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利用按距离加权最小二乘曲面拟合的方法,对山东地区近期地磁场中总强度F值及垂直分量Z值的观测资料进行了计算及分析,得到了山东地区地磁背景场近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地区地磁背景场在地震活动平静状态下其变化特征与地理纬度的改变密切相关,而与地理经度的改变关系不大;F值或Z值等值线的分布与地磁台分布状况有关,F值和Z值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 标签: 山东 地磁背景场 按距离加权最小二乘曲面拟合 等值线
  • 简介:利用2009年以来的山东流动重力网复测数据,给出了区域重力场差分和累积动态变化图像及GPS站的重力值时间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大体反映出近期山东地壳物质运动状态,累积动态变化更能反映区域构造块体之间的运动与断裂构造作用。

  • 标签: 山东地区 重力场 GPS 构造活动
  • 简介:山东麓断裂全新世活动强烈,古地震现象丰富。探槽揭露出晚更新世末或全新世初以来,已发生过5次7级左右的古地震事件,除最早的一次时间不明外,其它4次分别发生在距今约8400年、5400—5020年、3900年和2260年。全新世早期古地震重复间隔在3000年左右,晚期为1500年左右。

  • 标签: 罗山断裂带 古地震 探措
  • 简介:根据地震仪器的性能对山东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监测能力进行评估,并利用2000年3-10月地震资料进行了检验。其结果为:山东地区12%的面积监测能力为ML≥2.0级,山东中部及渤海、黄河沿海地区监测能力为ML≥2.5级,渤海、黄海近海地区的监测能力为ML≥3.0级。最后指出台网布局的疏密程度、观测条件及台基条件的优劣等是影响台网监控能力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数字地震台网 监测能力 山东 地震资料 台网布局 观测条件
  • 简介:统计分析了西昆仑及交汇区1970--2010年148个Ms≥4.5级地震序列,统计结果表明,这一区域的地震类型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复杂性以及与地震的强度有一定的关系。

  • 标签: 地震序列 地震类型 主震 余震
  • 简介:对1988年以来的强震活动期间四川及邻区强震活动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大震危险性的主要判定依据和川西及邻区的大震危险区,并对各区的大震趋势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 标签: 强震 地震危险区 地震趋势
  • 简介:研究了山东德州2号井2004年9月11日水氟高值异常变化特点,对水氡高值异常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详细调查影响水氡变化的各种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合理推断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该“异常”是由于临近水井抽水引起的干扰,不是地震异常。研究论证了开展流体氡前兆观测与分析预报的同时开展流体氡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必要性。

  • 标签: 水氡 异常 地震 影响因素
  • 简介:对鲁32井水温变化、井孔条件及影响因素做了简要介绍,分析了2014年以来该井周围300km范围ML4.0级以上地震、2008年以来500km范围M4.8级以上地震及日本本州M7级以上大震及特大地震与该井水温异常的关系,给出了有震异常占总异常的概率水平及有异常响应的地震占总地震的概率水平,显示鲁32井水温异常对300km范围ML≥4.0级小震、500km范围M≥4.8级地震的前兆意义不明显,映震能力较弱;对东部远场区M≥7级地震,尤其是日本本州及近海的“大震”及“特大地震”前兆意义明显,映震能力较强。

  • 标签: 荣成鲁32井 水温异常 异常指标 映震 统计
  • 简介:利用多种方法对山东定点形变台站资料进行了系统处理,并分析了其与山东及沿海中强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山东形变台可监测到台站100~250km内中强地震的异常变化,其中各类分量异常及γ因子异常一般为中短及短期异常,而固体潮畸变为临震异常。

  • 标签: 定点形变 地震 中短临异常 山东省
  • 简介:研究了1995年山东苍山5.2级地震前多项地震学参数(地震空间分布,b值,C值、D值,Mf值,GL值,YH值,AC值等)的异常变化,期望从中能够找出对中强地震短临预报有意义的地震学参数和特征图像,以增加对中强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

  • 标签: 山东 苍山地震 地震学参数 地震短临预报 地震活动
  • 简介:本文根据航卫片、第四纪地质、地貌、浅层地震、钻孔、年代学等资料,分析了厦门篑筜北东向断裂带的第四纪晚期活动特征,并阐述了其构造组合特征。结果表明:①断裂带中的文灶-龙山-五通断裂和虎尾山-钟宅断裂为第四纪早期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不再活动;②篑筜断裂为晚更新世早、中期活动断裂,晚更新世晚期(约3万年)以来不活动;③文灶-龙山-五通断裂和虎尾山.钟宅断裂将厦门岛切割为3个地块,分别形成了仙岳山地垒、篑筜地堑和云项岩地垒的构造组合,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地壳以整体性上升运动为总趋势。

