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一前言近年来,在地球上很多地质流体中已经检测出了显然是无机成因的甲烷和其他轻烃。这些化合物在很多种地质环境中都有发现,包括海底热液系统、从陆壳到洋壳的结晶岩裂缝网络以及蛇纹石化岩石中的气渗区(例如,Abrajano等1990;Kelley1996;SherwoodLollar2002,2008;Fiebig等2007,2009;Proskurowski等2008;Taran等2010b)。认识这些化合物的起源对于很多研究课题都有重大的意义,例如全球碳循环、地下深处生物的分布(Gold,1992)和生命的起源(Martin等,2008)等。甚至有专家称,无机来源是全球油气戚的主要贡献者(Gold1993;Glasby2006;Kutcherov和Krayushkin2010;Sephton和Hazen2013)。虽然大多数专家都对这种观点持怀疑态度,但似乎至少有部分油气藏可能含有无机成因的烃类。

  • 标签: 无机成因 地球深部 实验室模拟 生烃 海底热液系统 全球碳循环
  • 简介:通常用接触角测量两种非混相流体在固体表面上的润湿特性。如果这两种流体与固体表面的接触角小于90°,认为这两种流体是润湿的;如果这两种流体与固体表面的接触角大于90°,认为这两种流体是非润湿的。由于接触角对储集岩的其它岩石特性(例如相对渗透率、毛细管压力和驱替后的残余油饱和度)的影响,润湿性及其直接测量和接触角在影响一次采油和提高采收率过程的采收率方面起重要作用。

  • 标签: 润湿性 碳酸盐岩石 微生物 接触角测量 溶液 固体表面
  • 简介:通常用接触角测量两种非混相流体在固体表面上的润湿特性。如果这两种流体与固体表面的接触角小于90°,认为这两种流体是润湿的;如果这两种流体与固体表面的接触角大于90°,认为这两种流体是非润湿的。由于接触角对储集岩的其它岩石特性(例如相对渗透率、毛细管压力和驱替后的残余油饱和度)的影响,润湿性及其直接测量和接触角在影响一次采油和提高采收率过程的采收率方面起重要作用。

  • 标签: 润湿性 碳酸盐岩石 微生物 溶液 固体表面 残余油饱和度
  • 简介:通过叙述不确定度理论在油气勘探开发实验中的具体应用,运用不确定度理论分析了实验结果精确度的各个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优化实验流程、合理设计实验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表明,不确定度理论不仅适用于实验方案、测量方法和测量仪器的优化选择,还能广泛地适用于诸如储量计算、产能评价等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各个领域,不确定度理论不仅对于实验资质认定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还对油气勘探开发实验的深入研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 标签: 油气 勘探 开发 实验 不确定度
  • 简介:微生碳酸盐岩的生物生长格架及后期的成岩改造导致其孔隙网络比较复杂。对其多孔介质特征和演化进行合理评价是描述微生碳酸盐岩储层的关键。但是,描述基本岩石特征的常规方法不足以清晰反映孔隙网络的非均质性和组构变化。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成像可以更好地评价这些基本特征,提高对不同微生结构的体积及其孔隙网络连通性的理解水平。对巴西某全新统微生岩的三维评价结果为理解其微生岩层序原始孔隙网络与结构变化(在古沉积中可能因成岩作用而增强或减弱)的相关性提供了资料。将常规方法如岩相学、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和实验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测量与计算机断层摄影成像、三维再现技术(three—dimensionalrendering)相结合,获得了该微生岩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高分辨率演化史。孔隙网络的不同与受环境变化影响的微生组构演化有关。沉积结构控制着基本岩石特性,如构造尺寸(structuresize)、构造充填(structurepacking)和格架组构(frameworkfabric)等岩石物性。这些基本特征影响着孔隙体积和孔喉数量。大规模构造、开放式充填(openpacking)和无序格架组构形成了更好的孔隙网络,而小规模构造、致密充填和有序组构形成的孔隙网络连通性较差。上侏罗统Smackover组凝块叠层石的孔隙形状对比分析表明,其沉积结构的原始孔隙度较高,如果微生岩组构和岩石物性受控于沉积环境,那么借助于精细沉积模型可能对其进行地下预测。

