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5 个结果
  • 简介:胡修棉教授(2017)发表学术论文《物源分析个误区:砂粒河流搬运过程变化》,基于Krumbein滚筒实验结果及大量观察数据,发现现代河流砂粒不稳定矿物成分、磨圆度及粒径变化与国内《沉积岩石学》教材相关结论矛盾,应用于物源分析"以讹传讹"。受启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作者进行了较深入分析,认为滚筒实验结果对自然界河流砂机械搬运具有指示意义,即随着搬运距离增加,颗粒逐渐变细、磨圆度变好,加之河流搬运过程伴随化学分解作用,其中不稳定成分逐渐变少。但由于掺和作用存在,河流搬运过程混合搬运距离不同颗粒,不稳定矿物成分含量、磨圆度和粒径均会发生变化。国内教材对上述现象均有不同程度描述,得到广大沉积学者认可,而胡修棉教授(2017)对此论述不够。此外,胡修棉(2017)单从地理位置上划分搬运距离长短似乎不妥。河流搬运对颗粒磨圆度和粒径改造作用缺乏直接数据证明,建议利用标定法跟踪观察。

  • 标签: 沉积岩石学 河流搬运 掺和作用
  • 简介:论文以盆地充填动力学为指导,从层序界面与盆山转换、层序级别与盆地规模、层序格架与盆地类型、层序充填与盆地演化四方面,对层序与盆地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层序作为盆地识别标志主要包括:1)不同成因类型和规模级别的界面作为划分相应成因级别层序重要标志,他们反映地壳演化过程动力转换事件,其中超级、I级、Ⅱ级界面分别反映盆地域之间、盆地之间、盆山之间应力转换机制,Ⅲ-Ⅳ级界面揭示构造、海平面、气候、物源联合引起盆地容纳空间和沉积机制转变过程;2)作为板间、板缘、板内过程沉积记录,层序与盆地之间存在特定耦合关系:超级层序相当于沉积盆地域,I级层序相当于沉积盆地,Ⅱ级层序对应于盆地构造沉积幕,Ⅲ级层序对应于盆地充填幕,Ⅳ-Ⅴ级层序相当于盆地充填韵律;3)不同成因沉积盆地,层序成因格架及内部构型各异,因而根据层序特征研究,可判识盆地成因属性;4)盆地演化不同阶段,盆地性质、构造特征、沉积格局存在差异,所形成层序构型、界面属性及组合特征亦不同,因而通过层序充填序列研究,可揭示盆地演化过程

  • 标签: 层序地层 沉积盆地 界面级别 盆地演化
  • 简介:两种气体,氮气和氧气,以压倒优势状态主导着地球大气圈。氮气原生,而且存在和丰度不是生物过程所驱动;相反,氧气生物通过水氧化作用而连续产生,这个氧化作用得到了太阳光能量驱动。氧气,种对动物生命进化最为关键气体,如何变成大气圈丰度第2气体?问题并非以前所设想那么简单;为了了解大气圈氧化时间进程,我们不但要知道氧气是什么时候而且如何第1次出现,而且还要知道氧气如何在大气圈中保持个高浓度。可以肯定2个事实是:地球最早期大气圈缺乏氧气,而今天大气圈则为21%氧气所组成。需要特别强调,大多数古代大气圈氧气水平地质标志,只是意味着存在与缺乏,而且发生在以下2个时间点大多数事件高度不肯定;但是,系列地质证据已经表明,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时间进程发生在2个时间点:(1)个从缺氧到含氧大气圈转变,大致发生在2.0-2.5Ga期间,这个转变就是著名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2)发生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大约540-850Ma第2次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Ⅱ),被进命名为新元古代氧化作用事件(NOE)。GOE与NOE,就得出了地球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三段式盛行图像。随着研究深入,得到了以下重要认识:如果说大气圈氧气含量总体增加,从太古宙微不足道水平增加到今天21%,由于氧气生产作用增强结果而代表复杂地球生物学过程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则发生在随着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相对于火山活动而变得更加重要状况下,更进讲,叠加在这个总体趋势下则是系列阶梯式氧气含量水平上升,这与超大陆聚合作用之后异常高沉积作用周期相联系,从而进说明了大气圈

  • 标签: 时间进程 氧气含量水平上升 大气圈 研究进展
  • 简介:为了开拓《古地理学报》高学术水平稿源、总结和交流中国白云岩研究现状与成果、促进白云岩研究为油气勘探及开发服务以及白云岩岩石学发展和创新,定于2011年9月或10月北京召开"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储集层研讨会”,会期1—2天,具体时间及地点将在二号通知上告知。

