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在注水井水量调配中,投、捞堵塞器所用时间占总过程的75%以上,所以提高测调效率关键问题是提高投捞效率。磁性双作用投捞器一次下井可完成投、捞两个动作,是提高测调效率主要手段。工艺特点:(1)双释放凸轮和双释放牙块;(2)打捞仓内装有永久磁块,

  • 标签: 投捞器 双作用 磁性 水量调配 工艺特点 注水井
  • 简介:长期以来,在地震数据处理中我们一直使用叠加。事实上,在物探行业中叠加剖面(或三维中的数据体)是作为标准交付使用的,而且几乎在每一本地震处理教科书中都叙述了共中心点(CMP)与正常时差(NMO)校正的概念。虽然总的趋势是向着叠前成像方面发展(不是时间域就是深度域),但是叠加剖面的构成仍然是地震处理流程的—个重要步骤,因为它们通常总是首先获得的可解释的地下图像。

  • 标签: 数据叠加 CMP 地震数据处理 叠加剖面 地震处理 交付使用
  • 简介:早白垩世南美洲与非洲的分离使两个大陆的同期地层层序发生分隔。这种关系对于在大洋产生之前沉积的岩层都十分明确,其中包括溢流玄武岩。但由此形成的陆内盆地也记录了早期的扩张事件。其中晚二叠世一三叠世最早期加亚斯(Gai-As)湖的沉积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 标签: 纳米比亚 巴西 加亚斯湖泊 地层层序 湖盆
  • 简介:据美国康涅狄格州诺沃克(Norwalk)商务通讯公司(BCC)即将发布的题为《纳米复合聚合物:纳米颗粒、纳米陶瓷土和纳米管》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2003年全球纳米复合聚合物市场销售额为9080×10^4美元(7260×10^4欧元),预计到2008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8.4%,销售额达2.111×10^8美元。目前热塑性和热固性纳米复合物的生产大致相等。

  • 标签: 市场销售额 纳米复合物 2008年 美元 全球 复合聚合物
  • 简介:压可由下列作用所产生:①压应力增加,②孔隙流体或岩石基质体积变化,③流体流动或浮力。埋藏过程中的负载由于不平衡压实作用(尤其在低渗透性沉积物的快速沉降过程中)可以产生严重的压现象。水平应力的变化在构造活动区可以迅速地产生和耗散大量的压。涉及体积变化的压机制必须具有良好的封闭条件才能成为有效。与水热膨胀和粘土脱水作用有关的流体增加太小,不足以产生显著的压现象,除非存在极佳的封闭条件。生烃作用和油裂解成气可能产生压现象,这取决于干酪根类型、有机质丰度、温度史以及岩石的渗透率。但是,这些作用过程在一个封闭体系中可能受自我限制,因为压力的增加可能会进一步抑制有机质变质作用。生烃作用和热裂解产生压的潜力目前尚未得到证实。在埋藏较浅并“具有良好水管系统”的盆地中,由于水头而产生的流体流动可以产生严重的压现象。计算结果表明,油气浮力和渗透作用只能产生少量的局部压现象。不可压缩流体中的气体向上运动也可以产生显著的压现象,但对此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在许多沉积盆地中,最可能产生压的机制往往与应力有关。

  • 标签: 沉积盆地 超压 机制 评价
  • 简介:如今非常规石油生产是石油工业关注的重点,因而纳米孔隙介质中流体的相态特征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页岩储层中极小的孔隙尺寸影响流体的相平衡。文中把Peng-Robinson三次状态方程(P1K—EOS)与Young—Laplace毛细管压力公式、气一液逸度计算(fugacityofvapor—liquidcalculation)以及变换后的临界性质(shiftedcriticalproperties)结合在一起,研究了沃尔夫坎普(Wolfcamp)页岩纳米孔隙中石油的相平衡。压汞实验结果表明,沃尔夫坎普页岩岩心中有93.7%的孔隙直径都小于10nto。首次建立了含多组分石油的真实沃尔夫坎普页岩储层的毛细管压力曲线。结果显示,在孔隙半径(r)为10nto时泡点压力被压制了17.3%,而在r为1.5nm时泡点压力被压制了63.8%。在r大于50nm时,界面张力(IFT)缓慢减小。然而,随着r进一步减小,IFT快速下降,尤其是在r小于10nm时这种情况表现尤为明显。纳米孔隙的局限效应(confinementeffect)使两相区变窄,导致毛细管压力较低.而低气油比的生产期变长。

  • 标签: 毛细管压力曲线 纳米孔隙 相态特征 页岩 储层 特征和
  • 简介:引言我们赞同Osborne和Swarbrick(1997)在《重新评价沉积盆地产生压机制》一文中的大多数结论。要充分认识沉积盆地的压,仍需做许多工作;然而,