  • 标签: 网络连通性 微生物岩 三维评价 孔隙度 全新统 计算机断层摄影
  • 简介: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开发实验建于1953年。经过50余年的发展和建设,实验已建成学科配套、分析检测手段齐全、检测技术先进、人员配备合理,且具有一套成熟的低孔低渗致密岩石油气藏物性分析技术、气田开发实验技术和泡沫排水采气技术的实验

  • 标签: 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 实验室 研究院 检测技术 人员配备
  • 简介: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是目前国际成矿作用研究前沿领域。本文以我国典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十红滩铀矿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矿床的有机质、微生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有机质和微生的相互作用。认为好氧微生积极地参与了矿床层间氧化带的形成和铀的活化迁移。在氧化还原过渡带,硫酸盐还原菌利用有机质生物化学作用的产物——轻烃和可溶有机物作为碳源,使容矿层地下水中硫酸盐发生还原作用形成硫化氢,地下水Eh降低和pH向弱酸性转化,导致铀的还原成矿和吸附成矿作用,有机质和微生的相互作用控制着该矿床铀的成矿作用。

  • 标签: 微生物 有机质 层间氧化带 砂岩型铀矿床 十红滩
  • 简介:为军工铀矿地质服务的实验,正常运行时是放射性工作场所,向周围环境排放气载、液态和固体流出物的污染源(区),各种辐射参数超出本底水平和国家限值,实验停运后应及时进行退役治理和环境整理。铀矿地质实验经退役治理后,各项辐射指标均降低到国家标准(限值)以下,达到本底水平或接近本底水平。将还给当地居民一个清洁、舒适、安全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使当地居民安居乐业,推进和谐社会发展。

  • 标签: 实验室 污染 治理 国家限值
  • 简介:微生碳酸盐岩含有前寒武纪有价值的化学、同位素和分子信息。它们记录了对深水海洋沉积的代表(例如条带状含铁建造和黑色页岩)有补充作用的浅水信息。以六组保存良好的叠层石作为实例,阐明了稀土元素(REE)是怎样被应用于化学调查研究的。第一项任务是要测试这种碳酸盐所保存的REE有没有沾染碎屑、火山和成岩物质。一旦证实了其清洁度,页岩标准化的REE模式就可以用于区分海相和湖相背景。就海相碳酸盐而言,可以区分局限海盆和开阔海背景,而对于厚层台地灰岩,可以根据REE分馏系列推断相对水深。这里研究的浅水叠层石的年龄在2.52到3.45Ga之间。它们所含对氧化还原很敏感的铈元素(cerium)的性状,并不具有到2.52Ga时这些浅海的游离氧含量达到超过微量气体水平的证据。与无机的早期成岩海相碳酸盐胶结物相比,微生碳酸盐岩有高度富集的REE。虽然这一特征本身还不适合用作一种生物标志物,但可以认为它是一个样品符合生物标志物研究要求的一个必要前提。

  • 标签: 氧化还原作用 碳酸盐岩 稀土元素 海洋沉积 微生物 信息
  • 简介:本项目研究了在常规注水开采过程中,通过在注入水中加入含氮和含磷营养物质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微生调整渗透率剖面(MPPM)技术的效果。微生调整渗透率剖面技术可以延长油田经济寿命60个月到137个月,并且预计可增加原油63600-95400m^3(400000-60000bbl)。产出液组分中的化学变化证明了油藏中未波及区域的油被出来了。微生进入的证据通过开始注营养液后的22个月内油田所钻的井的井筒中微生数量的增加得到证实。

  • 标签: 新型 微生物 原油 提高采收率 油田产量 经济寿命
  • 简介:本文描述了微生技术的室内试验结果和用吞吐方法处理的5口油井的采油动态。该项目是于2000年7月在Bokor油田实施的先导性试验项目之后的第二个微生增产项目。