  • 标签: 油气储集层 白云岩 成因 一号通 《古地理学报》 学术水平
  • 简介:海平面的变化旋回沉积作用重要控制因素。克拉通盆地滨海平原沉积背景,海岸线附近沉积环境受海平面变化影响最为明显,旋回沉积作用易留下证据。而在远离海岸线内陆或滨外较深水地区,海平面的变化般难以引起沉积环境明显变化,因而其旋回沉积作用不甚明显。反映在旋回数量,海岸线附近旋回数目比远离海岸线地区旋回数目要多得多。海岸线附近最有利聚煤场所,所以某时期旋回频率曲线峰值所在地区即是该时期聚煤中心所在位置。在三级海平面变化范围内,从低位、海侵到高位层序组,旋回峰值区会随着海平面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可以识别聚煤中心迁移规律。本文介绍海平面变化与聚煤作用关系及旋回频率曲线方法原理基础,利用旋回频率曲线法研究西南地区晚二叠世幕式聚煤作用,划分了不同级别的聚煤作用幕。识别出了不同时期聚煤作用幕聚煤范围。此外,通过对比不同期次聚煤作用幕,得出了不同期聚煤作用幕聚煤中心迁移规律。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贵州西部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划分为3个三级复合层序及16个四级层序,每个三级复合层序又分为低位、海侵和高位层序组,在此基础,进建立了不同层序组及不同复合层序旋回频率曲线,并根据峰值位置分析相应聚煤中心变化。

  • 标签: 旋回频率曲线 幕式聚煤作用 层序地层学 晚二叠世 贵州 西南地区
  • 简介:为了进促进国际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发展与创新,为了扩大《古地理学报》(英文版)高学术水平稿源从而把《古地理学报》(英文版)早日办成国际化先进学术期刊,为了庆祝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0周年,定于2013年9月14—17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召开第一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

  • 标签: 地理学会 国际化 《古地理学报》 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 相关学科
  • 简介:白云岩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碳酸盐岩,其中白云石矿物含量应超过50%。白云岩中常含有方解石、石膏等化学沉淀矿物,也可含有黏土、陆源砂、粉砂。白云岩与石灰岩有相似的外貌,但白云岩与盐酸反应较石灰岩弱。

  • 标签: 白云岩化 白云石化 术语 碳酸盐岩 化学沉淀 石灰岩
  • 简介:缺氧条件形成和保存优质烃源岩重要条件。古氧相研究对查明海相优质烃源岩时空分布、恢复地史时期古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泥盆纪时期,南华海受陆内裂陷作用影响,形成台地(滨岸台地和孤立台地)与台沟间列盆地格局。不同控制因素控制古氧相类型。在台沟和钦防裂陷海槽,海水分层控制泥盆纪古氧相类型和变化。台沟和钦防裂陷海槽以厌氧相与准厌氧相为主。在台地相区,海平面变化控制古氧相类型和分布。台地相区古氧相主要是常氧相和贫氧相。南华海中、晚泥盆世硅质沉积、磷质沉积发育,有机质丰富,形成了有机质-硅质-磷质沉积三位特征,指示上升流作用明显。南华海地区泥盆纪位于赤道附近信风带,向西表面洋流越过南华海西部形成离岸流,海底海水向东补充形成上升底流,也说明了泥盆纪南华海上升流存在可能

  • 标签: 南华海 晚泥盆世 缺氧环境模式 古氧相
  • 简介: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各岩段精细井震标定与构造解释,厘定出各岩段在车排子地区尖灭线位置和尖灭线类型,分析古地貌差异程度对尖灭线形成控制作用。采用地层厚度法和地震层拉平法研究八道湾组各段沉积古地貌特征,分析断裂对古地貌形成控制作用,结合构造演化剖面分析古地貌演化和被改造后特征,开展地震属性、储集层地震反演和沉积相分析,重点分析古地貌对沉积和岩控制作用,再现该地区沉积相及储集层段岩分布特征。车排子地区八道湾组沉积古地貌起伏明显,呈坡凹组合特征,斜坡陡缓程度对沉积相类型和岩及其沉积物粗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八道湾组不同沉积时期低隆起形态和隆起幅度都存在较大差别,且隆起幅度越高聚砂特点越明显,沟谷既是输砂通道,也是聚砂重要场所,现今砂体分布与沟谷展布方向关系密切。

