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0 个结果
  • 简介: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影响与人类适应问题,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研究热点之。近年来,利用丰富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特别是过去2000年时段)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过程机理方面取得了系列新成果。本文将其归纳3方面:理论上,构建了基于粮食安全气候影响传递过程分析框架;方法上,实现了服务于气候变化影响研究、基于语义差异历史社会经济序列定量重建;科学认识上,总结出"冷抑暖扬"而又福祸相依宏观韵律。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需要进步深化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历史时期 气候变化 社会影响 中国
  • 简介:自从Kalkowsky1908年构筑了叠层石术语之后,叠层石地质学家采用不同方法研究思考主题,而且直被当作证明地球早期生命历史代表物而得到深入调查。叠层石确实为地球早期生命历史提供了间接而且复杂证据,所以,现代叠层石确实代表着明显生物信号而成为研究焦点。最为引人注目的,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确实表明了蓝细菌生物席建造了叠层石,而且进步表明了微生物席转化成叠层石不是直接作用过程。那些反映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典型实例包括:(1)南极Untersee地区湖泊相锥状泥质叠层石;(2)新西兰North群岛被称为煎锅湖热水湖泊中以及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热泉中硅质叠层石;(3)巴哈马台地、澳大利亚鲨鱼湾以及巴西东南部海湾碳酸盐沉积物构成叠层石。由于蓝细菌微生物席是否代表了古代叠层石形态学前体总是存在争议,而且在生命图像中叠层石迷惑关键片段,因此,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将成为认识古代叠层石形成关键窗口。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追踪总结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以及它们所代表沉积作用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丰富而复杂信息,将不但丰富微生物沉积学研究内容,还将拓宽沉积相分析基本内容,对深入了解叠层石复杂沉积学特征生物学属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标签: 蓝细菌生物席 多样化构成 现代叠层石 研究进展
  • 简介:光合作用起源非常古老事件,对这个事件证据,包括基本生物学过程开启发展之类问题,如地球早期光合作用生物属性以及光合作用生物如何获取光合作用装置等,可能已经消失时间长河之中;因此,光合作用起源就成为引人入胜重大科学命题。尽管如此,地质学、生物地球化学、比较生物化学分子进化分析,光合作用起源及其复杂进化历史,提供些新认识新线索,主要涉及到以下3方面:(1)光合作用生命起源;(2)光合作用装置起源;(3)光合作用催化剂起源。追索科学家们对这重大科学命题持续研究艰苦努力,以及所取得些重要而且富有智慧认识,将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些重要思考途径研究线索。同时,追逐光合作用起源研究进展,对于深入了解早期地球复杂圈层耦合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作用过程主要包括:(1)从不生氧光合作用到生氧光合作用转变;(2)大气圈生物圈之间复杂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3)生氧光合作用起源进化所造成、从缺氧大气圈到今天含氧大气圈复杂演变过程;(4)大气圈水圈渐进氧化作用对地球表面环境以及生命起源发育所造成长时间影响;(5)早期地球表层古地理面貌成型等。更为重要,对光合作用起源地质学尤其沉积学思考所得出些重要认识,尽管不是结论,但是拓宽了沉积学研究范畴,开阔了沉积学家研究视眼,同时也成为多学科协同作战范例。

