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通过介绍冲击机基本原理,分析冲击技术特点,结合工程实例,表明冲击技术具有减少路基工后沉降、提高路基整体强度及加固软弱地基作用效果显著,同时填石路堤施工工艺的改进和标准进行了研究.

  • 标签: 路基工程 冲击碾压 冲击压实机
  • 简介:水力裂是油井增产通常采用的一种措施.对地层压裂时产生的裂缝形态、走向进行了阐述;根据井孔周围应力集中现象,利用地层破裂机理分析了发育有直劈裂缝的地层压裂时人工裂缝产生条件,定量分析了裂缝延伸与地层应力状态、天然裂缝走向、施工压力、岩石抗张强度的关系.并在沙南油田梧桐沟组油藏开发生产中,应用该方法来判断人工裂缝和天然裂缝以及预测它们的延伸状况得到了非常好的验证.

  • 标签: 水力压裂 裂缝延伸 地应力 天然裂缝 人工裂缝 应力集中
  • 简介:为了分析碳质页岩的水力裂过程,采用天然页岩岩块,制作了边长30cm立方体试样,采用实验室大型实验设备,设置了两种不同的割缝注射方向,对试样进行了水力裂模拟实验。对比分析了试样的破坏形态;可以看出割缝注射方向对裂缝的发育有着重要影响;水力裂的极限强度与裂纹和层面之间的夹角有一定的关系,当裂纹方向接近层面时,对应的水力裂的强度较小。结合水力裂的水压曲线,阐述了裂纹发育和裂液压力之间的关系。声发射监测碳质页岩的水力裂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探测精度。页岩水力裂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开展相应的模拟实验进行研究。

  • 标签: 碳质页岩 水力压裂 模拟实验 水压 裂纹
  • 简介:中国西北地区面积260×104km2,已发现100多个油气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经几十年的研究和勘探,可知西北地区性叠加盆地成油特征:多旋回演化、构造变形复杂、多时代烃源岩、多套储盖组合、多期成藏、独特油气藏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等.

  • 标签: 盆地 叠加 储盖组合 中国西北地区 构造变形 油气分布规律
  • 简介:酸化裂技术是解决水热型地热系统增产增灌的有效手段,针对北京地区低孔低渗的碳酸盐岩热储层酸化裂改造机理开展研究。以北京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模型建立、室内酸盐反应实验、GCTS三轴岩石抗压强度实验的基础上,考虑表皮系数,优化了传统地热井产量计算模型,并对碳酸盐岩储层酸化作用机理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酸化作用会在井筒周围形成蜂窝状结构,降低储层强度,有利于裂形成人工裂缝。改造效果与储层构造特征、矿物组成相关,天然裂缝、岩脉、矿石条带以及节理等结构弱面越发育,酸化裂效果越好,碳酸盐岩含量越高,酸化裂效果越好。最后针对北京某地热井建立酸化裂增产技术方案,实现出水量增产123%以上,出水温度增温2.5℃。

  • 标签: 碳酸盐岩 地热系统 酸化压裂 天然裂缝
  • 简介:研究区位于双桥地热田外围,地热勘查资料较少。区内某地热井井深2800m,热储层为蓟县系雾迷山组白云岩,将用于办公区地热供暖。但其出水量受制于深部热储层渗透性能或沉积物堵塞地热流体通道等原因,小于邻近地热井,亟需引进酸化裂增产手段,提高地热井产能。通过地热井的成功实施,分析了地热地质特征,采用实验室模拟、数值模拟等手段,对酸液浓度、用量、设备选型等工程参数进行了详细设计,制定了酸化裂增产技术方案,指导进行酸化裂技术应用,酸化裂前后出水量从968m3/d增加至2163m3/d,水温从43.5℃增加至46℃,实现了出水量增产123%以上,出水温度增温2.5℃,增产效果显著。

