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4 个结果
  • 简介:磁性矿物及其转化现象碳酸盐岩十分常见。在其沉积演化各个阶段形成磁性矿物,分别携带了它们形成时古环境信息,沉积古地理学和环境磁学直接研究对象。磁性矿物在其形成过程还受到地磁场磁化作用,致使其获得了原生剩磁。鉴于对这类磁性矿物准确鉴定及其所携带原生剩磁成分准确辨识,获得可靠古地磁资料和建立地块极移曲线、编制非当今界限古地理图与进行古地理重建前提,从而成为古地磁学和大地构造古地理学主要研究对象。在后生阶段形成磁性矿物,通常由原有的磁性矿物转化而成,这种转化作用常起因于构造运动及与其密切相关岩浆活动和流体活动。由于在其转化过程,地磁场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所以新生磁性矿物就携带上新剩磁(重磁化剩磁),因而它们也应该是古地磁学和大地构造古地理学重要研究对象。如果在进行古地磁研究时,增加与构造事件和热事件相关样品采集,加强磁性矿物成因矿物学研究,那么就可以为进行古地理重建,提供更加可靠和更加丰富古地磁资料。由此表明,古地理学这一门综合性很强地球科学,发展到巳经形成许多分支学科今天,有必要关注磁性矿物与古地理研究之间密切联系。

  • 标签: 碳酸盐岩 磁性矿物 古地理 构造古地理学 沉积古地理学 古地磁学
  • 简介:海平面的变化旋回性沉积作用重要控制因素。克拉通盆地滨海平原沉积背景,海岸线附近沉积环境受海平面变化影响最为明显,旋回性沉积作用易留下证据。而在远离海岸线内陆或滨外较深水地区,海平面的变化一般难以引起沉积环境明显变化,因而其旋回性沉积作用不甚明显。反映在旋回数量上,海岸线附近旋回数目比远离海岸线地区旋回数目要多得多。海岸线附近一般最有利聚煤场所,所以某一时期旋回频率曲线峰值所在地区即是该时期聚煤中心所在位置。在三级海平面变化范围内,从低位、海侵到高位层序组,旋回峰值区会随着海平面的变化而变化,据此可以识别聚煤中心迁移规律。本文介绍了海平面变化与聚煤作用关系及旋回频率曲线方法原理基础上,利用旋回频率曲线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晚二叠世幕式聚煤作用,划分了不同级别的聚煤作用幕。识别出了不同时期聚煤作用幕聚煤范围。此外,通过对比不同期次聚煤作用幕,得出了不同期聚煤作用幕聚煤中心迁移规律。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将贵州西部晚二叠世含煤岩系划分为3个三级复合层序及16个四级层序,每个三级复合层序又分为低位、海侵和高位层序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不同层序组及不同复合层序旋回频率曲线,并根据其峰值位置分析了相应聚煤中心变化。

  • 标签: 旋回频率曲线 幕式聚煤作用 层序地层学 晚二叠世 贵州 西南地区
  • 简介:文中描述了产自广西桂林地区下石炭统黄金组下部颅形贝属一新种,桂林颅形贝(Cranaenagui—linensis)。新种以平直前结合缘和背壳上发育槽为特征。4枚标本上发现保存有放射状彩色条带,表明该种当时生活在温暖海域浅水环境。对该属70个种地质地理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初步分析表明,该属可能起源于早泥盆世欧美大陆西北缘老世界区,之后地理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发展以北美地区为中心,经历了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和早石炭世2次比较明显辐射演化、迁移扩散高峰和晚泥盆世晚期1次严重衰退。第1次高峰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该属生物多样性达到巅峰,生物地理分布范围扩大到欧美大陆之外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华南板块等;第2次高峰早石炭世,该属生物多样性虽不及前一次,但获得了最广泛地理分布,不仅在北方大陆有分布,而且已进入到冈瓦纳大陆边缘。晚泥盆世晚期该属1次严重衰退显然与F/F灭绝事件有关。早石炭世之后,该属进入衰退阶段,最终二叠纪初灭绝。

  • 标签: 颅形贝属 腕足动物 彩色斑纹 黄金组 石炭纪 泥盆纪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07年10月出版(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古地理学报》2006年影响因子为1.311,全国1723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表居第53位。兹将该总排序表前500名地学和石油类部分期刊序次和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科技期刊 影响因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排序表 石油类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10年11月出版《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古地理学报》2009年影响因子为1.508,全国1946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居第35位。兹将总排序表中影响因子前500名地学和石油类部分期刊序次和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影响因子 科技期刊 排序表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石油类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04年10月出版《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古地理学报》2003年影响因子为0.978,全国1576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表居第72位。兹将该总排序表前400名地学和石油类部分期刊序次与影响因子择录如下。

