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Pr原子特殊的电子层结构使其具有多方面的催化特性.实验发现质量分数为0.7%的PrCl3就可使漆酚(U)于110℃固化成膜的时间从5h降低到1h.用可见分光光度法、电子能谱、紫外和红外光谱等方法研究U在PrCl3作用下的固化成膜历程.结果表明,在Pr(Ⅲ)催化U聚合的过程中首先是U与PrCl3发生配位作用,生成U镨配合物(UPr),然后该配合物分子中的Pr(Ⅲ)催化U聚合成体形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

  • 标签: 漆酚 催化剂 氯化镨 配位作用 干燥成膜 交联聚合
  • 简介:采用重量法对灰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测定。首先用酸分解试样,在载气作用下,产生的二氧化碳被吸收液完全吸收,最后用重量法间接求出二氧化碳的含量。实验结果准确度高,矿石中的硫不干扰测定,可测定0.1%以上的二氧化碳。不经过复杂的气体净化步骤,操作准确、简单、易行,可用于灰中二氧化碳的测定。

  • 标签: 灰岩 二氧化碳 重量法
  • 简介:借助于G03W程序包,对系列氨基羧酸分子的羰基铼配合物进行了结构优化,并对其中的相关能量、键长、键角、布局数等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各配合物相对于羰基铼中间体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体分子结构中含有杂环或者较多数目杂原子时,有形成相对更稳定配合物的趋势;配体分子结构中应含有适宜的间隔体,否则需经较大的结构扭转或局部原子的拥挤方可形成相应配合物.

  • 标签: 羰基铼 成键 结构 G03W 配合物
  • 简介:采用粉末压片制样,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对石灰石、白云石等灰类标准物质拟合校准曲线,建立了X射线荧光光谱(XRF)法同时测定灰类样品中主次量组分(SiO2、Al2O3、TFe2O3、MgO、CaO、K2O、Na2O、MnO、P)的快速分析方法。通过灼烧减量对SiO2、Al2O3、TFe2O3、MgO、CaO5种主量成分含量进行换算后建立校准曲线,大大地改善了分析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通过实验优化了制样条件,对灰类试样进行精密度考察,各组分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RSD)<2%;对石灰石、白云石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进行准确度考察,测定值与标准推荐值或传统方法的测定值一致。

  • 标签: 粉末压片制样 X射线荧光光谱法 灰岩样品
  • 简介:采用硝酸-盐酸-氢氟酸高压封闭消解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玄武中的8种微量元素。实验确定了方法的分解条件以及测定元素的检出限及干扰条件。用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07105(玄武)进行方法验证,检测结果与标准值基本吻合,符合地质矿产开发的要求。

  • 标签: 玄武岩 多元素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 简介:试样经过盐酸溶解,过滤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大理型石墨矿中的酸溶铁。实验表明,加标回收率为99.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检出限为5μg/g,经过与标准方法分析结果对比,得到了国家标准方法一致的测定结果,但更加适用于批量样品的测定。

  • 标签: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酸溶铁 大理石岩型石墨矿
  • 简介:在MP2/6-31G(d)和MP2(FC)/6-311++G(d,p)水平上,对H2CO和HCOOH以及设计的4种构型H2CO…HCOOH复合物等进行几何全优化计算,经振动频率分析,确认它们为势能面上的稳定驻点.然后在MP2/6-311++G(2df,2p)水平上进行单点能计算和基组重叠误差(BSSE)校正以获得相互作用能,并利用自然键轨道理论探讨H2CO和HCOOH相互作用的本质.

  • 标签: 从头算 势能面 基组 相互作用能 驻点 MP2
  • 简介:采用纸片扩散法对番石榴叶提取物进行体外抗菌试验研究,以了解其抗菌谱.结果表明番石榴叶提取物中存在有效抗菌成分,其中以乙醇提取物中白念珠菌、甲醇提取物中大肠埃希菌高度敏感.