  • 标签: 地热井 碳酸盐岩热储 酸化压裂 地热增产试验
  • 简介:防污性能研究是保护地下水环境工作的基础,为加强对承含水层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本文分别对北京市平原区3个承含水层组的固有防污性能进行评价。选取隔水层的岩性、厚度、连续性,含水层的岩性、分层状况和相邻含水层的水头差等要素,构建承含水层组防污性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评价指标评分加权计算的方法,开展分层评价,最终将防污性能划分为好、较好、中等、较差和极差5个等级。结果表明,由第一承压水层向深层,防污性能逐渐增强;每个层组的防污性能均具有一定的区域分布性,整体来看,平谷区防污性能差,大兴区和通州区防污性能好。

  • 标签: 防污性能 承压含水层组 分层评价 北京平原区
  • 简介:动力变质作用对金矿有直接的成矿意义。动力变质过程就是成岩成矿过程,不同程度的动力变质相带金的迁移、富集规律不同,形成的矿石建造也有差异。动力变质作用中岩石力学变形梯度不一定都与深度有关,常因岩性和应力集中面分布不均一,水平方向脆性—韧性应变带相间出现。

  • 标签: 动力变质 成矿作用 金矿床
  • 简介:新疆艾维尔沟矿区是侏罗纪天山褶皱带中的一个小型山间含煤盆地。多项煤变质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煤级在横向上分带明显,垂向上煤级突变,煤岩组份中出现热变显微组份,煤晶核指标(La/Lc)大于1,矿区广泛发育热液石英脉和方解石脉,煤层围岩也具有中低温热液蚀变现象。所有这些特征都充分表明,艾维尔沟的煤变质属区域热变质类型。推测其附加热源位于该煤盆地西部,地下水热液的对流为主要热传导方式。矿区及其外围的构造、地层结构、地势、水文等条件均有利于地下水热液循环。

  • 标签: 煤级 煤变质 地下水热液 热变质作用 艾维尔沟
  • 简介:对造山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不同的学派有不同解释:(1)地槽回返说认为:造山带开始是地壳沉降成为槽地,后经回返作用褶皱成山;(2)板块俯冲碰撞说认为:岩石圈板块之间俯冲-碰撞而造山;(3)多成因说认为:大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有本质的差别。大陆造山带不仅发生于板块边缘,更多的发生于大陆板块内部,大陆造山带是在多成因、多种多样的机制下形成的。依据以下五种原则:1岩石圈的性质及其变形方式;2板块运动学方式;3造山作用的构造体制;4下冲作用所卷入范围的大小及其对上驮板块所造成的影响;5造山带增厚与剥露过程。将造山作用划分为14种类型、21种造山方式。特别是软碰撞型、弱造山方式及盆山耦合式是具新疆特色的造山方式

  • 标签: 造山作用 软碰撞 弱造山 盆山耦合
  • 简介:对若尔盖地块震旦系-志留系中黏土矿物进行了X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震旦系至志留系中伊利石结晶度0.25〈IC〈0.42,伊/蒙混层比普遍小于15%,富集高岭石而普遍缺失绿泥石。志留系达低级近变质带阶段,寒武系和震旦系普遍达到高级近变质带阶段。

  • 标签: 黏土矿物 伊利石结晶度 极低级变质作用 若尔盖地块
  • 简介:对雅江北部热隆变质体的变质作用、成因机制有过不少的研究,提出过不同的认识。作者应用微观构造与宏观构造相结合的方法,再次对该变质体变形-变质作用进行分析研究,详细阐述了变质体变形-变质作用的特征、相互关系、变质压力-温度条件及成因机制等问题,认识到热隆变质体的形成主要是推覆滑脱使地壳局部熔融引热隆扩展而产生,它们曾经历过复杂的变质-变形过程,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变质分带和构造面貌。