  • 标签: 光合作用起源 地球圈层耦合 早期地球 研究进展
  • 简介:微生物席特别的微生物群落,构成了地球上形成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生态系,这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由于微生物席生物构成复杂、发育环境产物多样,对微生物席属性还存在不同答案。不同答案意味着不同研究领域,因为对基本问题,即“究竟什么微生物席”,要获取答案几乎不可能。微生物席定义多重答案,最终就成为地球生物学框架下年轻沉积学分支——“微生物席沉积学”概念体系理论基础。最为重要,要穿越成岩作用“过滤器”,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微生物席建造物生长机理发育过程,还存在若干困难,这些困难表现在几个重要现象之中,如:(1)寒武纪叠层石中底栖鲕粒;(2)中元古界灰岩层面上特别的MISS(微生物诱发沉积构造);(3)中元古界叠层石白云岩序列中凝块石。因此,基于微生物席属性特征所蕴含微生物席多样化定义,介绍微生物席沉积学理论体系,对于深入理解这年轻分支学科现状发展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 标签: 特征和属性 微生物席 微生物席沉积学
  • 简介:两种气体,氮气氧气,压倒优势状态主导着地球大气圈。氮气原生,而且其存在和丰度不是生物过程所驱动;相反,氧气生物通过水氧化作用而连续产生,这个氧化作用得到了太阳光能量驱动。氧气,种对动物生命进化最为关键气体,如何变成大气圈中丰度第2气体?问题并非以前所设想那么简单;为了了解大气圈氧化时间进程,我们不但要知道氧气是什么时候而且如何第1次出现,而且还要知道氧气如何在大气圈中保持高浓度。可以肯定2事实是:地球最早期大气圈缺乏氧气,而今天大气圈则为21%氧气所组成。需要特别强调,大多数古代大气圈氧气水平地质标志,只是意味着存在缺乏,而且发生在以下2时间点大多数事件高度不肯定;但是,系列地质证据已经表明,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时间进程发生在2时间点上:(1)从缺氧到含氧大气圈转变,大致发生在2.0-2.5Ga期间,这个转变就是著名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2)发生在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大约540-850Ma第2次巨型氧化作用事件(GOE-Ⅱ),被进步命名为新元古代氧化作用事件(NOE)。GOENOE,就得出了地球大气圈氧气含量水平上升三段式盛行图像。随着研究深入,得到了以下重要认识:如果说大气圈氧气含量总体增加,从太古宙微不足道水平增加到今天21%,由于氧气生产作用增强结果而代表了复杂地球生物学过程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则发生在随着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相对于火山活动而变得更加重要状况下,更进步讲,叠加在这个总体趋势下则是系列阶梯式氧气含量水平上升,这与超大陆聚合作用之后异常高沉积作用周期相联系,从而进步说明了大气圈

  • 标签: 时间进程 氧气含量水平上升 大气圈 研究进展
  • 简介:缺氧条件形成保存优质烃源岩重要条件。古氧相研究对查明海相优质烃源岩时空分布、恢复地史时期古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泥盆纪时期,南华海受陆内裂陷作用影响,形成台地(滨岸台地孤立台地)台沟间列盆地格局。不同控制因素控制了古氧相类型。在台沟钦防裂陷海槽中,海水分层控制了泥盆纪古氧相类型变化。台沟钦防裂陷海槽厌氧相与准厌氧相为主。在台地相区,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古氧相类型分布。台地相区古氧相主要是常氧相贫氧相。南华海中、晚泥盆世硅质沉积、磷质沉积发育,有机质丰富形成了有机质-硅质-磷质沉积三位特征,指示上升流作用明显。南华海地区泥盆纪位于赤道附近信风带,向西表面洋流越过南华海西部形成离岸流,海底海水向东补充形成上升底流,也说明了泥盆纪南华海上升流存在可能

  • 标签: 南华海 晚泥盆世 缺氧环境模式 古氧相
  • 简介:混合沉积物指陆源碎屑碳酸盐(包括异化粒等)沉积上混合.混合沉积可分为狭义广义,狭义指陆源碎屑碳酸盐组份混合(岩层内),而广义混合则包括了狭义陆源碎屑碳酸盐层构成交替互层或夹层混合.混合沉积很早就引起了人们注意,尽管碎屑岩碳酸盐岩研究应用已很成熟,但对混积岩研究多被忽视了.对狭义混合沉积物必要起成因名称--混积岩.当人们接触到混合沉积时,除了分析研究它们组分结构特征外,还必须去思考,它们为什么能经常频繁地交互出观,或是直接混合在起?倒底:①陆源碎屑跑到碳酸盐沉积背景里?②碳酸盐跑到陆源碎屑沉积背景里?③二者分别从各自源地跑到第三种沉积背景里?还是④二者本来就在同沉积背景里?接下来就要思考是什么动力条件使它(们)能从这个沉积背景(环境)"跑”到另沉积背景(环境)里去?水?风?自身?还是别的什么力量?那么,又是怎样水动力或风动力条件呢?正常条件,还是突发事件?很明显,要分析研究混合沉积混积岩,这些问题就不得不细细加以考虑,深入进行研究.

