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3 个结果
  • 简介:白云岩是指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碳酸盐岩,其中白云石矿物含量应超过50%。白云岩中常含有方解石、石膏等化学沉淀矿物,也可含有黏土、陆源砂、粉砂。白云岩石灰岩有相似的外貌,但白云岩盐酸反应较石灰岩弱。

  • 标签: 白云岩化 白云石化 术语 碳酸盐岩 化学沉淀 石灰岩
  • 简介:混合沉积物是指陆源碎屑碳酸盐(包括异化粒)沉积上混合.混合沉积可分为狭义广义,狭义是指陆源碎屑碳酸盐组份混合(岩层内),而广义混合则包括了狭义陆源碎屑碳酸盐层构成交替互层夹层混合.混合沉积很早就引起了人们注意,尽管碎屑岩碳酸盐岩研究应用已很成熟,但对混积岩研究多被忽视了.对狭义混合沉积物有必要起成因名称--混积岩.当人们接触到混合沉积时,除了分析研究它们组分结构特征外,还必须去思考,它们为什么能经常频繁地交互出观,或是直接混合在起?倒底是:①陆源碎屑跑到碳酸盐沉积背景里?②碳酸盐跑到陆源碎屑沉积背景里?③二分别从各自源地跑到第三种沉积背景里?还是④二本来就在同沉积背景里?接下来就要思考是什么动力条件使它(们)能从这个沉积背景(环境)"跑”到另个沉积背景(环境)里去?是水?是风?是自身?还是别的什么力量?那么,又是怎样水动力风动力条件呢?是正常条件,还是突发事件?很明显,要分析研究混合沉积混积岩,这些问题就不得不细细加以考虑,深入进行研究.

  • 标签: 混合沉积 混积岩 陆源碎屑 碳酸盐
  • 简介:塔里木盆地北缘奥陶系发育典型古岩溶,笔者在其中发现了种非常特殊沉积物沉积构造:包壳砾石包壳砾岩,且这种包壳砾岩之前从未见报道。该包壳砾石包壳砾岩结构类似鲕粒核形石,可分为核心包壳2部分,大部分呈近圆形扁圆形,少数形态不规则,直径为数厘米到数十厘米。核心可分为4种,分别是:(1)溶洞围岩相同灰岩砾石;(2)由砂岩形成核心;(3)由砾岩构成复合核心;(4)由古钙华碎块形成核心。包壳也可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1)具有圈层包壳;(2)颗粒状包壳;(3)均质包壳;(4)由颗粒状包壳圈层状包壳组合形成复合包壳。包壳砾石包壳砾岩是溶洞岩溶沉积典型产物,其不仅可以作为识别溶洞岩溶标志之,而且具有储集能力,是种有效油气储集体。

  • 标签: 包壳砾石 包壳砾岩 溶洞 岩溶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 简介:通过对扬子地台北缘寒武系剖面实测以及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了同沉积断裂控制斜坡沉积特征。斜坡区岩石类型丰富,包括砾屑石灰岩、灰泥石灰岩、硅岩页岩,沉积构造丰富,沉积厚度远大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断裂带在宏观上控制了扬子地台北缘寒武纪古地理分区,台地区、斜坡-深海盆地区古地理位置寒武纪不同地质时期基本保持不变。寒武纪持续拉伸构造环境造成斜坡区持续下降拗陷,从而为沉积物堆积提供了足够大可容空间,同时来自台地区沉积物补给充足,导致了斜坡区相对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而言具有巨厚沉积层。

  • 标签: 寒武纪 扬子地台北缘 斜坡 同沉积断裂 沉积特征
  • 简介:基于53口井310余块储集层砂岩样品分析研究,指出上白垩统泰州组储集层存在着压实(压溶)、胶结溶蚀成岩作用类型,但在不同位置成岩作用表现有所不同。海安凹陷以胶结溶蚀作用为主,压实压溶作用不太明显;高邮凹陷压实程度较海安凹陷强烈。压实作用使得高邮凹陷泰州组2400-2800,m储集层孔隙度为10%左右,而海安凹陷为10%-20%。海安凹陷高邮凹陷泰州组储集层目前处于成岩阶段A期。储集层质量主要受原始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综合影响。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均可降低孔隙度,但当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小于15%时,胶结作用对储集层质量影响较小。碳酸盐胶结物长石颗粒溶蚀形成了大量粒间溶孔。海安凹陷有利储集层主要分布西北部东部三角洲前缘砂体滑塌浊积扇砂体,高邮凹陷有利储集层主要分布南部扇三角洲前缘砂体