  • 标签: 推覆滑脱 热隆扩展 韧性正断层
  • 简介:滇东南建水、石屏地区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是昆阳群出露的最南端。昆阳群普遍经历了低级-极低级变质作用,变质作用类型为埋藏变质作用,变质时期为晋宁期。根据伊利石结晶度研究,昆阳群可划分为高级近变质带和浅变质带,分别相当于葡萄石-绿纤石相和绿片岩相。根据伊利石b0值研究,昆阳群变质压力类型为中低压相变质,构造背景为伸展盆地背景,与同期扬子板块西北缘挤压背景不同,表明罗德尼亚(Rodinia)超大陆的汇聚过程在扬子板块西缘表现为"剪刀式"碰撞过程,即扬子板块西缘由北至南是逐渐汇聚到一起的,并不是同时发生的,这也表明了全球格林威尔期造山事件具有不同时性。

  • 标签: 罗德尼亚超大陆 昆阳群 低级-极低级变质作用 滇东南
  • 简介:该文简要介绍了地震堰塞湖、火山堰塞湖、冰碛堰塞湖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 标签: 堰塞湖 地震 火山 冰碛
  • 简介:在精细解释地震剖面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断裂系统特征,划分了早期伸展、中期张扭和晚期反转等三套断裂系统。断裂生长演化控制生储盖、圈闭、运聚等成藏要素,从而控制成藏作用

  • 标签: 断裂系统 控藏作用 赛汉塔拉凹陷
  • 简介:阿尔泰造山带发育了一系列低压红柱石型与中蓝晶石型变质带.红柱石型变质带发育了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带、十字石-红柱石带、矽线石带、矽线石-堇青石带:蓝晶石型发育了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带、蓝晶石带、矽线石带.中的蓝晶石序列估算温度为445~747.6℃,压力为0.64~0.95GPa中序列随变质作用增加.压力有增高趋势:低压的红柱石序列温度445~681℃.压力0.3~0.8GP乱自十字石带后.压力明显降低.可能是靠近热源而导致早期中压痕迹消失.因此红柱石型变质带不是一个正常的变质演化系列.蓝晶石型变质早于红柱石型变质.蓝晶石型变质序列可能与晚古生代弧-陆碰撞事件有关.红柱石序列的形成可能与碰撞相关的广泛花岗岩体侵入及中岩石抬升有关.

  • 标签: 阿尔泰 变质作用 中压蓝晶石序列 低压红柱石序列
  • 简介:  1994年第14届世界石油大会统计[1,2],全世界剩余可采石油资源约1410×108t,中国截至1996年底为50×108t,约占3.5%,自1993年起已是石油纯进口国.从战略考虑要节省资源,利用石油与利用天然气并重,本土采油与进口石油并重,尤其当国际产油配额大战时的特低价石油更应进行战略储备.中国东部油区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4%,经30~40年超常开采,产量年递减2.33%,需要寻找接替的新油区.据研究[3,4],新疆油区地质构造复杂,至今未发现超大型世界级大油气田.据张文昭[5],中国东部油区地质年代多为中生代,埋藏浅,平均单井日产油数吨;新疆准噶尔盆地,油储为晚古生代、中生代及古近-新近系,平均单井日产油20~30t,为东部的5倍;塔里木盆地油储为古生代、中生代及古近-新近系,平均单井日产油百余吨,为东部的近10倍,尽管埋深达3000~7000m,仍然具有极大的开采价值.……

  • 标签: 中的作用 勘探中的 原油发现
  • 简介:为更好地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的研究工作,基于现有资料的综合研究,对新疆北部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将该区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等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归纳总结为:区域性地质构造问题40个、涉及全区或不同区域之间的地质构造问题17个、成矿作用方面的问题11个.期望这一总结能促进该区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并对中亚地区大陆地壳形成演化和成矿作用的研究有所裨益.

  • 标签: 成矿作用 地质构造 新疆北部 大陆地壳 形成演化 中国西部
  • 简介:新疆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包括额尔齐斯构造带,为重要金矿床成矿带之一.文章以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特征为基础,应用金矿成矿过程中构造-流体-成矿作用理论,对阿尔泰造山带南缘金矿成矿规律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山-盆转换系统内金的构造-流体-成矿作用体系中构造主导作用、流体直接作用及构造和流体耦合作用与金矿成矿机理和时空分布特征间的关系.

  • 标签: 阿尔泰造山带 金矿 成矿背景 构造-流体-成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