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是对地质遗迹进行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本文在对黔东南地质遗迹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评价法,对黔东南地区的地质遗迹进行了评价,确定了地质遗迹的质量水平,进行了重要性分级,为地质遗迹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制定地学旅游发展规划奠定基础。

  • 标签: 地质遗迹 资源 评价 黔东南
  • 简介:近年来我院利用综合物化探方法在覆盖区进行的“区域研究选区、重磁扫面定靶、综合勘查定位、钻探测井定性”勘查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提交了中型金矿两处(杨桥孜铜金矿、河口铅金矿)。而东地区多处为浅覆盖区,找矿难度大,金矿“只见星星,不见月亮”,在总结前人工作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本区成矿规律进行总结,根据地质背景、重磁场特征、已知矿床、及矿化线索,圈定找矿靶区及找矿方向,为今后该区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金矿 控矿条件 成矿模式 找矿方向 皖东地区
  • 简介:安徽江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但是该地区地层复杂,含气层主要在大隆组、龙潭组、孤峰组、五峰-高家边组,该地层钻探施工中会遇到碳质泥页岩层、煤层,极容易发生井塌、抱钻、井漏、下钻遇阻等事故。安徽江地区1:5万页岩气地质调查子项目-江地区页岩气地质调查项目施工中采用绳索取芯技术,通过合理的井身结构设计、科学的钻井泥浆调配等先进的施工方法,成功施工了“港地1井”和“南地1井”,取得了不错的地质成果。

  • 标签: 页岩气 绳索取芯 泥浆
  • 简介:中浮槎山地区南延部分以大黄山一带为代表,出露一套基本未变质地层,据岩石组合、变质程度、微古化石等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其应为北将军(岩)组,可与张八岭地区的北将军(岩)组进行对比,进一步将其分为两个(岩)段:下(岩)段为碳酸盐岩,上(岩)段为碎屑岩.

  • 标签: 北将军(岩)组 对比 皖中浮槎山地区
  • 简介:东南建水、石屏地区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是昆阳群出露的最南端。昆阳群普遍经历了低级-极低级变质作用,变质作用类型为埋藏变质作用,变质时期为晋宁期。根据伊利石结晶度研究,昆阳群可划分为高级近变质带和浅变质带,分别相当于葡萄石-绿纤石相和绿片岩相。根据伊利石b0值研究,昆阳群变质压力类型为中低压相变质,构造背景为伸展盆地背景,与同期扬子板块西北缘挤压背景不同,表明罗德尼亚(Rodinia)超大陆的汇聚过程在扬子板块西缘表现为"剪刀式"碰撞过程,即扬子板块西缘由北至南是逐渐汇聚到一起的,并不是同时发生的,这也表明了全球格林威尔期造山事件具有不同时性。

  • 标签: 罗德尼亚超大陆 昆阳群 低级-极低级变质作用 滇东南
  • 简介:北京中低温地热资源储量丰富,开发利用已有几十年历史。过去,多以小业主分散开发利用方式为主,洗浴项目消耗了大量地热水资源。北京的地热供暖项目虽有成功应用典范,但较其它城市相对较少,没能完全发挥地热能的优势。为应对和改善现今资源日益趋紧和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鼓励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地热资源的规模化开发能源化利用将是发展趋势,而北京的东南部以通州、大兴为主的城市发展带无论从目前城市建设需求还是潜在的地热地质条件来看都体现了良好的地热规模化开发利用前景,应加大勘查开发力度,以此推动地热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开创首都清洁能源利用的新局面。

  • 标签: 地热能 资源紧缺 地热供暖 规模化利用 北京东南
  • 简介:根据力的作用与反作用原理,构造作用过程中携带大量的能量(力),在作用于不同属性地质体时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由此,剪切带构造在浅变质碎屑岩区和长英质花岗岩区中的变形特征差异较大。以黔东南地区平秋剪切带为例,厘定剪切带构造在不同尺度上表现特征,并通过构造地球化学剖面探讨该剪切带的含矿性,确定剪切带构造与该区金成矿的关系。

  • 标签: 平秋金矿 剪切带 黔东南地区
  • 简介:据锆石SHRIMPU-Pb测年结果(460.2±7.3)460.2±7.3Ma,首次将阿尔金山卓阿布拉克东南侵入岩体形成时代定为中晚奥陶世。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岛弧型,说明南华—奥陶纪大洋壳在中晚奥陶世曾向南俯冲,岩体属I型花岗岩,具壳幔混合源成因特点。

  • 标签: 阿尔金山 卓阿布拉克 中酸性岩体 锆石SHRIMPU-PB定年 中晚奥陶世
  • 简介:本文对东郯庐断裂带东侧嘉山—来安地区广泛发育的上第三系玄武岩进行了研究。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对该区作了系统的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对东玄武岩的成因及其地幔源区性质加以探讨。为论证该区存在非均一的富集型地幔提供了地球化学证据。

  • 标签: 第三系玄武岩 地球化学 同位素 皖东地区
  • 简介: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发现辉绿岩-砂岩接触带附近半固结的长石砂岩中石英颗粒边部、颗粒间孔隙内及颗粒内裂隙中微晶石英发育.不论是纵向上还是横向上,距接触带较近的样品中,微晶石英多而细长.随着远离接触带,石英微晶逐渐减少,形状逐渐变的粗短.研究表明,这些微晶石英是辉绿岩侵位对围岩砂岩中碎屑石英的压溶或重结晶等作用形成的.

  • 标签: 辉绿岩侵位 半固结砂岩 改造作用 微晶石英 热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