  • 标签: 番石榴叶 抗菌活性 抑菌作用 提取物 纸片扩散法
  • 简介:以巯基乙酸为稳定剂在水相中合成了CdTe荧光量子点,并使之与苯胺(Aniline)耦联.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证实CdTe荧光量子点同Aniline的耦合主要是通过量子点周围巯基乙酸的-COOH与苯胺的-NH2形成的氢键实现的.将CdTe-苯胺、CdTe-丙氨酸(Alanine)耦合物荧光光谱的强度进行对比,发现苯环的存在可以极大地增强耦合物的荧光强度.

  • 标签: CdTe荧光量子点 苯胺 荧光光谱
  • 简介:通过荧光法在不同温度下研究了2种抗癌新药:吡柔比星和表柔比星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分别应用荧光猝灭和荧光加强理论公式计算了它们的结合常数等,进而分别计算了它们的热力学函数.首先,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核酸与药物作用属于氢键和/或VanderWaals力;其次,即使是核酸类生物大分子其与药物的作用,荧光猝灭和荧光加强公式的计算结果仍符合等效性规律;第三,本文对这些猝灭图、双倒数图、生成常数、和热力学数据的差异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基于荧光加强理论公式(4)获得的图谱和数值显示更为合理.因而我们建议,即使在研究受体一底物的荧光猝灭反应时,采用荧光加强理论公式(4)可以获得更符合实际的结果.结合以前的类似结果,我们指出:对于任何生物大分子和活性小分子(含金属离子)之间由给体一受体作用所导致的荧光猝灭和荧光加强效应,均可应用我们导出的荧光加强理论公式(4)进行处理,因此我们定名其为广义的荧光猝灭方程.

  • 标签: 荧光猝灭和加强 小牛胸腺DNA 吡柔比星和表柔比星 给体与受体 广义荧光猝灭方程
  • 简介: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谱法,在生理条件下(含0.1mol/LNaCl的Tris-HCl缓冲溶液,pH=7.40)研究了紫杉醇与生物大分子DNA的相互作用方式.结果表明DNA引起紫杉醇的紫外吸收光谱明显的红移和增色,并导致紫杉醇的荧光猝灭;测定不同温度下紫杉醇与DNA的荧光动态猝灭常数,结果显示K27℃=10266,K37℃=8755,K47℃=5788,即K27℃>K37℃>K47℃,说明动态猝灭常数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同时考察了离子强度、磷酸根浓度及猝灭剂KI对紫杉醇与DNA相互作用的荧光强度的影响,三者对紫杉醇与DNA相互作用都无明显影响.表明DNA对紫杉醇的荧光猝灭类型是静态猝灭,紫杉醇与DNA的相互作用方式是嵌插作用.

  • 标签: 紫杉醇 DNA 紫外-可见分光光谱法 荧光光谱法
  • 简介:合成了双吡啶双西佛碱(bped)有机分子,并用该分子进行了超分子网络晶体的组装.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该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34014(15)nm,b=0.42153(11)nm,c=1.11505(4)nm,β=101.660(4)°,V=0.61690(18)nm^3,Z=2,R=0.0648.在bped晶体中存在着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该氢键由N原子和H—C中的H原子相互作用而成.每一个bped分子同另外6个bped分子通过氢键相连,构成了二维层状结构.

  • 标签: 有机超分子网络 氢键 单晶
  • 简介:应用MonteCarlo方法计算He原子包含电子相关波函数的基态能量,获得了与精确值非常接近的结果.实践表明,应用MonteCarlo方法有可能在多电子体系中直接采用包含任意2个电子间距离ry的函数作为变分函数来考虑电子相关作用

  • 标签: MONTE CARLO方法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电子相关作用
  • 简介:表面等离子共振仪是测量生物分子间交互作用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多数实验数据是在不精确的实验设计下获得的,通过对用传统方法来优化试验设计、提高仪器灵敏度进行了总结,并对获得精确蛋白质相互作用动力学信息的新方法进行了讨论.