  • 标签: 厦门 更新世 断裂活动
  • 简介:本文通过对记录到2015年天津"8·12"爆炸的32个台站的三分量数字地震波形进行倒谱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1)2个主要爆炸的发生时间间隔约为32.3s;(2)爆炸-2发生在爆炸-1的西北侧约353°处;(3)依据这些记录的倒谱,无法判定在爆炸-1前是否还存在微小的爆炸。以上结论均与前人研究成果吻合。由于倒谱叠加采用的是全波形,对滤波频带不敏感,因此,在检测发生在同一地点的多次爆炸或其它类似事件(如核爆)上有一定的优势。

  • 标签: “8·12”天津港爆炸 倒谱 叠加 方位角
  • 简介:利用山东省数字化形变观测记录到的固体潮资料,分析了气压、雷电、洞室装修、仪器故障及环境等干扰因素对数字化形变固体潮记录的影响,总结了1次地震前的异常特征,为利用数字化资料及时识别干扰、准确捕捉短临地震异常提供了可参考的实例。

  • 标签: 数字化形变 固体潮 畸变 地震前兆 干扰
  • 简介:2013年10月1日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发生M3.2级地震,之后发生了一系列震群活动。截至2016年5月,山东台网已经记录到了1万多次余震,其中3级以上地震9次,4级以上地震3次。频繁的地震构造活动引起了乳山市及周边地区强烈震感。为研究乳山震群的发震机理,本文利用山东台网数字化地震波资料和新建的乳山台阵资料,通过双差精定位方法重新确定了震中位置。研究结果表明:余震序列呈现出NW向的条带分布;采用CAP方法(CutandPaste)反演震群中9次3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几次较大地震的震源深度平均约为5km,与台网编目定位的结果基本相同。从得到的精定位结果并结合震源机制解的结果来看,震群的走向是NW向,倾角是NE向,与最近的乳山断裂有一定距离。由此推断该区域可能是乳山断裂的分支,或者有一条或多条隐伏断裂。

  • 标签: 乳山震群 精定位 震源机制
  • 简介:简要介绍了山东省地震行业信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新建系统的项目背景、建设需求。介绍了光纤通信的发展历程,Epon和Gpon技术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和采用光纤组网的技术优势,以及结合山东省地震局信息系统实际和今后业务的发展规划。同时考虑了如何设计、技术思路和实施方案,以使该设计思路和方案最大程度的发挥优势。

  • 标签: 光纤组网 PON技术 物理隔离 OLT ONU技术 LAN+FTTD技术
  • 简介:利用调制地震方法通过对山东及邻区1970年以来的所有定位地震进行时间空间扫描。对该研究区内10个ML≥5.5级地震前的调制地震频度、小震调制比Rm、小震调制异常面积Srm和调制地震条带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震前调制小震频度的突跳、Rm-t图出现第3次突跳和Srm异常区的连续多次重迭和调制地震条带交汇区可以作为中强地震时、空、强三要素短临预报指标。

  • 标签: 调制地震 短临异常 地震预报
  • 简介: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前兆观测手段共88个台点的资料系统分析、整理、汇总,认为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中短期内前兆异常具有明显的特征,并认为8.1级地震的发生不仅仅是大构造断裂带活动的产物,更是在某种特殊的力源作用下,大区域构造应力发生显著变化,并在几条边界构造大断裂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1次强震活动。

  • 标签: 前兆异常 时空特征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 简介:通过对青海省水氡共7个台项观测资料及4个前兆数字化观测点的12个测项(水氡、水位、水温或地热)观测资料的分析,初步2001年11月14日青海省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存在部分异常,但异常的比例不高,未见明显趋势性异常。格尔木新建数字化地热仪观测到了较突出的同震效应。

  • 标签: 昆仑山口西地震 地下流体 特征
  • 简介:通过对青海省气象部门观测的3.2m气象地温资料相关距平、均值的处理和分析,总结了各自的异常形态.结果表明,3.2m气象地温异常对中强震有一定的中长期前兆意义,作为预报地震的辅助手段是可行的.

  • 标签: 昆仑山口西地震 气象地温 异常特征
  • 简介:肥东桥头集一带分布有北西走向第四纪断层,由于露头罕见,对其第四纪以来活动性所知甚少,为了探索其活动性,作者近期对这一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工作。在肥东桥头集南西上白垩统中发现了断层露头,通过现场详细调查编录、断层物质测龄和定向微观分析,对断层的活动期次、活动时代、活动性质和滑移特性等断层的活动习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晚更新世以来,所在地区曾发生过3次构造变动事件,活动时代分别距今(11.02±0.55)万年、(9.53±0.57)万年和(7.72±0.46)万年。活动性质以走滑为主,兼有张裂或挤压;滑移特性以粘滑为主,兼有蠕滑。

  • 标签: 桥头集 晚第四纪 活动习性 热释光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