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南京部分古城被“地毯式”推平位于南京秦淮河两岸的“老城南”,是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根基所在。但如今,这里已不见了南唐以来一直保留下来的金陵古城传统格局和数以千计的江南穿堂式古民居,取而代之的是占地面积2.18万平方米的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和大片的建筑工地。

  • 标签: 南京 老街 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街区 建筑工地 占地面积
  • 简介:根据明代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和项鼎铉的《呼桓日记》中有关浙江嘉兴地区的夏季天气、感应记录,重建了1609-1615年夏季嘉兴地区的降水序列,并确定其梅雨期的入梅和出梅时间。据此,对上述年份梅雨进行了分类,其降水在雨期开始、结束日期和持续时间等特征上与现代浙江北部地区的梅雨特征均存在一定差异。进而根据地方志中的旱涝灾害情况,分析了梅雨特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的关系,二者虽然有密切关系,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契合,甚至有些年份完全相反。这对于了解小冰期前期的梅雨活动和特征以及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状况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味水轩日记》 《呼桓日记》 嘉兴 梅雨 小冰期
  • 简介:在5月19日全国哀悼日第一天,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向全国各风景名胜区发出了感谢信。各风景名胜区:5月12日下午14: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的特大地震,震中汶川映秀距都江堰市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作为世界遗产的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在此次举世震惊的特大地震中损失惨重。经统计,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内二王庙古建筑群遭受毁损,伏龙观、城隍庙文物、十殿、建福宫、天师洞、上清宫、游客中心、都江堰博物馆、陈列馆等古建筑严重受损,景区内桥、亭、路、游道标志标牌等基础设施遭到毁灭性破坏,直接经济损失约数十亿元人民币,是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遭受经济损失最大的景区。

  • 标签: 风景名胜区 重建家园 都江堰市 青城山 景区 团结
  • 简介:历史土地利用重建是LUCC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在区域土地等资源开发及利用和环境变迁等研究中有着重要研究价值。受历史资料和数据属性局限,学界对历史上矿采用地状况及其反映的地理特征研究,量化手段和精确性不足,复原历史矿区土地利用更为少见。本文依据近世矿业档案、地理资源调查等资料,以近现代云南经济史上颇具影响的个旧锡矿为例,复原矿厂、厂尖及户数等的空间布局,重建其土地利用过程,并进一步探讨矿区人地作用相互关系的演变状况。

  • 标签: 云南个旧 矿区 土地利用 历史重建
  • 简介:江南是从唐宋以来中国最为繁荣的经济区,一直保持着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除偶或受王朝更迭以及内部萌生的变乱(如盗匪、民变等)的影响外,最大的破坏性影响在于外患.倭寇之乱就是其中影响程度较深的一种,也是有明一代对中国沿海地区扰乱较深的事件.由于倭寇事件本身涉及到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本文在廓清明代倭乱的程度及其历史地理背景的基础上,将讨论重点置于已往很少注意的嘉靖倭乱给江南地区城防建设带来的影响.这是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这一时期的城防建设不但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修建活动,而且在以后,更奠定了江南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从这一角度出发,说明战争动乱期间的控制行为在城防这种特定形式下是如何展开的,并揭示社会力量在江南地区所体现的地位和作用.

  • 标签: 倭寇 江南地区 民变 明代中后期 历史地理 嘉靖
  • 简介:在当代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的时代,随着国际范围内中心—边缘关系结构的转变,处于当今民族国家体系当中的统合型国家在边疆治理与话语实践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一个较为典型的统合型国家,当代中国的边疆问题具有"中时段"特征,并且在具体实践中面临着复线边疆的现实与挑战。本文从历史角度思考了统合型国家的内部生态问题,并通过对清朝边疆治理策略的分析,探讨了在继承清朝边疆"遗产"问题方面所遇到的正面和负面问题,以及如何从"我们的大清"认同成功地转变为"我们的中国"认同,并对现代中国边疆话语的重构提出了一些初步想法。

  • 标签: 统合型国家 边疆话语 清朝遗产
  • 简介:本文对北川羌族自治县旅游业灾后重建进行研究,阐述了对羌族文化保护的科学认识。本文剖析了羌文化的基因与根本载体羌人自身,提出了保护羌文化的挖掘、提炼、交流、传承四原则。从灾后的实际出发,本文建议将中国羌族民间艺术团作为最具价值和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推向市场。

  • 标签: 羌文化 保护 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