  • 标签: 全国科技期刊 古地理 因子全国
  • 简介:为研究福建沿海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对取自晋江龙湖柱样进行了沉积相、粒度、磁化率、有机碳、有机氮等分析,结合加速器。4C测年结果,对龙湖形成演化以及该地区晚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进行了研究。认为,龙湖形成于约5580cal.a.B.P.,之前为河流相沉积;约5580—850cal.a.B.P.,该区为深灰色粉沙和砂质粉沙湖泊相沉积;约850-470cal.a.B.P.,龙湖水位下降,变为沼泽湿地;之后,湖泊水位再次上升,再次形成湖相沉积。各种气候环境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自龙湖形成以来,当地气候呈阶段性相对干、湿变化,并呈变化幅度逐渐减小趋势。这一方面反映了福建沿海中晚全新世气候不稳定性,还反映了当地气候环境变化与太阳辐射长周期变化有关。沼泽湿地形成,反映当地降水进一步减少,而湿地形成年代,可与太阳活动、北大西洋冰筏、亚洲季风等突发事件对比,说明该沼泽层形成与叠加在气候长期变化趋势下突发气候事件有关。龙湖沉积记录也表明,气候变冷,福建沿海与台风有关降水将减少;反之,全球变暖,福建沿海台风降水将增加。

  • 标签: 福建晋江 龙湖 全新世 沉积环境 古气候
  • 简介:利用物理测井曲线分析古气候变化近年发展起来研究领域。本文在对柴达木盆地取心井涩6井多种气候指标分析基础上,建立了涩6井GR曲线古气候反演模式,将该模式引进到盆地东部唯一贯穿第四系钻孔——达参1井,利用该井高分辨率自然伽马曲线,建立了盆地东部地区2.85MaBP以来时间标尺,据此讨论了盆地东部地区2.85MaBP以来古气候变化。此外还与盆地西部大浪滩ZK336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盆地气候变化大阶段上明显受到天文轨道周期控制,但也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柴达木盆地同时包含了高原隆升与全球性气候变化信息,古环境变迁良好信息载体;自然伽马曲线反映内陆干旱盆地气候与环境变化良好代用指标。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第四纪 古气候变化 自然伽马测井曲线
  • 简介:河南西峡盆地上白垩统马家村组沉积厚度巨大,达1960m,由辫状河沉积、曲流河沉积和湖泊沉积组成.河流与湖泊沉积,发育丰富遗迹化石,共6种类型,分别为Skolithoslinearis、Cylindricumichnosp.、Palaeophycustubularis、"J"形潜穴、垂直分枝潜穴和垂直螺旋潜穴.从形态分析,大多数为居住迹,按照遗迹化石产出岩层岩性、扰动特征和残留遗迹等总体特征,将所发现遗迹化石层划分为两类遗迹组构,即软底组构和僵底组构.前者主要发育纹层状极细砂岩和粉砂岩,潜穴密度大,属种单一,包括Skolithos组构和Palaeophycus组构;后者主要发育厚层泥岩,潜穴密度较大,类型稍多,包括由Cylindricumichnosp.、垂直分枝潜穴、J形潜穴和垂直螺旋潜穴所组成遗迹组构.与报道过其他地区陆相遗迹化石对比表明,随着时间推移,河流沉积组构特征白垩纪有明显变化,而浅湖沉积遗迹组构表明造迹生物扰动能力显著加强.

  • 标签: 湖泊沉积 遗迹组构 上白垩统 盆地 纹层 陆相
  • 简介:树木年轮密度(树轮密度)分析作为树轮气候学一种研究方法,能够提取更准确环境信息,应用范围更广,在过去环境变化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重视。讨论了树轮密度测量技术与树轮密度分析方法在过去气候变化研究发展历程及最新研究成果,认为X射线分析法仍然目前被广泛采用树轮密度分析手段,基于树轮密度数据过去温度变化重建仍是树轮密度研究主要方向。相关研究表明:森林上限和高纬度地区树木年轮最大晚材密度对夏季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可以用来重建过去几百年、乃至千年不同空间尺度温度变化;树轮早材密度或最小早材密度对降水量响应比较显著,但目前主要集中于重建区域小尺度降水量变化方面。另外,树轮密度分析结果还可以用来研究某些气候要素分量变化(季节变化、气候事件爆发早晚和持续时间等)、区域气候变化影响因子以及海气动力机制、气压异常等。

  • 标签: 树轮气候学 树木年轮密度 气候变化
  • 简介:陆相盆地层序发育湖盆蓄水量周期性变化条件下实现。层序发育过程实际上代表湖水进—退背景下湖泊冲积沉积作用被此消长过程。油气成藏与烃源岩形成及储集体发育有关。三维层序地层格架为烃源岩和储集体配置提供了约束,形成了各种类型圈闭,从勘探角度可称为油气勘探模型。松南西部斜坡区划分出2个巨层序、4个超层序和8个层序。层序Ⅵ由湖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组成,本文即以此为例,论速层序地层格架油气勘探模型。模型I、Ⅱ、Ⅲ分别对应于湖退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湖进体系域,其中湖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可作为主要烃源岩.而湖退体系域可提供储集岩。