  • 标签: 苏北盆地 海安凹陷 高邮凹陷 上白垩统 泰州组 成岩作用
  • 简介:本文记述了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国古地理图集》编制过程历史背景、国内外学术动态、任务由来、人员组成学术指导思想。着重分析了板块构造理论出现后中国地质学家当时面临任务:如何将中国境内古地理变迁大地构造演化史相结台?如何在古地磁资料尚不完善情况下在古地理图上反映活动论全球构造思想体系?本图集在上述领域内开展研究采用系列图面表达方式,体现了全球构造活动论构造发展阶段论学术思想在古地理图编制特色进展。也对80年代中期后我国古地理图编制方面的蓬勃发展形势以及活动论古地理图日臻完善方向作了概括展望。

  • 标签: 《中国古地理图集》 历史背景 活动论 垒球构造
  • 简介:微生物席是个特别的微生物群落,构成了地球上形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生态系,这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由于微生物席生物构成复杂性、发育环境产物多样性,对微生物席属性还存在不同答案。不同答案意味着不同研究领域,因为对个基本问题,即“究竟什么是微生物席”,要获取个单答案几乎是不可能。微生物席定义多重性答案,最终就成为地球生物学框架下个年轻沉积学分支——“微生物席沉积学”概念体系理论基础。最为重要是,要穿越成岩作用“过滤器”,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微生物席建造物生长机理发育过程,还存在若干困难,这些困难表现在几个重要现象之中,如:(1)寒武纪叠层石底栖鲕粒;(2)中元古界灰岩层面上特别的MISS(微生物诱发沉积构造);(3)中元古界叠层石白云岩序列凝块石。因此,基于微生物席属性特征所蕴含微生物席多样化定义,介绍微生物席沉积学理论体系,对于深入理解这年轻分支学科现状步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 标签: 特征和属性 微生物席 微生物席沉积学
  • 简介:著名古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95岁高龄崔克信先生专著《中国西南区域古地理及其演化图集》,已于2004年5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

  • 标签: 古地理学 演化 地球物理研究 中国西南 地质 地震
  • 简介:黔南坳陷是扬子克拉通内由3组不同方向断裂围限个相对稳定区块。分4个阶段(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古近纪)重塑了贵州南部及邻区周边造山作用耦合盆地演化。广西运动形成北东向构造,是海相沉积建造阶段次重要改造。印支运动使贵阳—镇远断裂紫云—罗甸断裂反转,奠定了其成为黔南坳陷北界西南界断裂基础。侏罗世后逆掩—冲断可分为期:早期称燕山运动,以北东走向断裂向北西逆冲和扩展为特征;晚期称燕山末期—喜马拉雅运动,区域上表现为北北东走向断裂向南东东逆冲,铜仁—三都断裂成为黔南坳陷东界,印支运动形成近南北向—北北东向断层向西(偏北)逆冲,构成铜仁—三都断裂背冲构造。近南北向断层上盘发育开阔背斜是黔南坳陷内海相油气勘探最有利靶区。

  • 标签: 黔南坳陷 构造—古地理演化 盆—山耦合 广西运动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 简介:自从Kalkowsky1908年构筑了叠层石术语之后,叠层石直是地质学家采用不同方法研究思考主题,而且直被当作证明地球早期生命历史代表物而得到深入调查。叠层石确实为地球早期生命历史提供了间接而且复杂证据,所以,现代叠层石确实代表着明显生物信号而成为研究焦点。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确实表明了蓝细菌生物席建造了叠层石,而且进步表明了微生物席转化成叠层石不是个直接作用过程。那些反映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典型实例包括:(1)南极Untersee地区湖泊相锥状泥质叠层石;(2)新西兰North群岛被称为煎锅湖热水湖泊以及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热泉硅质叠层石;(3)巴哈马台地、澳大利亚鲨鱼湾以及巴西东南部海湾碳酸盐沉积物构成叠层石。由于蓝细菌微生物席是否代表了古代叠层石形态学前体总是存在争议,而且在生命图像叠层石直是个迷惑关键片段,因此,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将成为认识古代叠层石形成关键窗口。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追踪总结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以及它们所代表沉积作用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丰富而复杂信息,将不但丰富微生物沉积学研究内容,还将拓宽沉积相分析基本内容,对深入了解叠层石复杂沉积学特征生物学属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标签: 蓝细菌生物席 多样化构成 现代叠层石 研究进展
  • 简介:简述了喜马拉雅运动三大变形运动学特征并分析了楚雄地区反映。剥去喜马拉雅运动改造、把攀西地堑系滇中海槽复原到建造时位置后(楚雄盆地视作相对原地),以“盆”“山”耦合思路重塑了古特提斯分支洋盆演化及这些盆地发育。川滇交界区尽管发生燕山运动,印支期建立起来“盆”“山”耦合关系直至喜马拉雅运动才脱耦。分析了脱耦各种表现及第四纪内继承新构造运动对盆地保存油气成藏不利因素。

  • 标签: 喜马拉雅运动 古地理重建 川滇交界区 构造复位 油气保存 盆地改造
  • 简介:吴崇筠教授1954~1975年执教于中国石油大学前身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主要承担沉积岩石学教学工作,先后编写了3本沉积岩石学著作.第本是,北京石油学院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出版.第二本是,中国工业出版社1961年出版,这是我国第本公开出版沉积岩石学教材.第三本是,石油化学工业出版社1977年出版,这是我国第本沉积岩石学专著.吴崇筠教授是中国石油大学沉积岩石学教学教材建设开拓奠基.我们深切怀念吴崇筠教授.