  • 标签: 混合沉积 混积岩 陆源碎屑 碳酸盐
  • 简介:大同-阳原盆地形成演变研究表明,本区最早出现将军庙盆地,依次大同盆地、阳原盆地,直到第三纪末至早更新世初才出现统大同-阳原古湖。大同-阳原古湖历时二百余万年,至晚更新世末消亡。新生代以来,大同-阳原盆地火山活动频繁,新构造运动活跃,现在仍是地震灾害危险区之

  • 标签: 大同-阳原盆地 新构造运动 火山活动 地震灾害
  • 简介:小尺度地质体三维建模地质学研究新课题。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把表面特征建模实体结构建模相结合,从技术特点实践应用两方面着手,介绍了小尺度地质体三维建模思想方法;对小尺度三维地质体模型动态切割算法思路实现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以遗迹化石Chondrites岩心三维建模实例,利用VRML(虚拟现实建模语言)提供造型shape节点把理论实践相结合,建立了它们三维模型;依靠VRML提供Script节点、传感器节点以及事件路由器,结合Javascript编程实现了小尺度地质体三维模型动态切割模型空间信息属性信息集成。最后,利用VisualBasic+Cortona组件开发了三维地质体模型浏览平台,实现了小尺度地质体模型浏览查询,小尺度地质体三维建模研究提供了种新技术手段,也虚拟现实技术地质学中应用开拓了新领域。

  • 标签: 三维地质建模 VRML遗迹化石 CHONDRITES 岩心
  • 简介:山东青岛日照滨岸潮间带可见到现代生物营造各种遗迹。通过分析这些生物遗迹与其沉积背景关系,取得以下成果:(1)研究区生物遗迹中,层面遗迹腹足类动物拖迹为主,层内遗迹居住迹丰度最高,且类型多样。(2)建立了2生物遗迹组合:高潮区组合,主要遗迹类型包括珠带拟蟹守螺拖迹、沙蚕拖迹、摄食迹居住迹、四角蛤居住迹、弹涂鱼爬行迹居住迹、鸭嘴海豆芽居住迹以及螃蟹居住迹摄食迹;该组合产生沉积物底层具有含泥量较高,水、氧、有机质含量均较丰富及基底较稳固等特点。二中低潮区组合,主要由斑玉螺拖迹停息迹、扁玉螺爬行迹停息迹、寄居蟹爬行迹、长竹蛏居住迹、虾蛄爬行迹居住迹、鸭嘴海豆芽居住迹以及螃蟹居住迹摄食迹组成;该组合产生沉积物底层具有含泥量较低、粒度较粗、间隙水不易保存、有机质含量低等特点;研究区潮间带急剧多变海洋环境,该遗迹组合可指示温带季风气候条件下海洋潮间带沉积环境。(3)通过分析各种造迹生物及其遗迹组成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其底层沉积物沉积环境关系,建立了研究区潮间带沉积中生物遗迹组合及其沉积环境分布模式。

  • 标签: 青岛 日照 潮间带 沉积环境 现代生物遗迹
  • 简介:本文记述了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国古地理图集》编制过程中历史背景、国内外学术动态、任务由来、人员组成学术指导思想。着重分析了板块构造理论出现后中国地质学家当时面临任务:如何将中国境内古地理变迁大地构造演化史相结台?如何在古地磁资料尚不完善情况下在古地理图上反映活动论全球构造思想体系?本图集在上述领域内开展研究采用系列图面表达方式,体现了全球构造活动论构造发展阶段论学术思想在古地理图编制中特色进展。也对80年代中期后我国古地理图编制方面的蓬勃发展形势以及活动论古地理图日臻完善方向作了概括展望。

  • 标签: 《中国古地理图集》 历史背景 活动论 垒球构造
  • 简介:塔里木盆地北缘奥陶系发育典型古岩溶,笔者在其中发现了种非常特殊沉积物或沉积构造:包壳砾石包壳砾岩,且这种包壳砾岩之前从未见报道。该包壳砾石包壳砾岩结构类似鲕粒或核形石,可分为核心包壳2部分,大部分呈近圆形或扁圆形,少数形态不规则,直径数厘米到数十厘米。核心可分为4种,分别是:(1)溶洞围岩相同灰岩砾石;(2)由砂岩形成核心;(3)由砾岩构成复合核心;(4)由古钙华碎块形成核心。包壳也可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1)具有圈层包壳;(2)颗粒状包壳;(3)均质包壳;(4)由颗粒状包壳圈层状包壳组合形成复合包壳。包壳砾石包壳砾岩溶洞岩溶沉积中典型产物,其不仅可以作为识别溶洞岩溶标志之,而且具有储集能力,种有效油气储集体。