  • 标签: 微生物技术 采油量 油田 沙捞越 评价 试验项目
  • 简介:通过微生微油气苗特征和3-D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勘探工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成藏层带研究思路,并在得克萨斯州蒙塔古县发现了帕克斯普林斯(ParkSprings)(砾岩)油田。开展了5.6km^-2的标准3-D地球物理测量,在工区北部大约2200m深处发现了埃伦博格远景构造。1995年12月。利用微生石油勘探技术(MOST)对该地区的微油气苗进行了普查。在埃伦博格构造区发现了正的但规模较小的微油气苗异常特征。在位于其南面1.6km远处的构造地堑的上方发现了更强且更大的微生异常。1996年2月,在研究区又采集了更多的MOST样品。新的测量结果证实了与地震远景构造有关的小规模烃类异常,同时也证实了与1.6km以南的构造地堑有关的大规模烃类异常。对得克萨斯北部类似的地质远景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这个地堑可能合有阿托坎(Atokan)统砾岩(沃思堡盆地的一个风险勘探目标),但主要的勘探目标仍然是埃伦博格构造以及与其有关的小规模微油气苗异常区。1996年3月,在构造顶部对这个由地震圈定的远景构造进行了钻探。Silver1井揭穿了埃伦博格群中1.8m厚的Salona组致密砂岩。完井后只获得了边际石油产量,3年内生产了约340桶石油。研究人员加强了寻找可能的砾岩油藏的研究。1996年10月,J.G.Stone石油公司在地堑的地球化学异常区钻探了SutherlandUnit]井,该井钻遇了2套独立的砾岩层,每套砾岩层的产层厚度都在3m。下部砾岩层的初始日产量是气50万立方英尺、油5桶。第二口井发现了3套舍油气砾岩层,其中包括底部厚6.7m的产层,天然气初始日产量接近100万立方英尺。在地堑内及附近的砾岩层中共钻了14口生产井。另外,该地堑中还有4口干井,但均位于微生微油气苗异常区以外。1997年10月,为了研究这个新油气发现区内微油�

  • 标签: 地震测量 砾岩油藏 油气苗 微生物 3-D 油田
  • 简介:我们根据美国密执安盆地泥盆系黑色页岩——Antrim页岩产出的天然气的丰富资料详细研究了固一气一液系统中相关化学组分和同位素成分的变化,据此可以鉴别微生成因气和热成因气。在Antrim页岩中,有经济价值的微生气藏位于盆地边缘附近。在那里,页岩的热成熟度比较低,而且有淡水渗入渗透性裂缝网络。微生成因气最明显的证据是甲烷和伴生水中的氘同位素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沿着盆地边缘,尽管乙烷和丙烷的浓度不断降低,但其中的^13C仍呈规律性富集,这表明这些热成因气组分发生了微生氧化作用。微生氧化作用不仅反映了乙烷的8^13C值的变化,而且也部分反映了气体组分的地理分布,因为乙烷和高链烃容易被微生氧化。这种氧化作用可能是一种厌氧作用,其中包含甲烷微生和硫酸盐还原茵之间的互养关系。将此项研究成果综合成一个预测模型,以便根据气体和伴生水中的关键地化指标进行微生成因气的勘探。微生成因甲烷的一个明显标志是水和伴生CO2气体中溶解无机碳(DIC)的碳同位素值特别偏正。相反,甲烷的δ^13C值只适用于δ^13C值介于典型的热成因气和微生成因气之间的储层。此外,同位素和组分都发生了微生氧化作用,从而使^13CC1,C2,C3值增大到典型的热成因值范畴,因此可能模糊了甲烷成因气和热成因气之间的界限。

