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俄罗斯采油量和最终采收率稳步下降,这首先与难采储量比例增加而使正在开发的储量结构变差有关。只有大规模采用提高采收率技术,并且这些工艺不仅具有高效性而且尽可能在俄罗斯国产注入剂基础上才可以提高难采储量开发效果。因此,在提高油层采收率工艺中研究怎样利用被俄罗斯国内化学工业研制生产的一种新型阳离子聚合电解是很有意义的。

  • 标签: 阳离子聚合电解质 采收率 储量 粘度 原油 注聚合物技术
  • 简介:随着大庆油田聚合驱油技术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油田清水资源日趋紧张,而采出不能回注的污水量却愈来愈大,给油田正常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如何经济有效地解决好采出污水的处理和利用问题是当前油田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之一。

  • 标签: 聚合物技术 污水量 聚合物驱油技术 抗盐 配注 大庆油田
  • 简介:历史拟合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历史拟合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尤其是聚合驱历史拟合。本文提出了一套数值模拟反演方法,其为在进行历史拟合之前先对聚合驱物理实验进行数值模拟反演,分析聚合驱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后期的历史拟合过程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用该方法对JZ9—3油田胶结岩心实验反演的结果表明,拟合效果较好,再现了物理实验的过程。

  • 标签: 聚合物驱 数值模拟 反演方法 影响因素 历史拟合
  • 简介:高含水是石油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控制含水的方法之一就是向近井地带注入聚合凝胶。但注入聚合凝胶这一方法并非总是非常成功,也有一些失败的例子,部分原因是对凝胶能明显降低水相渗透率而对油相渗透率影响较小的准确机理还不是很清楚。为了阐明不成比例的渗透率降低(DPR)的基本机理,通过采用聚合本体凝胶和充填凝胶的微观模型开展了一系列的油水流动试验。在不同试验条件下进行聚合弱凝胶的流动试验,如恒压、恒速和变水头渗透率测量法,获得了凝胶的渗透率。凝胶渗透率按幂律定律随流速而变化,并比速度小几个数量级。这一事实对油水均存在,只是系数和指数不同而已。水流经凝胶体正如水流经孔隙介质一样。而油以非混相的油滴或细丝形式挤出。目前已研究了这种流动的定量数学模型。

  • 标签: 渗透率 油水流动试验 凝胶 注聚合物 孔隙尺寸 变化规律
  • 简介:利用生物聚合及其产生的微生物形成各式各样非渗透性屏障可以提高采收率,已得到大量文献资料证明。生物聚合的这两种重要应用都是基于它们的堵塞性质。为了给特定应用选择合适的生物聚合,必需用流动体系检验生物聚合在不同条件下的堵塞效果。本研究对数种生物聚合如黄原胶、聚羟基丁酸酯(PHB)、瓜尔胶、聚谷氨酸(PGA)和壳聚糖的堵塞效果进行加压流动体系室内研究。本研究工作还有一个目标就是研究生物聚合结构与堵塞效果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实验体系包括水平安装、提供恒流的(定量流)填砂模型和记录压差的传感器。之后,计算每种生物聚合与油田模型渗透率比率。本研究所用的全部生物聚合,都在11天的实验过程中填砂模型渗透率不断降低而表现出有效的堵塞作用。PHB堵塞效果最佳,渗透率降低千万倍以上;其次是壳聚糖和聚谷氨酸,它们降低渗透率达百万倍。这些生物聚合除了提高原油采收率以外,还可单独或组合成功地应用于稳定污染,阻止地下污染卷流。本研究结果表明堵塞效果受生物聚合结构影响。本次研究将提出一个堵塞用生物聚合定性新方法。

  • 标签: 生物聚合物 堵塞 黄原胶 瓜尔胶 壳聚糖 土壤改良
  • 简介:1、引言单一化合驱、碱水驱、表面活性剂驱以及聚合驱可以组合使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介绍了双组分结合的聚合表面活性剂(SP)、碱性聚合(AP)和碱性表面活性剂(AS)。本章我们将介绍三组分结合的碱性聚合表面活性剂(SAP)。我们将重点关注ASP使用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采出的乳状液、结垢和层析分离。

  • 标签: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 碱性 现场应用 实例 中国 表面活性剂驱
  • 简介:进行了实验室研究,以辨明在复合的化学驱替中观察到的碱和聚合间良好协合作用的机理,工作的焦点是缓冲碱,纯碱的应用。利用DavidLloydminster油和盐水所作的岩心驱替试验对力学作用作了研究。要最有效地应用这一方法,需要同时注入碱和聚合。这样做可以通过降低界面张力使残余油活化,和通过形成集油带有效地驱油。集油带的形成是碱—聚合方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碱预冲液(即碱注入先于聚合注入)在这些工艺过程中将导致采收率减小,这是由于预冲液从油中除去了能生成表面活性剂的物质,在随后的聚合注入时不能降低界面张力。岩心驱替试验也用以评估作为Alberta东部Wainwright油田三次采油方法的碱—表面活性剂—聚合驱替。Wainwright原油和Wainwright盐水之间相特性和界面张力,以及几种表面活性剂类型的确定,有助于选择用于岩心驱替的最佳化学段塞。根据岩心矿物学,化学物质扩散和乳化作用,对取得较高三次采油采收率的Berea砂岩岩心塞和保存的储层岩心塞作了对比研究。也将研究结果与使用烧碱(来添加表面活性剂和流度控制剂)的早期研究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碱—表面活性剂—聚合驱替,对Wainwright油田可能是合适的三次采油方法,也说明了在储层岩心中进行岩心驱替试验的重要性。对于Berea砂

