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多元线性回归法在砂砾岩储层孔隙度定量预测中的应用:①在分析测井解释孔隙度基础上,开展地震地质层位解释,进而提取多种地震属性,进行属性优选;②通过对地震属性的相关性及物理意义的分析,确定强度总和、负振幅总和、零点相位数是最优地震属性组合;③通过对地震属性参数与储层孔隙度离散数据的趋势性分析,识别和去除奇异值的影响,提高数据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提高储层孔隙度预测精度,从而达到定量预测储层孔隙度的目的。预测结果符合地质规律,预测精度较高,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 标签: 砂砾岩 多元线性回归 属性优选 孔隙度定量预测 DX北带
  • 简介:天然气管网的驱动能量主要来自于沿途布置的压气站,天然气管网运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压缩站运行所耗费的燃料成本.文章针对压缩站优化运行模型的复杂性,提出引入关联矩阵,从而使得压气站优化运行模型得到一定程度的简化,有利于运用图论知识进行求解.

  • 标签: 压缩机站 优化 运行模型 关联矩阵 天然气管网
  • 简介:当前广泛使用的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算法,用预先设置好的网络节点的连线表示实际波传播路径,在网络节点稀疏时,获得的射线路径呈之字形,计算出的旅行时比实际旅行时系统偏大。本文在波前扩展过程中,通过在每个矩形单元内对已知旅行时节点进行插值,利用Fermat原理即时求出从该单元边界上到达某一节点的最小旅行时及其子震源位置和射线路径,发展了相应的动态网络算法,克服了原最短路径射线追踪算法的缺陷,大大提高了最小旅行时和射线路径的计算精度。

  • 标签: 动态网络 最短路径射线 追踪算法 旅行时 计算精度 地震勘探
  • 简介:支持向量方法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化原理,克服了常规统计方法的局限性,能够在有限的样本集基础上兼顾模型的通用性和推广性,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本文利用支持向量方法对地震储层参数进行了预测,并与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方法预测效果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支持向量机 结构风险最小化 地震属性 储层参数 神经网络
  • 简介:美国地质调查所的“2000年世界油气评价”总共鉴别、命名和标绘了全世界159个最大的总油气系统(TPS)。本章节的表1按已知规模大小(累积产量加剩余储量)列出了这159个系统。在这次资源评价中,总油气系统(以下用英文缩略语TPS代替)是评价单元(AU)的基本制约因素。

  • 标签: 油气系统 剩余储量 单元 油气评价 资源评价 世界
  • 简介:通过微生物微油气苗特征和3-D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勘探工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成藏层带研究思路,并在得克萨斯州蒙塔古县发现了帕克斯普林斯(ParkSprings)(砾岩)油田。开展了5.6km^-2的标准3-D地球物理测量,在工区北部大约2200m深处发现了埃伦博格远景构造。1995年12月。利用微生物石油勘探技术(MOST)对该地区的微油气苗进行了普查。在埃伦博格构造区发现了正的但规模较小的微油气苗异常特征。在位于其南面1.6km远处的构造地堑的上方发现了更强且更大的微生物异常。1996年2月,在研究区又采集了更多的MOST样品。新的测量结果证实了与地震远景构造有关的小规模烃类异常,同时也证实了与1.6km以南的构造地堑有关的大规模烃类异常。对得克萨斯北部类似的地质远景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这个地堑可能合有阿托坎(Atokan)统砾岩(沃思堡盆地的一个风险勘探目标),但主要的勘探目标仍然是埃伦博格构造以及与其有关的小规模微油气苗异常区。1996年3月,在构造顶部对这个由地震圈定的远景构造进行了钻探。Silver1井揭穿了埃伦博格群中1.8m厚的Salona组致密砂岩。完井后只获得了边际石油产量,3年内生产了约340桶石油。研究人员加强了寻找可能的砾岩油藏的研究。1996年10月,J.G.Stone石油公司在地堑的地球化学异常区钻探了SutherlandUnit]井,该井钻遇了2套独立的砾岩层,每套砾岩层的产层厚度都在3m。下部砾岩层的初始日产量是气50万立方英尺、油5桶。第二口井发现了3套舍油气砾岩层,其中包括底部厚6.7m的产层,天然气初始日产量接近100万立方英尺。在地堑内及附近的砾岩层中共钻了14口生产井。另外,该地堑中还有4口干井,但均位于微生物微油气苗异常区以外。1997年10月,为了研究这个新油气发现区内微油�

  • 标签: 地震测量 砾岩油藏 油气苗 微生物 3-D 油田
  • 简介:非常规页岩油气区钻探活动成功的重要成果之一是通过钻探作业获得大量相关的地质、岩石物理和地球物理信息,且能利用这些信息建立精确、逼真的地下岩层模型。在引入地震反演信息后,页岩油气区钻探活动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因为利用地震反演能预测页岩油气区的甜点,甚至在井资料很少的情况下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作为页岩油气区的甜点必须具备以下几大要素:有足够的游离气量、渗透性好、脆性好(易压裂)。若岩层超过了脆性临界值,则可通过泊松比和杨氏模量预测其可压裂性。这两个力学性质参数相结合(Rickman等,2008)可以用来指示岩石在应力作用下破裂的习性(泊松比)和保持裂缝的性能(杨氏模量)。在本文巴尼特页岩项目的研究中,我们利用了同步AVO反演来论证建立一个能描述页岩脆性/可压裂部分的厚度和复杂结构的地下地质和地质力学模型的可行性。反过来,我们还能根据该模型信息确定最佳的井筒轨迹。考虑到巴尼特页岩油气区的构造要素较复杂,必须对井筒轨迹进行精确设计,使其能始终在最适宜的沉积相范围内。最合理的井位部署最终能实现按单桶压裂液平均的累计油气产量最大化。历史数据表明,生产能力是由人工诱发裂缝的范围以及地层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这些裂缝所决定的。地层的可压裂性,即其能产生裂缝以及保持裂缝张开的特性,与其脆性有着直接关系。反过来,野外实际结果表明,地层对压裂的敏感性可以通过计算泊松比和杨氏模量预测其脆性得到(Pitcher和Buller,2012)。

  • 标签: 钻探作业 地震反演 井位部署 油气区 页岩 预测
  • 简介:在分析传统测井岩性解释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从神经网络的机理、特点出发,探讨了利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测井岩性识别的可行性及优越性,并以找矿目的层为对象,进行了岩性分析与对比,为该方法的进一步应用开拓了前景。

  • 标签: 神经网络 结构算法 样本 岩性识别
  • 简介:相国寺储气库为西南地区首座地下储气库,在其运营成本中,动力费占比达55%,主要耗能设备为电驱式压缩。为降低该储气库运营过程中的用电成本,通过分析相国寺储气库运营成本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确定用电成本影响因素为压缩功率和电价,其中影响压缩功率的主要因素为机组压比和单机排气量。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建立注气期压缩经济运行的优化模型,形成利用电价峰谷差错峰运行压缩机组的优化建议方案,可节约用电成本。经动态模拟计算验证,按优化方案运行机组,上游管网的压力波动范围介于0.2~0.4MPa,上游管段的压力变化均在设计压力之内,优化方案可行。通过现场试验,管网压力波动与计算结果一致,在注气量800×104m3/d时,日节约电费3万元,可以为储气库实现“低成本发展”目标提供参考。

  • 标签: 储气库 压缩机注气 运营成本 机组压比 单机排气量 错峰运行
  • 简介:随着采油厂生产信息网络规模的增大。网络病毒的肆虐现状愈发严重。通过对目前最流行的几种服务器的调查与对比。设计了Linux+Oracle8.1.6+Apachel.3+PHP4.0.6+GD1.84组合,用以取代原来的Win2000+Oracle8+IIS4+ASP组合。Linux系统组合的建立及应用。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地提高了单位信息网络的安全性。减少了病毒造成的损失。