  • 标签: 准噶尔盆地 车排子地区 侏罗系 八道湾组 古地貌 岩性分布
  • 简介: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拟定于2016年9月下旬河南省焦作市高新区河南理工大学召开,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会议主办机构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主办机构主要有: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地层古生物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SEPM(SocietyforSedimentaryGeology)。

  • 标签: 古地理学 学术会议 沉积学研究 中国地质学会 会议拟定 河南理工大学
  • 简介:磁性矿物及其转化现象碳酸盐岩十分常见。在其沉积演化各个阶段形成磁性矿物,分别携带了它们形成时古环境信息,沉积古地理学和环境磁学直接研究对象。磁性矿物在其形成过程还受到地磁场磁化作用,致使其获得了原生剩磁。鉴于对这类磁性矿物准确鉴定及其所携带原生剩磁成分准确辨识,获得可靠古地磁资料和建立地块极移曲线、编制非当今界限古地理图与进行古地理重建前提,从而成为古地磁学和大地构造古地理学主要研究对象。在后生阶段形成磁性矿物,通常由原有的磁性矿物转化而成,这种转化作用常起因于构造运动及与其密切相关岩浆活动和流体活动。由于在其转化过程,地磁场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所以新生磁性矿物就携带上新剩磁(重磁化剩磁),因而它们也应该是古地磁学和大地构造古地理学重要研究对象。如果在进行古地磁研究时,增加与构造事件和热事件相关样品采集,加强磁性矿物成因矿物学研究,那么就可以为进行古地理重建,提供更加可靠和更加丰富古地磁资料。由此表明,古地理学这门综合很强地球科学,发展到巳经形成许多分支学科今天,有必要关注磁性矿物与古地理研究之间密切联系。

  • 标签: 碳酸盐岩 磁性矿物 古地理 构造古地理学 沉积古地理学 古地磁学
  • 简介:传统沉积相分析方法人为影响因素较大,对于相同沉积构造、曲线形态及地震反射特征,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认识,而岩性相对比较容易识别,并且能通过精密仪器准确获得,因此,利用岩数据进行沉积相判别,可以避免沉积相分析过程人为认识相标志不同造成差异。作者以珠江口盆地三角洲沉积数据为基础,通过对能够反映沉积速率、沉积物供给量及沉积水动力条件不同岩性地层厚度和层数统计,选取单层厚度、地层厚度比、出现频率及层数比统计参数,以交汇图、岩百分含量三角图及箱线图为依托,最终建立各沉积亚相定量判别标准。通过检验,准确率75%左右,可见该方法基本可行,为沉积相定量化研究提供种可供借鉴方法。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三角洲 沉积亚相 岩性统计 定量判别
  • 简介:新疆伊犁盆地蒙古尔矿床近年来发现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以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为主要研究层位,通过岩特征、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分析及露头描述和剖面对比,从沉积学角度解释蒙古尔矿区铀矿化发育条件和成矿机制。研究认为,蒙古尔地区三工河组以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决口扇为主要沉积微相类型,河口砂坝不发育。该沉积微相对研究区铀矿化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1)砂体连通性为成矿流体提供运移空间;(2)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控制氧化带发育及矿体富集程度主要影响因素;(3)沉积微相变化导致砂体变异部位矿体厚度、宽度与富集程度增大主要原因;(4)由决口扇形成泥岩天窗越流形成关键因素之

  • 标签: 沉积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 越流 砂岩型铀矿 侏罗系 伊犁盆地
  • 简介:针对野外露头地质知识库数据获取方法存在不足,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敏捷、全局视角及定量化程度高特点,对山西吕梁市坪头乡剖面野外露头数据进行了采集、处理与地质解释,建立了野外露头区地质知识库,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典型区块野外露头内部三维地质模型。研究表明:(1)无人机倾斜摄影采集处理后数据模型具有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及对应图像信息,可以准确定位并测量任意位置点坐标,为建立精准地质知识库奠定良好基础;(2)对露头区储集层骨架与地质统计学参数进行了统计,建立了典型露头区地质知识库,主要包括储集层成因、砂体连续与规模、砂体数量与相对比例、砂体几何形态和变差函数参数;(3)虚拟井位设置、岩标定和储集层地质知识库指导下,利用地质统计学变差函数方法,建立了典型露头区三维地层-构造模型和2套岩模型,模型与地质认识较为致。