  • 标签: 层序地层 油气勘探 烃源岩 储集岩 圈闭
  • 简介: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2015年10月出版《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兹将《古地理学报》2014年主要定量评价指标(表1)及地球科学综合类、地质学类和石油天然气工程类中部分地质学期刊综合评价总分及其排序、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表2)列表如下。敬请广大读者、作者和同行专家参阅。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地球科学 地学类 总被引频次 核心版 天然气工程
  • 简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地质学类期刊排名,《古地理学报》排到了第18化,特向各位作者、评审专家、读者通报,并对大家多年来支持表示感谢!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中文核心期刊 地质学
  • 简介:在内蒙古自治区白彦花车站附近分布20余个坑塘和1个较大湖泊,生活着大量叶肢介。对该地区叶肢介生活习性(游动、觅食、交配等)和生存环境(坑塘大小、水温、水体pH值和气温)进行调查显示:叶肢介一般活动浅水水域,如坑塘和湖泊边缘浅水地带;他们游动非常缓慢,大约1cm/s;当他们交配时就停留在某处,雄性用附肢拨动含有其精子水流,使其流向雌性壳内(即雌性壳体与软体之间),以使卵子受精。这些事实表明,叶肢介只能适应于静水或弱流水环境。叶肢介现代环境与古环境对比研究显示两者是非常相似的,因此,现生叶肢介生态和环境研究对恢复他们古生态与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叶肢介 生态考察 古生态 古环境
  • 简介:胡修棉教授(2017)发表学术论文《物源分析一个误区:砂粒河流搬运过程变化》,基于Krumbein滚筒实验结果及大量观察数据,发现现代河流砂粒不稳定矿物成分、磨圆度及粒径等变化与国内《沉积岩石学》教材相关结论矛盾,应用于物源分析"以讹传讹"。受其启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作者进行了较深入分析,认为滚筒实验结果对自然界河流砂机械搬运具有一定指示意义,即随着搬运距离增加,颗粒逐渐变细、磨圆度变好,加之河流搬运过程伴随化学分解等作用,其中不稳定成分逐渐变少。但由于掺和作用存在,河流搬运过程混合了搬运距离不同颗粒,其不稳定矿物成分含量、磨圆度和粒径等均会发生变化。国内教材对上述现象均有不同程度描述,得到广大沉积学者认可,而胡修棉教授(2017)对此论述不够。此外,胡修棉(2017)单从地理位置上划分搬运距离长短似乎不妥。河流搬运对颗粒磨圆度和粒径改造作用缺乏直接数据证明,建议利用标定法跟踪观察。

  • 标签: 沉积岩石学 河流搬运 掺和作用
  • 简介:2011年10月15—16日,"白云岩成因及油气储集层研讨会"北京香山饭店召开。来自中石油、中石化等油田企业研究人员,中国科学院等相关研究单位科研人员,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相关高校师生共6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 标签: 油气储集层 北京大学 白云岩 成因 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
  • 简介:湘中一湘南地区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之间过渡区域。根据研究区寒武系沉积特征,识别出4种沉积相类型:碳酸盐陆棚亚相、深水盆地相、碎屑陆棚亚相及混积陆棚亚相。纽芬兰世一第二世早期(梅树村期一沧浪铺期),深水盆地分布范围广,占据了湘及湘南大部分地区,湘东南发育碎屑陆棚沉积。第二世晚期(龙王庙期),相对海平面下降,深水盆地范围略有减小,研究区西北部碳酸盐沉积逐渐占主导,碎屑陆棚面积变化不大。第三世(毛庄期一崮山期),海平面持续下降,碳酸盐陆棚及碎屑陆棚由两侧向中间推进,深水盆地面积急剧减小;湘西北一带发育混积陆棚亚相,沉积物以碳酸盐沉积为主混有陆源碎屑。芙蓉世(长山期一凤山期),碳酸盐陆棚范围迅速增大,深水盆地面积继续锐减,碎屑陆棚与碳酸盐陆棚毗邻发育,湘南区发育混积陆棚亚相。总之,寒武纪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间沉积相带连续完整,存在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积过渡沉积物,推测两者处于同一浅海海域,为由北西、南东向中部变深沉积格局。

  • 标签: 混积陆棚 岩相古地理 寒武系 湘中一湘南地区
  • 简介:系统收集陕北地区侏罗统延安组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古生物等资料基础上,对延安组沉积期沉积环境及其层序地层格架进行分析,并恢复了各层序沉积期岩相古地理格局。将延安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分层序绘制了关键单因素等值线图,恢复了各层序沉积期岩相古地理格局。层序Ⅰ沉积早期主要为河流沉积;随着盆地沉降加剧,中部地区逐渐变为湖泊沉积,东北部河流沉积演变为三角洲沉积;层序Ⅱ沉积时期基本继承了层序Ⅰ晚期沉积格局,古地理格局相对较稳定;层序Ⅲ沉积期,盆地基底不断抬升,湖泊逐渐萎缩成局限湖,河流沉积、三角洲沉积分别在研究区中部、东北部大规模发育。

  • 标签: 沉积相 层序地层 古地理 延安期 陕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