  • 标签: 包壳砾石 包壳砾岩 溶洞 岩溶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 简介:大鳌沙处于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近口段,洪季西江河口潮区界西线在其顶端附近。冰后期海侵以来,大鳌沙顶端PRD05中部PRD04两钻孔沉积速率沉积物粒度有着极大差别。7630aBP以前,PRD04孔沉积速率小于PRD05孔沉积速率;但7630aBP以来,PRD04孔沉积速率大于PRD05孔沉积速率。从粒度分析看,埋深12.28m以下,PRD04孔沉积物比PRD05孔粗,分选比PRD05孔差;埋深12.28m以上,PRD04孔沉积物比PRD05孔细,分选性相对比PRD05孔好。分析表明,9000~4200aBP,沉积物由南(中部)向北(顶部)输运,涨潮流冲蚀老沉积物,喷出磨刀通道后,流速迅速降低,粗颗粒泥沙先沉积,而细颗粒泥沙被涨潮流搬运至更北区域沉积。近3500年以来,河流动力占优势,沉积物由北(顶部)向南(中部)输运。大鳌沙形成涨潮射流密切相关。涨潮射流口位置蛇地山右岸纵向山地之间,宽约2200m。

  • 标签: 珠江三角洲 大鳌沙 冰后期海侵 沉积速率 沉积物粒度 涨潮射流
  • 简介:黔南坳陷扬子克拉通内由3组不同方向断裂围限相对稳定区块。分4阶段(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古近纪)重塑了贵州南部及邻区周边造山作用耦合盆地演化。广西运动形成北东向构造,海相沉积建造阶段中次重要改造。印支运动使贵阳—镇远断裂紫云—罗甸断裂反转,奠定了其成为黔南坳陷北界西南界断裂基础。中侏罗世后逆掩—冲断可分为两期:早期称燕山运动,以北东走向断裂向北西逆冲和扩展特征;晚期称燕山末期—喜马拉雅运动,区域上表现为北北东走向断裂向南东东逆冲,铜仁—三都断裂成为黔南坳陷东界,印支运动形成近南北向—北北东向断层向西(偏北)逆冲,构成铜仁—三都断裂背冲构造。近南北向断层上盘发育开阔背斜黔南坳陷内海相油气勘探最有利靶区。

  • 标签: 黔南坳陷 构造—古地理演化 盆—山耦合 广西运动 印支运动 燕山运动
  • 简介:简述了喜马拉雅运动三大变形幕运动学特征并分析了楚雄地区反映。剥去喜马拉雅运动改造、把攀西地堑系滇中海槽复原到建造时位置后(楚雄盆地视作相对原地),“盆”“山”耦合思路重塑了古特提斯分支洋盆演化及这些盆地发育。川滇交界区尽管发生燕山运动,印支期建立起来“盆”“山”耦合关系直至喜马拉雅运动才脱耦。分析了脱耦各种表现及第四纪内继承新构造运动对盆地保存油气成藏不利因素。

  • 标签: 喜马拉雅运动 古地理重建 川滇交界区 构造复位 油气保存 盆地改造
  • 简介: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消费不断增长,常规砂岩碳酸盐岩大中型油气田勘探举步维艰,砂砾岩这种粗粒沉积特殊油气藏再次走进勘探家视野。近年来,中国砂砾岩储集层展现出巨大油气潜力,尤其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大型砾岩油藏发现,亟待开展针对研究。作者梳理了全球粗粒沉积研究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概念形成萌芽(1885—1947)、成因分析快速发展(1948—1987)以及理论形成工业应用(1988至今)3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均表现为科学家对粗粒沉积热点瓶颈问题进行了聚焦分析探讨,由实际现象或油气田发现引发出问题,开展成因探讨,形成理论后再指导实践科学发展过程。综合每个阶段研究主题以及代表文章和事件,并结合作者长期研究过程中思考,提出了当前粗粒沉积所面临关键热点问题今后研究方向建议,主要包括:古地形特征坡度、沉积成因机制、相带微相划分、水槽模拟实验、砾岩成岩作用、测井解释瓶颈、地震处理解释以及定量地质知识库建立需求等。