  • 标签: 吴崇筠教授 沉积岩石学 教学及教材建设 奠基者
  • 简介:缺氧条件是形成保存优质烃源岩重要条件。古氧相研究对查明海相优质烃源岩时空分布、恢复地史时期古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泥盆纪时期,南华海受陆内裂陷作用影响,形成台地(滨岸台地孤立台地)台沟间列盆地格局。不同控制因素控制了古氧相类型。在台沟钦防裂陷海槽,海水分层控制了泥盆纪古氧相类型变化。台沟钦防裂陷海槽以厌氧相与准厌氧相为主。在台地相区,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古氧相类型分布。台地相区古氧相主要是常氧相贫氧相。南华海中、晚泥盆世硅质沉积、磷质沉积发育,有机质丰富,形成了有机质-硅质-磷质沉积三位特征,指示上升流作用明显。南华海地区泥盆纪位于赤道附近信风带,向西表面洋流越过南华海西部形成离岸流,海底海水向东补充形成上升底流,也说明了泥盆纪南华海上升流存在可能性。

  • 标签: 南华海 晚泥盆世 缺氧环境模式 古氧相
  • 简介:微生物岩原始定义指底栖微生物主导形成沉积体岩石体。笔者对该概念进行了扩充,认为微生物岩除了包括叠层石、凝块石、纹层石、核形石、均石之外,还应该包括微生物骨架岩、微生物粘结岩、非钙化浮游漂浮微生物形成模铸岩、矿化浮游漂浮微生物形成颗粒岩和泥粒岩。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特征是具有由较粗矿物晶体(主要是方解石,其次是白云石)组成斑点状、树枝状、网状结构灰岩。这3种结构分别称为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露头上呈暗色,薄片中呈浅色,由无定形亮晶充填体其间微亮晶组成。亮晶充填体是指无定形孔洞被不同成岩期形成矿物充填形成结构体,因成岩作用各异,造成不同层位、不同地点亮晶充填体内部矿物类型充填顺序存在差异;所有的亮晶充填体都不具有壁,故不是钙化化石。通过形态、大小生态比较,以及形成演化分析,认为亮晶充填体前身是漂浮蓝细菌微囊菌,胶鞘是微囊菌形成模铸化石关键因素。亮晶充填体是表层水漂浮生活微囊菌沉入海底后,被泥晶沉积物掩埋或者被早期海底胶结物胶结,泥晶沉积物半固结固结之后腐烂留下孔洞被后期成岩作用形成矿物充填形成。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段顶部遭受成岩作用程度高,树枝状体网状体亮晶充填体轮廓基本都被破坏,变成微亮晶亮晶,以前被学者解释为凝块石;但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是成岩流体沿着亮晶充填体其他化石丰富地方运移形成较粗晶体而造成,并不符合凝块石定义。同时,少数学者把树枝状体本身当成底栖生物,也是没有充分认识树枝状体矿物组成而做解释。该微生物岩段含有钙化小球状化石同心层状化石,但它们不是组成微生物岩主体。

  • 标签: 微生物岩 凝块石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蓝细菌 微囊菌
  • 简介:山东青岛日照滨岸潮间带可见到现代生物营造各种遗迹。通过分析这些生物遗迹与其沉积背景关系,取得以下成果:(1)研究区生物遗迹,层面遗迹以腹足类动物拖迹为主,层内遗迹以居住迹丰度最高,且类型多样。(2)建立了2个生物遗迹组合:是高潮区组合,主要遗迹类型包括珠带拟蟹守螺拖迹、沙蚕拖迹、摄食迹居住迹、四角蛤居住迹、弹涂鱼爬行迹居住迹、鸭嘴海豆芽居住迹以及螃蟹居住迹摄食迹;该组合产生沉积物底层具有含泥量较高,水、氧、有机质含量均较丰富及基底较稳固特点。二是中低潮区组合,主要由斑玉螺拖迹停息迹、扁玉螺爬行迹停息迹、寄居蟹爬行迹、长竹蛏居住迹、虾蛄爬行迹居住迹、鸭嘴海豆芽居住迹以及螃蟹居住迹摄食迹组成;该组合产生沉积物底层具有含泥量较低、粒度较粗、间隙水不易保存、有机质含量低等特点;研究区潮间带为急剧多变海洋环境,该遗迹组合可指示温带季风气候条件下海洋潮间带沉积环境。(3)通过分析各种造迹生物及其遗迹组成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其底层沉积物沉积环境关系,建立了研究区潮间带沉积生物遗迹组合及其沉积环境分布模式。

