关联,在类似油藏规模局部沉积体内部,陡坡段(坡度大于1°)主要发育限制性水道体系,缓坡段(坡度0.5°~1°)主要发育半限制性水道体系,平坦段(坡度小于0.5°)主要发育非限制性水道体系;随着地形坡度增大,水道体系宽度减小、深度增加、宽深比减小,即向“窄深型”形态发展。该项研究不仅对深水沉积学发展具有较大理论意义,而且对高效开发海底水道油气藏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 标签: 海底水道 沉积构型 构型样式 地形坡度 演化模式
  • 简介:综合运用钻井岩心、测录井等资料,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粒度分析等方法,对渤海湾盆地临南洼陷古近系沙三中亚段深水重力流沉积类型及其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展开研究。研究表明,临南洼陷沙三中亚段深水重力流沉积主要发育滑塌沉积、碎屑流沉积和浊流沉积3种成因类型。滑塌沉积以包卷层理、液化砂岩脉、阶梯状小断层、变形岩层与未变形岩层叠置典型特征。碎屑流沉积中砂质碎屑流沉积分布较广,以突变底部接触面、块状层理、泥岩撕裂屑、土黄色泥砾、突变或不规则上接触面典型识别标志。浊流沉积则以正粒序层理、底部冲刷面和槽模、薄层砂泥互层、不完整鲍马序列为典型识别标志。滑塌沉积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前缘斜坡根部,在滑塌沉积前方形成碎屑流沉积,碎屑流向前搬运过程中,流体被稀释逐渐转化成浊流。滑塌型深水重力流沉积整体分为近源沉积、中部沉积和远源沉积3个部分:近源沉积主要发育具变形构造滑塌沉积和厚层块状砂质碎屑流沉积;中部沉积主要发育砂质碎屑流沉积及浊流沉积;远源沉积以薄层浊流沉积为主。

  • 标签: 沉积特征 沉积类型 沉积模式 滑塌型重力流 临南洼陷
  • 简介:《古地理学报》发展离不开专家和学者支持。为了感谢各位专家和学者在2010年《古地理学报》审稿,编辑部特将一年来审稿专家和学者姓名(括号中数字审稿次数)列出,以致谢意!《古地理学报》将赠送编委以外所有审稿人2011年全年期刊,以感谢各位专家支持与帮助。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审稿专家 学者 编辑部
  • 简介:《古地理学报》发展离不开专家与学者大力支持。2014年以来,越来越多专家与学者加入到了《古地理学报》审稿队伍中,《古地理学报》学术质量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古地理学报》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各位专家与学者辛勤劳动与汗水,编辑部在此向所有专家与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能够得到您一如继往支持与帮助。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学者 专家 学术质量 编辑部
  • 简介:传统沉积相分析方法人为影响因素较大,对于相同沉积构造、曲线形态及地震反射特征,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认识,而岩性相对比较容易识别,并且能通过精密仪器准确获得,因此,利用岩性数据进行沉积相判别,可以避免沉积相分析过程中人为认识相标志不同造成差异。作者以珠江口盆地三角洲沉积岩性数据基础,通过对能够反映沉积速率、沉积物供给量及沉积水动力条件不同岩性地层厚度和层数统计,选取单层厚度、地层厚度比、出现频率及层数比等统计参数,以交汇图、岩性百分含量三角图及箱线图为依托,最终建立各沉积亚相定量判别标准。通过检验,其准确率在75%左右,可见该方法基本可行,沉积相定量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方法。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三角洲 沉积亚相 岩性统计 定量判别
  • 简介:徐州地区震旦系下部贾园具有丰富典型风暴沉积标志,包括各种冲刷-充填构造、丘状交错层理、碎屑流沉积、粒序层理及卷曲层理等。通过详细野外观测及室内研究。根据风暴沉积标志组合可划分出6种风暴沉积序列类型。其中,类型I具粒序层理薄层含粉砂灰岩。形成于风暴浪基面以下远源风暴浊流末梢;类型Ⅱ以渠模与丘状交错层理组合为特征,出现在风暴浪基面与晴天浪基面之间;类型Ⅲ风暴流成因碎屑流沉积内碎屑灰岩与底面的冲刷沟槽、丘状交错层理组合,是形成于晴天浪基面附近槽道碎屑流型风暴沉积;类型Ⅳ具颗粒流沉积特征内碎屑灰岩与冲刷面构造及丘状交错层理组合,丘状纹层段中常见卷曲层理,形成于滩前陆棚斜坡上部;类型V夹于潟湖相薄层灰岩中鲕粒砾屑灰岩。风暴水流冲越鲕滩,在滩后潟湖近滩一侧风暴沉积;类型Ⅵ潟湖相风暴岩,由冲刷面构造、薄层内碎屑灰岩及丘状交错层理组合,顶部具晴天沉积。各种序列在垂向上叠置,构成向上变浅序列。风暴沉积研究对于深化区域古地理及地层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徐州地区 震旦系 风暴沉积 贾园组 丘状交错层理 风暴流内碎屑灰岩
  • 简介:华北地区寒武系中发育有大量风暴沉积,对于此类沉积物成因前人意见趋于统一,但对其沉积环境认识仍存在较多争议。在野外细致观察、实测基础上,结合室内沉积学描述和分析,在北京西山下苇甸剖面寒武系第三统和芙蓉统内识别出5种沉积相类型,并根据沉积环境将其归入3种相组合,分别形成于浅海碳酸盐缓坡潮下带、深潮下带和页岩盆地环境。在研究地层内,共识别出了49层风暴沉积,基于沉积结构和构造特征,这些风暴沉积层可归入4个风暴沉积大类(原地未破碎风暴沉积、原地破碎风暴沉积、近源风暴沉积、远源风暴沉积)和12个亚类,这些风暴沉积类型形成于不同环境。根据风暴沉积亚类在地层中分布规律及其所指示环境类型,恢复了北京西山寒武纪中晚期相对海平面的变化历史。通过与用不同方法恢复北京西山和鲁西地区同时期海平面变化曲线进行对比,发现利用风暴沉积类型所恢复海平面变化曲线与使用正常沉积类型恢复海平面变化曲线具有相同变化趋势。因此,风暴沉积类型可以用于恢复长时间尺度海平面变化趋势。