  • 标签: 粗粒沉积 发展历程 砾岩油藏 热点问题
  • 简介:文中报道了天津市北部燕山山前地带共4高岩心采取率钻孔沉积学、地层学、年代学微体古生物综合研究。420热退磁样品磁倾角曲线显示,具147 ̄ ̄m厚松散地层标准孔Z3孔下部地层属于2.58 ̄ ̄Ma松山(Matuyama)极性带。随着地壳沉降,只是从早更新世,冲积扇侧缘泥质沉积物才开始充填了底砾岩层之上沉积空间,形成广义山前盆地中泛滥平原;传统上视为上新统特征沉积红棕色黏土类似的亮黄橙—黄橙色—亮红棕色黏土,延续出现到早更新世中期,当时区域沉降中心位于距离山前断裂不足4 ̄ ̄km处。0.78 ̄ ̄Ma以来布容(Brunhes)极性带厚57.8 ̄ ̄m。谨慎地依据120 ̄ ̄ka布莱克(Blake)亚时确定上更新统后,可见中更新统大部缺失,天津市区沧县隆起北京永定河冲积平原南部所见此时地层间断十分相近。3钻孔714C测年数据证实,距离山前断裂不足2 ̄ ̄km钻孔45 ̄ ̄ka以来地层最厚达41 ̄ ̄m;显示自MIS3初始期,沉降中心向北迁移更靠近山前断裂,且构造断裂作用下形成了新狭义山前盆地。研究区可见15 ̄ ̄ka富有机质黏土及上覆泥炭,表明末次冰消期开始气候转暖首先影响到华北平原山前地区。此项工作为研究晚新生代以来“源到汇”过程中渤海湾西岸沉降提供了基准点。

  • 标签: 燕山山前盆地 磁性地层 14C年代学 燕山隆升 中更新世地层间断 渤海湾西岸
  • 简介:随着GIS3D技术不断成熟,古地理重建已从传统二维古地理图绘制,逐渐向含地形地貌特征三维可视化方向发展。对此,作者提出种基于GIS技术建立数字古高程模型方法:首先以不同年代岩相古地理图为基础,结合解释古高程古水深范围,进行古地形地貌复原;然后利用相关数学算法及GIS方法对等值线图进行空间插值渲染及3D表达。以晚侏罗世拉萨地体例,对该方法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结果表明按照文中设计方法,对古地理环境进行近似的3D渲染复原是可行,生成数字古高程模型能够正确且直观地反应古地理图上沉积相所指示地形地貌特征。该研究将计算机GIS技术应用于古地理重建工作,中国古地理重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种新研究方法手段。

  • 标签: 古地理重建 数字古高程模型 拉萨 晚侏罗世
  • 简介:微生物岩原始定义指底栖微生物主导形成沉积体或岩石体。笔者对该概念进行了扩充,认为微生物岩除了包括叠层石、凝块石、纹层石、核形石、均石之外,还应该包括微生物骨架岩、微生物粘结岩、非钙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模铸岩、矿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颗粒岩和泥粒岩。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特征具有由较粗矿物晶体(主要是方解石,其次白云石)组成斑点状、树枝状、网状结构灰岩。这3种结构分别称为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露头上呈暗色,薄片中呈浅色,般由无定形亮晶充填体其间微亮晶组成。亮晶充填体指无定形孔洞被不同成岩期形成矿物充填形成结构体,因成岩作用各异,造成不同层位、不同地点亮晶充填体内部矿物类型充填顺序存在差异;所有的亮晶充填体都不具有壁,故不是钙化化石。通过形态、大小生态比较,以及形成演化分析,认为亮晶充填体前身漂浮蓝细菌微囊菌,胶鞘微囊菌形成模铸化石关键因素。亮晶充填体表层水漂浮生活微囊菌沉入海底后,被泥晶沉积物掩埋或者被早期海底胶结物胶结,泥晶沉积物半固结或固结之后腐烂留下孔洞被后期成岩作用形成矿物充填形成。P-T界线地层微生物岩段顶部遭受成岩作用程度高,树枝状体网状体中亮晶充填体轮廓基本都被破坏,变成微亮晶亮晶,以前被学者解释凝块石;但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成岩流体沿着亮晶充填体或其他化石丰富地方运移形成较粗晶体而造成,并不符合凝块石定义。同时,少数学者把树枝状体本身当成底栖生物,也是没有充分认识树枝状体矿物组成而做解释。该微生物岩段含有钙化小球状化石同心层状化石,但它们不是组成微生物岩主体

  • 标签: 微生物岩 凝块石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蓝细菌 微囊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