  • 标签: 评价 沉积盆地 超压 机制
  • 简介:地震矩张量能够对点震源进行一般性的数学描述,而通过这样的数学描述可以区分地震的不同震源类型。利用井中检波器组合开展了合成地震试验,以了解可靠地估算全矩张量的6个独立分量所需的几何条件。要完全确定这些分量要求采用3分量检波器,同时分析P波和S波,而且检波器组合所对的立体角(Ω)(从震源的方向看)非零。此外,广义逆矩阵的条件数与Ω^-1呈线性关系,这表明矩张量倒数(moment—tensorinversion)的稳定性随立体角增大而增强。在斜井中把检波器放置在靠近震源的位置上,就可以实现这一点。

  • 标签: 地震矩张量 地震模拟 合成 检波器组合 独立分量 数学描述
  • 简介:利用地震事件的空间-时间分布,为一套产油气的密西西比系页岩估算了压裂作业前、后的渗透率。在压裂作业开始时,地震事件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指明了可导致水力裂缝发育的非线性孔隙压力松驰。这样就有可能应用Dinske等(2008)的方法来估算压裂作业前、后这套页岩的渗透率。水力裂缝周围这一原始页岩层的渗透率约为4×10^-5达西,而水力裂缝自身的渗透率约为1达西。对于水力裂缝的长度和宽度也作了估算。地震事件位置与能量的比较表明,产生了水力裂缝的地震事件其能量要大于在压力向围岩扩散时所发生的事件。孔隙压力扩散地震事件的空间分布与天然裂缝的方位十分一致。

  • 标签: 渗透率 估算 页岩 地震活动 地震事件 水力裂缝
  • 简介:在萨斯奎汉纳/页岩山(susquehanna/shaleHills)观测站(SSHO),我们利用小角度和小角度的中子散射(SANS/USANS)研究了正在风化的罗斯山(RoseHill)组页岩的尺度特征的演化。这里称为中子散射(NS)的SANS/USANS技术可以描述大小为3nm上下到几个微米的孔隙。利用NS研究了在山顶用气动钻获取的页岩碎片(“风化岩”)或手控螺旋钻获取的页岩碎片(“风化层”)。可以推测大约在20m深度溶蚀作用已使铁白云石在基岩中消失,而用于NS研究的所有页岩碎片都采自这一铁白云石溶蚀带的上方。NS研究证实,无铁白云石岩石的总体积有5—6%是由分隔的粒内孔隙构成的。在5m深度,孔隙度和表面积的突然增大对应于有关风化岩中长石溶蚀作用的开始,因而其主要成因可以归结为15000年前开始的冰穿边缘作用。在风化岩一风化层界面以下几十厘米处,由于绿泥石和伊利石开始发生溶解,所以孔隙度和表面积也有明显增加。这些黏土矿物的溶解反应促进了风化岩向风化层的转化。在整个风化层,页岩碎片的粒内孔隙连接成为较大的粒问孔隙,而散射特征也由深处的体分形变为接近地表的面分形。孔隙形态也由深处的各向异性变为最上部的各向同性,前者可能与早先的大地构造活动在岩石中形成的铅笔劈理有关,而后者的成因在于黏土的风化。在风化作用最强烈的风化层,高岭石和氢氧化铁发生沉淀,堵塞了一部分连通的孔隙。这些沉淀物的出现以及因黏土风化而使更多石英暴露出来,都对最上部样品的矿物一孔隙界面面积的下降有作用。这些观测结果符合SSHO的基岩一风化岩一风化层的转化,其原因在于:(1)有反应物(即水、氧气等)运移进入了原生孔隙和由构造事件和冰川边缘效应所形成的裂缝中;(2)矿物一水反应以及颗�

  • 标签: SANS/USANS 风化层 孔隙度 分数维 黏土矿物 表面积
  • 简介:作为主要勘探方向之一的深井和深井钻探效果分析,可确保提高有经济价值开采深度以下油气资源评价的客观性。在局部构造范围内,或者根据地震勘探剖面图钻的深层和深层参数井,目的是解决最主要的地质结构研究问题,获得剖面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并评价其含油气性远景。同时,这些井通常揭示的地层位于已开发的工业油气开采层系以下的深度内,它们相对于某些勘探地区来说,其研究程度较低。

  • 标签: 油气资源 地质勘探 超深井钻探 深井钻探 地震勘探 异常高地层压力
  • 简介:历经二十多年的油气勘探、开发证实,在川西坳陷已经发现的油气田10个,含气构造12个(图略),气田储层其中属常规物性常压储层1个,9个为非常规物性压储层,含气构造也如此.川西坳陷碎屑岩压层均以产天然气为主,储层为低孔渗性.根据区内物性差异及压力特征,可将该区储层划分为四种类型:常规物性常压储层、非常规物性低压储层、非常规物性中压储层、非常规物性高超压储层.这四类储层中储量最大者侏罗系"多源气藏"非常规物性中压储层带,其次为上三叠统须家组"原生气藏"非常规物性低压储层带.分析结果发现压力系数<1.07或>2左右时油气产储量明显下降,据此可从中优选纵横向有利勘探层带.