  • 标签: 无人机 地质知识库 倾斜摄影 三维露头地质建模 坪头乡
  • 简介:光合作用起源个非常古老事件,对这个事件证据,包括基本生物学过程开启和发展之类问题,如地球早期光合作用生物属性以及光合作用生物如何获取光合作用装置,可能已经消失时间长河之中;因此,光合作用起源就成为个引人入胜重大科学命题。尽管如此,地质学、生物地球化学、比较生物化学和分子进化分析,为光合作用起源及其复杂进化历史,提供些新认识和新线索,主要涉及到以下3个方面:(1)光合作用生命起源;(2)光合作用装置起源;(3)光合作用催化剂起源。追索科学家们对这重大科学命题持续研究与艰苦努力,以及所取得些重要而且富有智慧认识,将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些重要思考途径和研究线索。同时,追逐光合作用起源研究进展,对于深入了解早期地球复杂圈层耦合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作用过程主要包括:(1)从不生氧光合作用到生氧光合作用转变;(2)大气圈与生物圈之间复杂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3)生氧光合作用起源与进化所造成、从个缺氧大气圈到今天含氧大气圈复杂演变过程;(4)大气圈和水圈渐进氧化作用对地球表面环境以及生命起源和发育所造成个长时间影响;(5)早期地球表层古地理面貌成型。更为重要,对光合作用起源地质学尤其沉积学思考所得出些重要认识,尽管不是结论,但是拓宽了沉积学研究范畴,开阔沉积学家研究视眼,同时也成为个多学科协同作战范例。

  • 标签: 光合作用起源 地球圈层耦合 早期地球 研究进展
  • 简介:随着GIS和3D技术不断成熟,古地理重建已从传统二维古地理图绘制,逐渐向含地形地貌特征三维可视化方向发展。对此,作者提出种基于GIS技术建立数字古高程模型方法:首先以不同年代岩相古地理图为基础,结合解释古高程和古水深范围,进行古地形地貌复原;然后利用相关数学算法及GIS方法对等值线图进行空间插值渲染及3D表达。以晚侏罗世拉萨地体为例,对该方法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结果表明按照文中设计方法,对古地理环境进行近似的3D渲染复原是可行,生成数字古高程模型能够正确且直观地反应古地理图上沉积相所指示地形地貌特征。该研究将计算机和GIS技术应用于古地理重建工作,为中国古地理重建信息化发展提供种新研究方法和手段。

  • 标签: 古地理重建 数字古高程模型 拉萨 晚侏罗世
  • 简介:著名古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95岁高龄崔克信先生专著《中国西南区域古地理及其演化图集》,已于2004年5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

  • 标签: 古地理学 演化 地球物理研究 中国西南 地质 地震
  • 简介:华南上扬子区中部-寒武统白云岩大量发育,形成于特殊古气候、古海洋环境,但沉积环境和成因存在争论。基于细致野外和室内沉积学研究,湖北兴山古洞口剖面-寒武统覃家庙群、三游洞群划分出8个岩相类型和3种沉积旋回类型,主要沉积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潮下带和页岩盆地环境。采用沉积旋回叠置方式和Fischer图解方法,分析上扬子区-晚寒武世可容纳空间变化历史,识别出18个四级旋回和7个三级旋回,并初步建立了高频海平面变化曲线。-晚寒武世沉积相时空间展布规律表明,扬子台地相对海平面逐渐降低,经历从页岩盆地(或深潮下带)到浅潮下带环境演变,沉积类型从较深水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变化为较浅水碳酸盐沉积。、晚寒武世扬子台地碳酸盐岩沉积与全球沉积特征表现致,反映该时期独特全球“超暖期”气候和台地内部较高盐度古海洋条件。

  • 标签: 上扬子区 中-上寒武统 白云岩 沉积环境
  • 简介:本次研究柴达木盆地旺尕秀地区侏罗统红水沟组覆地层,首次发现风成沉积。地层主体为套棕黄色细—砂岩,由分选、磨圆好石英砂组成;扫描电镜下可见风成砂特有的碟形撞击坑和新月形撞击坑特征;层内普遍发育风成大型高角度板状交错层理,层系厚度巨大,风成沙丘前积层特征明显;发育液化作用产生牵引褶曲、倒转褶曲常见风成沙丘同沉积变形构造。根据和沉积构造特征共在地层识别出4种沉积亚相:沙丘亚相、丘间亚相、旱谷亚相和沙漠湖亚相,其中沙丘亚相以风成大型交错层理为显著特征,丘间、旱谷和沙漠湖亚相则以水成沉积为主。风成砂沉积存在丰富柴达木盆地中生代沉积类型,为区域地层对比及西北地区晚中生代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提供证据和材料。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上侏罗统-下白垩统 风成砂 显微特征 沉积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