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利用丰富的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以薄片镜下观察、岩心物性分析、测井曲线交会、地震速度反演等作为手段,对大邑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集层成岩储集的类型、成岩储集的地质与测井响应特征、以及优质成岩储集的演化序列与平面分布开展了半定量—定量研究,以期深化低渗透砂岩储集层的地质理论和指导该地区气田的高效开发。结果表明,研究区砂岩可划分为4类成岩储集,即强破裂杂基溶孔—微孔—裂缝成岩储集、强压实微孔成岩储集、强压实致密成岩储集和强胶结致密成岩储集。采用声波、密度、电阻率和自然伽马曲线交会的方法可有效识别各类成岩储集。强破裂杂基溶孔—微孔—裂缝成岩储集物性最好,为优质成岩储集,其岩石类型以石英砂岩为主,经历了强烈的压实作用和破裂作用,孔隙度3%~8%,渗透率大于0.5×10-3μm2,主要发育在构造高部位的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沉积因素和构造因素对其平面分布起到了重要控制作用。

  • 标签: 大邑构造 须家河组 成岩储集相 多尺度资料 半定量—定量研究
  • 简介:微生物碳酸盐岩是当前沉积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关于古近系湖微生物碳酸盐岩的报道还非常少。为探讨山东平邑盆地古近系官庄组中段湖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形成机理,笔者进行了野外实测以及室内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结果认为:(1)研究区微生物碳酸盐岩主要有核形石、叠层石和凝块石;(2)在核形石、叠层石和凝块石内部均发现了球状微生物化石、席状体和凝块状泥晶等微生物成因的显微组构,表明了它们形成过程中共同的生长、粘结和钙化等微生物作用;(3)微生物作用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水体较小、变化频繁的湖泊环境,对微生物碳酸盐岩结构和形态的发育有很大影响;核形石、叠层石和凝块石的形成环境大致呈现出水动力依次减弱、陆碎屑物质依次减少、水深依次加大的规律;(4)提出了研究区微生物碳酸盐岩的成因模式,认为这3种微生物碳酸盐岩正是以微生物活动为共同基础,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

  • 标签: 微生物碳酸盐岩 形成机理 微生物作用 形成环境 古近系 平邑盆地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最有利的储集砂体。在沉积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单因素分析因素综合作图法,选取了地层厚度、较深水沉积岩含量、砂岩厚度、砂地比、自生绿泥石分布、古生物化石分布和沉积构造分布等单因素,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上下2段的沉积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其演化规律。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以发育水系、注入的环湖分布的多个三角洲为特色,东北部地区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西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其中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较为发育。长92沉积期,半深湖沉积在盆地内较为局限,长91沉积期湖盆初始扩张达到最大范围,湖岸线向陆推移,湖域面积扩大,半深湖沉积较发育。由长92沉积期到长91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水体经历了由浅变深的过程,由此在长92的顶部沉积了一套具有生烃潜力的油页岩。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系 延长组 9 油层组
  • 简介: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原理与方法,综合岩心、钻井以及测井和地震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和11个四级层序,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格架。在研究区识别出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深水重力流和湖泊4种沉积。分析了层序格架内沉积时空展布特征,揭示了层序格架内沉积的时空演化规律,归纳了层序格架内砂体发育与展布的特点。讨论了层序界线划分与以往地层界的区别及其实际意义,探讨了重力流沉积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的重大意义。

  • 标签: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 三叠系 延长组 沉积相 层序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