  • 标签: 青岛 日照 潮间带 沉积环境 现代生物遗迹
  • 简介:沂沭断裂带纵贯山东省中部,属郯庐断裂带中段。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新元古代—新生代沉积地层,到目前,已识别出25个地震事件层位。这些地震事件层位名称取自不同年代年龄含地震记录岩石地层。大多数地震记录是震积岩,少部分为震火山岩,它们时空分布支持该断裂带生成—活动发展历史分2个阶段:古郯庐断裂带阶段(新元古代—古生代)—新生代阶段。新元古代初鲁至苏皖北部NNE向韧性剪切带形成,沟通了秦岭大别苏鲁洋间NEE走向转换断层,可能是沂沭断裂古郯庐断裂成因机制。纵向上,古郯庐断裂带阶段形成了8个地震事件层位,其中5个地震事件层位较密集地分布于南华系至中下寒武统;—新生代阶段形成了17个地震事件层位,其中12个层位较密集分布于白垩系—古近系。因此,南华纪—早寒武世、白垩纪—古近纪分别为2个发展阶段强地震事件频繁发生时段。在这2个发展阶段,该断裂带地震活动动力来源不同:古郯庐断裂带阶段主要源于华北华南板块相向运动碰撞;—新生代阶段主要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下俯冲。横向上,有15个(占60%)地震事件层位分布在此断裂带内由该断裂带内向侧延伸,这体现了沂沭断裂直是研究区内发震构造主体。所有地震事件地层分布于该断裂带纵中轴线侧150-180km以内同沉积盆地,这证明该深大断裂侧近区是强构造地震活动区。作者关于地震事件层位时空分布论述图解,展示了该断裂带自形成以来地震作用过程历史,清晰地勾绘出了这条长期活动地震带影响范围,这不仅对分析此类深大活动断裂带及其附近由地震引发软沉积物变形地震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评价此类地震带对地表建筑�

  • 标签: 沂沭断裂带 地震事件地层 震积岩 震火山岩 时空分布
  • 简介: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消费不断增长,常规砂岩碳酸盐岩大中型油气田勘探举步维艰,砂砾岩这种粗粒沉积特殊油气藏再次走进勘探家视野。近年来,中国砂砾岩储集层展现出巨大油气潜力,尤其是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大型砾岩油藏发现,亟待开展针对性研究。作者梳理了全球粗粒沉积研究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概念形成萌芽(1885—1947)、成因分析快速发展(1948—1987)以及理论形成工业应用(1988至今)3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均表现为科学家对粗粒沉积热点瓶颈问题进行了聚焦分析探讨,由实际现象油气田发现引发出问题,开展成因探讨,形成理论后再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过程。综合每个阶段研究主题以及代表性文章和事件,并结合作者长期研究过程思考,提出了当前粗粒沉积所面临关键性热点问题今后研究方向建议,主要包括:古地形特征坡度、沉积成因机制、相带微相划分、水槽模拟实验、砾岩成岩作用、测井解释瓶颈、地震处理解释以及定量地质知识库建立需求

  • 标签: 粗粒沉积 发展历程 砾岩油藏 热点问题
  • 简介:第13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于2015年5月14日--21日日本高知大学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1)遗迹化石演化古生态学复杂遗迹化石古生态学、埋藏学精细分析将是未来遗迹学研究热点;(2)遗迹化石正确分类命名及其形态功能古环境分析依然是遗迹学基础主要内容;(3)新遗迹学展示了巨大生命力,成为了将今论古重要钥匙;(4)三维动画模拟未来将推动遗迹学、生态学科学普及;(5)遗迹组构油气勘探应用已取得了重大成果。学科交叉高新技术测试方法、跨越多学科思维路线将是遗迹学发展重要推动力。

  • 标签: 遗迹化石 遗迹组构 遗迹学
  • 简介:地震事件沉积已经成为当今沉积地质学个热点领域。文中通过回顾国内震积岩研究历史,总结了中国震积岩研究成果及其存在问题,重点讨论了地震引起软沉积物变形、地震事件沉积时序、地震事件沉积空间分布地震事件沉积序列。按照地震对沉积物改造时间,将软沉积物变形划分为同生、准同生、后生变形3类,并对地震同生断裂、准同生期液化沙体沿地震裂缝侵入液化岩脉后期断裂充填岩脉,地震形成微褶皱、液化卷曲变形层理后期褶皱,地震震动变形液化变形构造,枕状构造枕状层之间区别分别进行了讨论。

  • 标签: 震积岩 软沉积物变形 地震事件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