  • 标签: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驱替 三次采油 机理
  • 简介:墨西哥南部地区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水管理。油流中的水增加了其处理费用,导致结垢,降低了采油量,最终关井(与修井费用有关)。甚至当产层中仍然含有大量可采油气时,也常常将这些层废弃以避免产水。

  • 标签: 交联剂活化 低相对分子质量 南部水波
  • 简介:聚合类钻井液处理剂由于具有诸多优良性能而一直被广泛的使用着。但对其作用规律还没有充分的研究,为此文中对多种常用的聚合类钻井液用处理剂进行了综合的系统性研究,主要从温度和盐类对其性能的影响着手进行试验,将其滤失量和流变性数据进行归纳对比,找出它们在钻井液中的作用规律,这些规律对今后聚合类钻井液处理剂的开发及在现场的合理高效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钻井液 流变性 滤失量 塑性粘度 动切力
  • 简介:本文对伊朗北部厄尔布尔士山脉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的上三叠统-中侏罗统Shemshak群页岩进行了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和镜下研究(岩石评价热裂解,光导-uv显微镜)。研究发现:总有机碳含量(TOC)介于0至29.4%重量百分比之间(平均为1.2%),表明有机碳含量总体上为较差至适中。Shemshak群下部的上三叠统页岩主要为低氧一缺氧环境下的海相/湖相沉积,TOC平均为0.7%。Shemshak群上部的托尔阶-阿林阶页岩的沉积环境为有氧一低氧的较深海,其TOC值最低,平均为0.3%。Shemshak群不同段层的碳页岩显示了最高的TOC值,平均为14.2%。最高温度(Tmax)值介于439℃至599℃之间,平均为300℃,表明有机在深埋藏和活跃的沉积后构造活动中经历了高温。氢指数(HI)-Tmax关系图显示:表明存在蚀变有机的Ⅳ型干酪根,其HI平均值非常低。孢粉相的特点是,无定形有机占主导地位,它们绝大多数来自于海相-非海相浮游植物的降解。上Shemshak群生烃潜力很低,而下Shemshak群则是厄尔布尔士山脉地区重要的有效烃源岩。后者在地质历史上可能在研究区的部分地区(例如,Tazarh地区和Paland地区)生成了数量可观的油气。晚三叠世早期(基梅里造山运动早期)古特提斯海道的封闭,以及随之而来的伊朗板块和欧亚大陆南部边缘的碰撞,导致厚厚的硅碎屑沉积沉积在构造活跃的隆起前缘(Alavi,1996:Seyed—Emami,2003)。厚厚的上三叠统-中侏罗统Shemshak群广泛分布于伊朗中部、东部和北部(Seyed-Emami,2003)。该群地层厚度最大达4000米,不整合上覆于中一下三叠统Elikah组碳酸盐岩之上,而中侏罗统Dalichai组泥灰岩和灰岩则不整合上覆于Shemshak群之上。厄尔布尔士山脉地区Shemshak群的沉积环境为海相-陆,包括湖相、河流-三角洲-深海相、

  • 标签: 有机质特征 碎屑沉积物 中侏罗统 上三叠统 山脉 伊朗
  • 简介:Sincor项目是委内瑞拉国会于1993年授权的战略性协作(与公司协作)项目,其目的是开发和开采委内瑞拉的超重原油,并把这些超重原油改为高品位合成原油以及销售这些合成原油。道达尔/比利时/埃尔夫石油集团公司及其合作伙伴选择了在委内瑞拉进行一项完整的重质原油的改工艺并配制成高品位合成原油,这些合成原油有广泛的销售市场,主要是美国湾岸地区及美州和全球的其它地区。Sincor项目的目的是生产200000bbl/d的超重原油(重度为7.7°-9°API),并把这些超重原油改为180000bbl/d的合成原油(重度32°API,含硫量低于0.1%),该项目的合作期限为35年。冷采方案优先选用了周期性蒸汽注入,其原因是基建投资费用和作业成本都较低,且采用周期性蒸汽注入更有利于环境保护。从1400m长的水平井段和利用井下泵开采超重原油,采出的超重油用47°API的石脑油进行稀释,以降低粘度并便于输送到位于油田中心集油站北部200km远的海岸附近的重油改处理站进行处理。通过大气蒸馏装置回收稀释剂,并把这些稀释剂输回到油田。实际上,质量改善装置主要由真空残余的延迟焦化装置和馏分的加氢处理/轻度氢裂化装置组成。该方案正在按合同规定的初始计划和投资预算进行。在2000年10月到质量改善装置投产期间,应当实施一项早期开发项目,生产并销售400000bbl/d超重原油(用20000-25000bbl/d的梅萨原油稀释,不用经过任何改处理)。预计质量改善装置于2001年末开始运转,在2002年早期获得第一批商业性合成原油。技术进步(如3D地震和水平钻井技术)使该项目的成功成为可能。可以预计,在该项目的整个35年内,新技术突破将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和/或提高该项目的盈利能力。