  • 标签: 伴生 热成因 泥盆系 沉积盆地 同位素 溶解无机碳
  • 简介:文中描述了美国怀俄明州纳特罗纳县(Natrona)索尔特河油田(SaltCreek)CO2泡沫先导试验的设计。CO2泡沫技术被确定为前景较好的候选技术,用于提高某些目标井网的波及效率。第二套WallCreek(WC2)砂岩地层是主要的产油层段,其净厚度大约为80ft,埋深大约为2200ft。先导试验区筛选过程的第一步详细研究了这个油田很多井网的地质特征、注采特征和经营情况。在此基础上选取了注入井位于井网中心的一个五点法井网,用于开展先导试验。开发出了一种表面活性剂配方,这个配方不仅能够在地层条件下产生所需的泡沫响应,而且还可以满足初步的经济和经营目标的要求。通过岩心驱替试验进一步研究了这种表面活性剂的泡沫特征。建立了历史拟合的油藏模拟模型,预测了在没有泡沫的情况下油田的开采动态,从而提供了与预期的泡沫响应进行对比的基线。然后利用泡沫的动态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标定,并利用标定后的模型指导这个先导试验项目的实施和油田开发动态的预测。这个先导试验项目已于2013年9月启动。文中对初步的试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 标签: 油田开发动态 油藏模拟模型 泡沫技术 怀俄明州 试验区 CO2
  • 简介:对美国墨西哥湾海岸平原东部阿拉巴马,jql西南部小锡达河油田(LittleCedarCreek)微生碳酸盐岩及相关储层开展了综合研究,这次研究为认识微生储层的沉积特征、岩石物理性质和产能趋势的空间分布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本研究项目描述了微生岩的沉积、岩石物理和油气产能特征,建立了三维储层地质模型,并评价了这类储层的油气潜力。下部储层由与微生建造相关的凝块叠层石粘结灰岩构成,这些建造走向南西一北东,面积83km2在油田的西部、中部和北部,微生建造成簇发育,而且厚度达到了13m。分隔这些建造簇的是建造间发育的微生岩,其厚度2-3m,上覆有受微生活动影响的不具储集能力的厚层灰泥岩(1imemudstone)和粒泥灰岩(wackestone)。微生储层的孔隙类型包括沉积成因的原始堆积孔隙(constructedvoid)(骨架内[intraframe])和成岩成因的溶蚀扩大洞穴孔隙(void)和孔洞孔隙(vuggypore)。这种孔隙系统使储集岩具有高渗透率和连通性,其渗透率可以高达7953md,孔隙度高达20%。微生粘结灰岩极有可能构成油气流动单元。然而,这些建造被建造间发育的渗透率很低甚至不具渗透性的厚岩层分隔,而后者可能是流体流动的隔夹层。这个油田生产的1720万桶石油大都产自微生岩相。小锡达河油田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从微生碳酸盐岩储层开采石油的其他类似油田开发方案的优化提供借鉴。

  • 标签: 碳酸盐岩储层 微生物岩 储层描述 油田生产 墨西哥湾 西南部
  • 简介:非常规浅层生物气可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含气系统,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特征。早期生成的含气系统的几何形状呈席状,并且在源岩和储集岩沉积后不久就开始生气。晚期生成的含气系统的几何形状呈环状,并且源岩和储集岩沉积后隔很长一段时间才生气。对于这两个含气系统类型来说,气主要是甲烷气,并且均与未达到热成熟的源岩有关。早期生成的生物气含气系统以艾伯塔(Alberta)、萨斯喀彻温(Saskatchewan)和蒙大拿(Montana)的大平原(GreatPlains)北部白垩纪低渗透率岩层产出的气为代表。主要产区为艾伯塔盆地东南边缘和威利斯顿(Williston)盆地西北边缘地区。很大体积的白垩纪岩层的区域分布型式可以概括为西面为厚层、陆相、粗粒碎屑岩、而东面为海相薄层、细粒岩层。下部的储集岩往往要比上部储集岩颗粒更细,并且具有更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同样,下部的源岩层具有更高的总有机碳值。上部单元和下部单元的侵蚀、沉积、变形和生产模式均与以区域断裂线为界的基底断块的几何形状有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气和共同产出的水处于平衡状态,并且该流体相对比较老,即达66Ma。早期生成含气系统的其它例子还有威利斯顿盆地西南边缘的白垩系碎屑储集层和丹佛(Denver)盆地东部边缘的白垩层。密歇根(Michigan)盆地北部边缘的泥盆系安特里姆(Antrim)页岩可作为晚期生成生物气含气系统的典型。储集岩是裂缝性,富含有机质的黑色页岩,它同时也作为源岩。尽管裂缝对开采很重要,但是裂缝与某些具体地质构造的关系并不清楚。地球化学资料表明,和气一起采出的大量水是相当淡的水,而且比较年轻。目前的见解认为,生物气是在冰川融水进入由裂缝造成的通道系统时生成的,可能现在还继续生成。晚期生成含气系统的其它例子还有�

  • 标签: 非常规浅层生物气系统 地质结构 成因 岩层 储集层 源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