  • 标签: LINUX系统 信息网络安全性 采油厂 信息网络规模 服务器 生产成本
  • 简介:许多致密气井和页岩气井的线性流态都可以持续数年。然而,非常规油藏(如巴肯油藏)生产分析表明,线性流态并不是唯一的主导流态。现场数据表明,受增产处理油藏体积(SRV)影响的边界流(boundary—dominatedflow)和复合线性流的持续时间一般要远长于早期的线性流态。根据裂缝网络或SRV模式,非常规油藏的线性流态可能只持续几个月,但对估计最终开采量(EUR)的贡献却高达约30%。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解析模型来识别裂缝网络模式和获取相关流动参数的方法,由此得出的油藏描述结果被移植到油藏~流量数值模拟模型中,用于捕捉非常规油藏系统中压实作用、多相流动特性以及各种流态对开采动态的影响。这种方法有助于认识油井的开采动态,以便于了解历史拟合情况。特别是,文中通过产量不稳定分析确定了裂缝网络模式和流态,通过数值模拟与解析模型相结合,开展了生产动态约束下的历史拟合;对非均质效应、压实效应和多相流效应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此外,还介绍了本方法在巴肯油井的现场应用。研究认为,在开展详细的油藏一流量数值模拟研究之前,应当先进行解析模拟。该项研究成果为改善非常规油藏描述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油藏裂缝 开采动态 网络模式 流态 识别 数值模拟模型
  • 简介:在本文中用径向基础函数神经网络(或RBFN)根据地震属性预测通过测井得到的储层性质。对于由Hampson等人(2001年)提出的相同问题,还把用这一方法得到的结果与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 标签: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测井特性 地震属性 预测 函数 基础
  • 简介:通过把叠后S波偏振分析与P波方位正常时差(ANWO)速度分析相结合,得到了表征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Weyburn油田储层裂缝网络的各向异性参数。结果表明,能够把测量区分成具有不同裂缝性质的两个主要区域。北部区域的地震特征波形与正交对称介质一致,而南部区域的地震特征波形与低于正交对称介质一致。南部区域与盐已经从该储层下面的Prairie蒸发岩中溶化区域一致。这一相互关系表明,采出盐改变了该储层的应力状态,导致盐溶化边缘南部和北部的破裂状态不同。

  • 标签: Weyburn油田 裂缝网络 加拿大 表征 S波 P波
  • 简介:泥岩孔隙网络对于沉积盆地流体动力学特征有很强的改变作用,对于油气分布和注入流体的封存也有关键的作用。我们从陆相和海相泥岩中采集了岩心样品,深入研究了各种地质环境中孔隙类型及其网络的特性,通过压汞孔隙度仪测量估算了毛细管突破压力。,利用双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获得了定量的和定性的三维(3D)观察结果,对这些观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发现,根据形态与连通性可以划分出七种主要的泥岩孔隙类型。在所研究的全部泥岩样品中,都存在一种主导的面状孔隙类型(planarporetype),而且其配位数(即相邻连通孔隙的数目)通常较大。由于在连通孔隙d的连接点处孔喉较小,这种类型的连通孔隙网络是导致压汞毛细管压力较高的原因,而且可能对这类泥岩中大部分的基质(流体)输导能力有控制作用。其他孔隙类型与自生(如交代或孔壁附着结晶)粘土矿物和黄铁矿结核有关,包括与体积更大、刚性更强的碎屑颗粒相邻的粘土团(claypacket)中的孔隙、有机相中的孔隙以及与缝合线和微裂缝有关的孔隙等。自生粘土矿物分布区内的孔隙通常会形成较小的孤立孔隙网络(〈3μm)。有机相细脉里的孔隙以管状孔隙或槽状和/或片状孔隙的形式存在。这些孔隙在3D重建空间中可以形成较短的连通网络,但所形成的孔隙网络的长度似乎超不过几个微米。本文研究的泥岩层的封闭效率随着沉积地点到物源区的距离和最大埋深的增大而提高。

  • 标签: 孔隙类型 网络特征 控制作用 泥岩层 封闭性能 海相
  • 简介:滩坝砂储集体具有分布较广、厚度较薄、空间分布不连续的特征。地震剖面上,通常是多个砂体以复合波的形式出现,很难形成单独的反射。滩坝砂储层信息的弱信号常被背景信息淹没,无法准确识别储层。针对滩坝砂储层的地震反射信号特点,将扩展交替投影神经网络算法引入到地震领域,对地震资料进行弱信号分离,并将算法应用到识别滩坝砂储层中,解析出砂体(组)在地震剖面上的展布特征。通过对理论模型及实际资料的试算,处理后的地震资料可以较好地展示储层展布特征,有利于滩坝砂体的识别。

  • 标签: 滩坝砂岩 神经网络 信号分离 储层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