  • 标签: 超重原油 改质 稠油 冷采装置
  • 简介:液态烃经过低温氧化(LTO)作用后通常会增大粘度,近30年的文献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在正常条件下,LTO作用可以降低重油粘度。Calgary大学的火烧油层系根据油与气的接触,设想了一种两级LTO处理方法。首先是低温处理,然后是高温处理。第一步低温处理是在一些烃类中加入氧气,产生的不稳定键在低于常温时发生断裂。一旦这些自由基形成,那么第二步的高温作用就使化学键断裂,形成短链烃。在现场条件下,该过程的第一步是在低温状态下将空气注入油层,然后开始蒸汽吞吐或蒸汽驱。对阿萨巴斯卡沥青进行了几轮实验,检测了氧气分压、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岩石和盐水的存在对于沥青的影响。在每一轮实验完成后,用气相色谱仪确定气体成分,测定pH值,分析烃类产品中焦碳和沥青的含量、粘度和密度。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粘度降低的情况;这些情况与低氧分压、第二阶段的高温作用和实验时间长等因素有关。本文讨论了实验研究,并对某一给定重油成功降粘的优化条件进行了评价。

  • 标签: 地下改质 重油 低温氧化 注气 蒸汽驱
  • 简介:20世纪地球科学以及相关领域的飞速发展,不仅使人类成功地解决了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问题,同时也给整个人类提出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入21世纪,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科学——地球科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围绕人类社会面临韵全球性危机和可持续发展地球观,地球科学领域将出现一系列崭新的前沿问题。这些前沿问题是本世纪固体地球科学有待研究的重大问题。

  • 标签: 固体地球科学 发展趋势 板块构造 数字地球 生物演化 地球化学
  • 简介:本文研究了在挪威大大陆边缘一线长2000km区域内分布的上侏罗统富有机碎屑岩的地震成像资料。这些岩石被视为北海和挪威海大部分大油气田的主力烃源岩。我们研究了富有机质地层围限的薄皮重力滑脱构造的典型地震响应。最典型的构造是铲状断层,它们在富有机质地层的上段出现分支并旋转,而在其底部附近则滑脱。这种现象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可见(10,000km^2),但更常见的情况是仅限于掀斜地区。断层的走向与沉积物质下倾移动方向垂直,因此断层的走向可用于指示古倾向。我们观察到了几类收缩构造,其埋深最大只有几百米。尽管它们不仅限于富有机页岩,但这些地层围限的构造可能有助于确定盆地中是否存在富有机层段。我们认为,粘土中有机含量的增加会减少渗透率。与压实作用有关的垂向流体流动可能在埋藏早期在渗透性较差的富有机层的底部形成流体超压。这样的超高流体压力层构成了低摩阻拆离面,拆离面上覆沉积层滑动形成了典型的薄皮变形构造。

  • 标签: 有机质含量 变形构造 页岩 滑脱构造 硅质碎屑岩 主力烃源岩
  • 简介:在地壳深部,铀呈铀氢化及抽合金氢化形式迁移至地壳浅部,由于压力、温度下降,氧逸度、Eh值和酸度增加及氢的逃逸、氧化,上述氢化被氧化分解成矿。

  • 标签: 铀氢化物 铀合金氢化物 迁移形式 成矿机理
  • 简介:非均高压气藏动态储量评价存在两大问题:(1)对于高压气藏而言,岩石弹性能量不可忽略,不考虑岩石弹性能量计算的动态储量相对于考虑岩石弹性能量所计算的动态储量,误差高达30%;(2)储层非均性强,连通程度存在差异导致传统物质平衡法不适应,动态储量难以准确计算。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四川盆地安岳气田磨溪区块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气藏的地质与动态特征,应用最小二乘法确定并评价岩石有效压缩系数;划分连通单元,根据连通单元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应的动态储量计算方法,形成了以连通单元的划分为基础,实测压力梯度约束下的流压折算与全生命周期压力历史拟合相结合,全生命周期不稳定试井分析法、现代产量递减分析法与异常高压物质平衡法综合应用的非均气藏动态储量评价方法,并对不同方法的适用性及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进行评价,为非均高压气藏动态储量评价提供了技术参考。

  • 标签: 非均质性 高压气藏 动态储量 连通单元 井间干扰 外围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