  • 标签: 风暴沉积 海平面变化 寒武系 第三统 芙蓉统
  • 简介:依据新地层划分方案及大量钻井、露头和岩心资料,详细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延安延9油层(Y9)沉积体系特征及演化,认为延9油层主要为河流沉积,是延10油层继承与发展,发育有辫状河、辫状型曲流河和网状河3种类型河流。Y9^3油层是辫状河发育油层,Y9^2油层在继承Y9^3油层河流基础上发育辫状型曲流河,Y9^1油层则是在前两期逐渐填平补齐之后,在准平原条件下发育网状河沉积。华池地区延9油层发育辫状河-辫状型曲流河和网状河两种河流沉积模式。

  • 标签: 辫状河 辫状型曲流河 网状河 沉积相 河流演化 延9油层组
  • 简介:山东临朐产出中新统山旺化石群,保存精美、属种分异度高。60多年来,经发掘和研究,目前已从约30余米硅藻页岩沉积中报道了真菌、硅藻、介形虫、孢粉、昆虫、鱼类、两栖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及遗迹化石等十几个门类化石,共计400余属700多种。本文总结了化石与周围无机界关系、化石埋藏特征、形成原因以及相关古生态学问题——古气候、古温度、古纬度、古地形、山旺湖水文性质、湖水季节性变化与硅藻页岩纹层、动植物群营养结构以及山旺盆地沉积历史。

  • 标签: 生物群 湖相沉积 古生态 山旺 中新统 山东
  • 简介:宁夏固原寺口子砂岩是中国古近纪内陆古环境研究重要载体。通过岩性、沉积构造、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和粒度分布特征研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古近系寺口子砂岩由3个成因段构成:段Ⅰ河流相沉积;段Ⅱ,即砂岩主体,典型风成砂岩,沉积环境风成沙丘和丘间地;段Ⅲ,初步推断其为湖相沉积。结合中国古近纪气候背景、研究区域地形条件及古风向,推断寺口子砂岩主体风成沉积为行星风系控制下沙漠沉积。

  • 标签: 固原 寺口子组 风成砂岩 古近纪 沙漠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