  • 标签: 表面等离子共振仪 蛋白质 参考表面 树突状高分子
  • 简介:IrganoxHP-136是瑞士Ciba公司开发的一种含有内酯结构的苯并呋哺酮类抗氧剂,能有效捕获碳自由基,起到很好的抗氧作用。尽管专利报道有大量不同结构的苯并呋喃酮类抗氧剂被合成,但因受Ciba公司产品供应结构的限制,目前有关苯并呋哺酮类抗氧剂的工业化应用产品仅限于由HP-136与不同受阻酚以及亚磷酸酯类抗氧剂复配得到的复配型抗氧剂,

  • 标签: 苯并呋喃 抗氧剂 稳定化作用 结构 酮类 加工
  • 简介: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采用分子荧光、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Cd2+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在pH=7.0缓冲液中,以280nm作为激发波长,342nm作为发射波长,Cd2+对BSA的荧光发射有较强猝灭作用.实验测定了Cd2+与BSA在289K,306K和319K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5.31×10^4,5.22×10^4,4.70×10^4,其热力学参数ΔHm=-3.07kJ·mol-1;ΔSm=79.83J·mol-1·K-1.结果表明导致BSA荧光猝灭是由于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而引起的静态猝灭,他们之间的主要作用力是静电作用力.

  • 标签: 蛋白相互作用 牛血清蛋白 分子光谱 镉(Ⅱ) 非辐射能量转移 静电作用力
  • 简介:运用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探讨了Co2+对槲皮素(Quercetin,Que)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SerumAlbumin,BSA)结合作用的影响,初步分析了影响二者结合作用减弱的因素.Co2+的存在使Que与BSA作用的猝灭常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均减小,但Co2+没有改变二者的猝灭机制,仍为静态猝灭.Co2+与Que的竞争作用及BSA-Co和Que-Co复合物的形成,抑制了Que与BSA的结合.

  • 标签: 槲皮素 牛血清白蛋白 Co2+ 结合作用
  • 简介: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圆二色谱和荧光光谱等方法对一系列阳离子卟啉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阳离子卟啉通过静电引力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作用,作用位点位于BSA表面.较高的正电荷有利于增强卟啉与BSA的作用力.

  • 标签: 阳离子卟啉 BSA 静电引力
  • 简介:为了探索二氢杨梅素半合成杨梅素作用机理,依据文献中提出的最佳反应条件,并进行重复验证,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反应过程进行痕迹跟踪.实验结果表明:二氢杨梅素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搅拌反应,杨梅素的生成率为11.2%,与文献值基本符合.然而,液相色谱并没检测到文献中提出的查尔酮结构中间体和环氧烷结构中间体.另外,分别探讨了氢氧化钠用量与生成查尔酮结构中间体和杨梅素生成率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二氢杨梅素在1%的氢氧化钠水溶液(5.5mL)、恒温水浴35℃搅拌20h,反应过程通过液相色谱跟踪,并未检测到对应的查尔酮结构中间体生成,却检测到杨梅素成分的生成痕迹;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杨梅素生成率逐渐升高,可达65.1%.最后,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对二氢杨梅素在碱性环境中释放超氧阴离子的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二氢杨梅素溶于弱碱性(pH值为8~9)的甲醇(φ=50%)溶液中,且有氧条件下,加入自旋电子捕获剂DMPO(5,5-二甲基-1-吡咯啉-N-氧化物)后,可观察到DMPO捕捉超氧阴离子形成的加合物特征峰,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其特征峰的强度也增强.综上所述,实验证实了文献中提出的二氢杨梅素半合成杨梅素作用机理的不合理性,并合理地提出了基于超氧阴离子催化二氢杨梅素脱氢合成杨梅素的作用机理.

  • 标签: 二氢杨梅素 杨梅素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作用机制
  • 简介:基于C,B,N和Ga与H原子间的L-J势函数,系统计算了H2处于(n,n,)(n=8,10,12)单壁C,BN和GaN纳米管内部及外部不同处的势能.根据势能变化曲线,分析了3种纳米管氢物理吸附能力的差异,给出了H2在3种纳米管外部的势能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3种纳米管内部的氢吸附力均分别高于管外;随着纳米管直径的增加,各纳米管管内的氢吸附力均略有下降,而管外变化不明显;GaN,BN和C纳米管依次具有更好的储氢能力.

  • 标签: 纳米管 H2 势能 储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