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1970年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历了上世纪末以来明显的第Ⅴ活跃幕(或轮回)平静和活跃时段,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这两个时段地震活动在时空强上的差异性,定量提取其活动演化过程参量,为该区未来地震活动期判定提供相对定量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地震活动性 平静时段 活跃时段 定量
  • 简介:以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柴达木盆地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项目为依托,围绕时序预测建模软件(TimeSeriesForecastV1.0)的研发与应用,按照现代预测学理论对柴达木盆地的水文、气象等多因子时序进行了百年预测。针对多因子综合评价模型提出并采用了先进可行的“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特征向量”与“综合指标”的对等关系,从而避免了以往诸多评价模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了预测结果的可信度。

  • 标签: 时序量 主成分分析 预测建模 柴达木盆地
  • 简介:由地磁三分日变幅值分析,寻找日变幅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由ΔZ/ΔH=A+B(ΔD/ΔH),计算ΔZ/ΔH值,寻找其异常变化与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

  • 标签: 日变幅 周期 异常
  • 简介: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合理部署NC以及服务器中心,搭建一套经济实用、简便快捷、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办公平台,使之能高效运行政务办公系统,并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 标签: 政务办公平台 瘦客户机
  • 简介:《地球物理和地震行业和单位实用手册》简介计量工作是地震行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计量法规是计量法制管理的准绳,和单位的国家标准是各行各业必须贯彻实施的强制性标准,国家计量技术法规是计量检定和监督管理必须遵守的法制性技术文件。严格贯彻我国计...

  • 标签: 地球物理 量和单位 地震标准化 法定计量单位 计量技术法规 计量法规
  • 简介:获取活动断裂平均滑动速率、位移、位移场以及分析断裂未来一次性错动可能造成的地表最大位移,并将以上参数如何应用于工程设计是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学界急需解决的根本问题。笔者认为采用断裂未来一次性错动的地表最大位移估算方法和断裂位移场的解析计算,对于线性工程进行安全设计十分重要,可以作为工程设计参考指标的有益补充

  • 标签: 活动断裂 滑动速率 位移量 位移场
  • 简介:本文我台短周期DD-1地震仪所记录1993年5月25日南美6.6级极远震记录图进行震相的比较与识别。

  • 标签: 短周期 远震 极远震
  • 简介:b值是研究地震活动的重要指标,其广泛应用于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预测研究之中,与实际资料的完整性、样本的大小、计算方法等因素有着重要的关系。常见的b值计算方法有最小二乘法和最大似然法,样本的大小对这2种方法影响很大。本文利用蒙特卡罗模拟地震目录和汾渭地震带实际目录作为样本,从中抽取不同大小的样本进行计算,研究不同样本下这2种方法计算得到的b值与设定值或真实值之间的差别。结果表明,最小二乘法需要的最低样本为1000,最大似然法为200;当样本达不到要求时,计算出的b值是不可靠的;由于对样本的要求不同,前者适用于计算区域的整体b值,而后者在研究某区域b值在时间轴上的变化方面更有优势。本研究为确定2种b值计算方法对样本的最低要求提供了参考依据。

  • 标签: B值 最小二乘法 最大似然法 样本量大小
  • 简介:潜在震源区的判定是地震危险性分析工作的基础,潜在震源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结果的合理与否;本文采用多维实测数据类似性和差异性相对识别的ISODATA算法,对兰州——古浪地区的潜在震源进行了识别,给出了该地区的潜在震源区及其震级上限,为潜在震源区的综合判定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使得潜在震源区的综合判定更为合理。

  • 标签: 地震危险性分析 震源 震级限值 兰州——古浪
  • 简介:本文将20世纪全球强震活动划分为7个活动期,以国内中强以上地震同期活动资料进行比较,对未来国内强震活动趋势作出中期的统计概率预测,似乎可以作为一个较为有力的判据。

  • 标签: 历史类比法 概率预测 强震活动
  • 简介:地下流体尤其是地壳深部的地下水,当它们形成具有一定封闭条件的承压系统时,能灵敏地反映地壳的应力应变状态,这种深部承压系统近似一“天然应变仪”,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与地壳应力应变的关系,利用相关斜率分析法,探讨相关斜率K值时空演变序列与地震间的关系,得出相关斜率具有较好的映震能力,且有短期预报效应

  • 标签: 地下流体 地壳 应力 应变 相关斜率
  • 简介:利用成都区域数字化地震台网记录的雅江地震序列的波形资料,使用波谱分析方法,通过纵、横波的零频谱值的比值得到了雅江地震序列前及余震的纵、横波速比.结果表明,雅江地震序列纵、横波速比在主震前后存在不同变化,不同台站求得的波速比变化过程也存在明显差异.

  • 标签: 雅江地震 数字地震 波谱分析 波速比
  • 简介:着重介绍了高台地震台数字地震资料进行大震速报工作的经验和方法,以期与同行交流,共同做好大震速报工作.

  • 标签: 高台 大震速报 经验
  • 简介:简要介绍了《OBSER》日常观测数据处理与上报软件的编制背景及其基本功能、特点,各通过一个实例说明了该软件的编制理念和应用,从95-01-02项目厦门地震台前兆数据处理的实践表明:该软件取得了明显的实效,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软件 数据处理 编制
  • 简介:选用区域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利用CAP方法反演了2011年3月3日久治-玛曲4.1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显示,本次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为节面Ⅰ走向3060倾角82°、滑动角-5°,节面Ⅱ走向37°、倾角85°、滑动角-172°,地震类型为走滑型,震源深度为5.5km,属于汶川地震后区域应力场调整引发的一次地震事件。

  • 标签: 数字地震台网 CAP方法 震源机制
  • 简介:对2007年12月-2008年9月河南省数字地震台网资料自动量算的震级与人工算的震级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由MSDP软件自动量算的震级与人工算的震级偏差较小,且自动量算的震级可以满足地震定位精度的要求,在地震速报时可采用自动量算的震级。

  • 标签: 数字资料 震级 偏差
  • 简介:多年来的观测分析表明,影响沂水泉氧值变化的最大干扰是降雨。由于这种干扰存在着滞后效应,所以一般相关分析难以将这种影响排除干净。本文采用褶积积分方法较好地排除了降雨对沂水泉氧观测的影响。并用低通滤波方法,探讨了沂水泉氧的长趋势变化。

  • 标签: 褶积积分 低通滤波 沂水泉氧
  • 简介:本文以长江中游地震带为研究区域,该区地震活动比较弱,发震构造不清晰,但人口、经济分布集中,中小地震往往会造成强烈的社会影响。自有记载以来,共记录到122次Ms≥4.7级的地震,最大的地震为1631年常德63/4级地震,在这样的区域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依据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进行潜源划分的方法会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了更合理地评价其危险性,本文试图先在研究区内划分活动水平相当的等b值区域,然后利用空间光滑法计算各区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分布。结果显示,各分区内年平均发生率存在较大差异,年发生率分布图与现代和历史地震震中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为潜源区划分提供了一种量化的空间参考数据。

  • 标签: 弱震区 地震活动性参数 空间光滑方法 完整性评价
  • 简介:本文以汾渭地震带为例和以小震P、S振幅比测定的震源参数尝试应用了小震断层面解反演区域平均应力场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既吸收了振幅比资料测定震源参数所需记录资料少的优点,又提供了较多震源信息,同时,由于计算中考虑了震源参数测定不稳定性等因素,因而较切合实际。

  • 标签: P、S振幅比 小震断层面解 平均应力场反演 汾渭地震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