  • 标签: 川西坳陷 碎屑岩 超压储层 油气关系 研究 压力系数
  • 简介:震监测是一种主要用于油气田开发的新的地震方法。它是利用水力压裂、油气开采常规注水或热驱等石油工程作业而产生的地震波。这种诱生地震很微弱,须在井中进行观测。对观测到的震资料进行处理和解释,可给出水力压裂裂缝空间图像,以及裂缝发育过程的详细信息;或对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孔隙流体的运动前缘、热驱时被加热区空间范围的变化进行监测。

  • 标签: 油气田开发 微震监测 监测方法 勘探开发 水力压裂裂缝 地震方法
  • 简介:通过所记录波形的互相关(cross—correlation)和偏移,匹配滤波技术(matchedfiltertechnique)已经成功地运用于地震事件的相对定位。除此之外,它还可以校正辐射效应和近地表构造的影响。采用这种方法确定的相对位置与采用直接定位法(PSET(r)技术)确定的位置进行了对比。采用新方法得出了一个解集(solutionset),这个解集揭示了两个平行的地震事件分布带(trend),它们被解释为长1500英尺、宽100英尺的裂缝带。观察到了不对称的裂缝生长和以前已经历过压裂的层段再次被压开的现象。所观测的地震事件的发展与泵压曲线存在时间一致性,这表明裂缝呈线性生长,生长速度为每分钟数英尺,而且诱发裂缝中可能有支撑剂进入。

  • 标签: 地震事件 定位技术 诱发 压裂 页岩 生长速度
  • 简介:馆上段曲流河沉积的砂岩是良好的储层,困扰石油勘探开发的难点是砂岩空间分布不均匀。如何利用三维地震描述方法寻找物性好的河床相是提高该类储层勘探开发效益的关键。研究表明,水平切片、三维立体显示和分频扫描技术可快速识别河床与河漫相的宏观目标区;振幅、频率和波形参数组合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地震方法划分曲流河沉积相的多解性,给出储层精细描述结果。该方法描述的曲流河沉积相与测井资料吻合较好。

  • 标签: 曲流河 沉积微相 河床 分频扫描 振幅 频率
  • 简介:对储层条件下无定形和结晶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助稳的,临界二氧化碳泡沫进行了研究,目的是为了应用二氧化碳泡沫驱提高采收率。采用三种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研究了颗粒结构及润湿性对生成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的作用,这三种颗粒具有晶体结构或无定形结构,润湿性各异。在不同的相比和总流量下,研究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结构和及其疏水性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泡沫特性的影响,如泡沫形态、泡沫阻力系数和流度等。研究结果表明,结晶二氧化硅和无定形二氧化硅助稳的二氧化碳泡沫具有相似的流动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疏水性对生成二氧化碳泡沫作用最大,二氧化碳气泡的尺寸随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疏水性的增强而大大减小。在比较大的相比及总流量分布范围内,疏水性最强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所造成的泡沫流度降低幅度都是最大的。

  • 标签: 二氧化碳泡沫 硅纳米颗粒 颗粒结构 流动特性 疏水性 多孔介质
  • 简介:据路透社莫斯科2005年11月8日消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公司-俄罗斯Gazprom公司预计其2006年总收入为1.7×10^12卢布(595.4×10^8美元)左右。该公司称2006年计划生产5480×10^8立方米天然气,稍高于2005年。2006年该公司的投资将为3101×10^8卢布,包括2784.2×10^8卢布的资本支付和316.8×10^8卢布的长期投资。该公司2006年、2007年和2008年成本预计将分别下降110×10^8、102×10^8和98×10^8卢布。在2006-2008年的3年中每年货款将约为900×10^8卢布。Gazprom称该数据并不包括它正在收购的Sibneft石油公司。

  • 标签: 预计 成本 年产量 天然气公司 下跌 石油公司
  • 简介:本文分析了在用对应的各向同性速度模型代替各向异性模型时,在均质页岩中所产生的地震事件位置(震源)的误差。这里的震源位置是由布设于一口垂直井内的12个测点的检波器串来确定的,而检波串和震源的距离约为1500英尺。文中考虑了检波串与震源之间的相对高程。可以发现随着检波串高程的不同,有关误差可达到1000英尺。根据有效介质理论进行的理论模拟指出,震源位置误差基本上是随定向排列粘土含量的增加而加大的。在富含伊利石的页岩中,纵波和横波的各向异性系数之比可以用作页岩各向异性成因(粘土片晶定向排列或缝缝的存在)的指标,同时也可用于区分充气裂缝和充水裂缝。

  • 标签: 各向异性模型 页岩 微震事件 震源位置 检波器串 有效介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