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明清时期海河流的农田水利张芳海河流在明清时期为京畿之地。为了解决京师的供应问题,每年需从南方漕运大批的粮食。明清每年额定的漕粮为400万石。但漕运艰巨,“京仓一石之储,常糜数石之费”①。为了减少对南方漕运的依赖,明清两代都重视发展畿辅地区的农业生...

  • 标签: 海河流域 明清时期 兴修水利 《大清一统志》 徐贞明 稻田
  • 简介:本文考察了清代以来300余年问西辽河流行政格局、人口、土地利用、动植物等人地关系要素的变化,并得出四个主要结论:①行政交错格局的变化使流域农业人口增加并确立了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②清代以来政府实行的移民开垦政策是流域人地关系恶化的主导因素;③牧民游牧生活方式的转变是流域人地关系恶化的重要因素;①气候和土壤暑件是区域农业开发后流域人地关系加速恶化的基本因素。

  • 标签: 清代 西辽河流域 农业人口 移民开垦政策 农业经济 生态环境
  • 简介:本文以《水经注》记载的淮河干支水系径流区域为依据,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流纺织业、冶金业、制盐业、酿酒业、瓷器业、造船业曲折而缓慢的发展历程,并概括地分析了各个阶段的兴衰特点。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淮河流域 手工业
  • 简介: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的景观设计,尤其是历史文化名城却逐渐缺失了自己所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因此,挖掘城市的地域特色,营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景观,对于开拓城市景观发展创新之路具有重大意义。以此视角为契机,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市,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其文化景观的形成、发展、系统组织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景观再生策略,寻找历史与现代的对接,为地域化景观历史城市发展之路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标签: 地域文化 文化景观 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城
  • 简介:在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的楠溪江流域,以血缘宗族为纽带沿江分布的古村落群,在宋代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格局。发展至今,多数古村落已绵延数百年,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宗族文化。在流域宗族文化形成的同时,学术文化也迅速发展,至宋时达到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政治显赫的时代,形成永嘉事功学派。

  • 标签: 楠溪江流域 宗族文化 学术思想 叶适 血缘关系
  • 简介:环绕长安的河流及有关的渠道史念海一“八水绕长安”“八水绕长安”,乃是一句古谚,出自西汉时司马相如所作的《上林赋》。指的是泾、渭、霸、氵产、丰、高阝、、涝①。泾、渭两水源远流长,其余六水皆出自秦岭山中,就在西安的近旁。这八水中,渭水是主流,其他皆是...

  • 标签: 汉长安城 《水经注》 昆明池 龙首渠 渭水 漕渠
  • 简介:苕溪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是太湖流域的主要水源,也是太湖与钱塘江之间的主要交通要道。作为江南的一个次区域,具有地理文化学上的范本意义,但在江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中,以河川流域作为次区域研究目前比较少见。正基于此,本文从人口集聚、水利兴修、次中心点的形成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几方面入手,通过对秦汉时期苕溪流域开发的研究,揭示次流域经济圈在早期开发中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 标签: 秦汉时期 浙江 苕溪流域 农业经济 水利建设
  • 简介:在山西省晋城市的沁河两岸,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交界处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至今还集中连片地坐落着20多处明清时期达官名人的城堡式高层民宅建筑群。与山西晋一带沁河两岸的晋商豪宅大院大为不同的是,这种城堡式高层民宅建筑群规模宏大、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军事科学、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的观赏价值。

  • 标签: 中国 山西 旅游业 沁河流域 古城堡建筑群 晋城市
  • 简介:<正>一发源于黄土高原的主要河流黄土高原有巍峨的高山和广漠的原野,山原之间还有纵横的河流。这些河流主要有渭水、汾水,还有沁水。黄河贯穿黄土高原,渭水、汾水和沁水都是黄河的主要支流,另外还有一些河流

  • 标签: 太行山 渭水流域 黄河 治所 十三年 公元
  • 简介:王尚义先生所著的《流域历史地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为历史地理学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是值得历史地理学者重视的方面。通过作者在这方面的实践,提出了有关这个领域的理论,并非一般的泛泛之谈。所以此书是一本有价值的作品,是值得向历史地理学界推荐的。

  • 标签: 历史地理研究 理论与实践 流域 历史地理学
  • 简介:长江流域交通与经济格局的历史变迁谢元鲁在历史的长时段变迁中,长江流域交通路线的空间分布及运输效率变化,是影响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江流域在秦汉以后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枢纽,其干流黄金水道的效益,由于古代航运的落后,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形成...

  • 标签: 长江流域 长江干流 明清时期 长江上游 经济格局 经济发展水平
  • 简介:本文研究和探讨了广东东江流域地域文化类型的形成、演化过程与文化地理特点。指出流域内发育着个性鲜明的三大文化景观,同时,这三大地域文化类型加上与之相邻的潮汕平原文化又聚合且集中体现在中游文化区——惠府文化之中,从而形成特有的文化共生现象;最后进一步就文化共生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预测。

  • 标签: 文化区 文化共生 东江流域 区域经济
  • 简介:<正>日本《地理科学》杂志在1987年1月出版的第42卷第1号上,以《江南与孟加拉》为题发表了广岛大学名誉教授米仓二郎先生在昭和61年度(1986年)日本地理科学学会秋季学术大会上的发言摘要。这篇发言指出,其所谓比较地志学,是首先对地球上两个相似区域进

  • 标签: 地志学 江南地区 平原 长江 孟加拉 学术
  • 简介:本文结合苏州河沿岸文化景观带的功能潜力和上海城市功能定位提出了苏州河沿岸文化景观带功能开发的总体目标和规划原则,并对分段开发进行具体策划与设计.

  • 标签: 文化景观带 功能开发 苏州河
  • 简介:2014年11月7~9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太原师范学院承办。山西省地理学会协办的“流域环境变迁与历史地理学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兰州寒区与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以及科学出版社等单位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历史地理学 学术研讨会 环境变迁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创新 流域
  • 简介:河流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城市经济社会、空间格局、生态环境,风俗文化等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缺位导致多数河流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运用景观都市主义指导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能够较好的促进河流与城市之间共生发展,具体思路是打破传统工程思维的方式建设河流两岸景观,通过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与工程设计层面三个相互渗透的规划设计工作,解决城市河流所涉及的生态安全、功能复合、工程景观与城市文化等四个方面问题。

  • 标签: 河流景观规划 景观都市主义 景观规划设计 长利涌湿地公园
  • 简介:在清末沪杭甬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施工方为节省建桥费用而堵塞了松江境内的屠家村港,并直接在原河道上建造路基。1921年江浙地区发生了严重水灾,地方官绅遂将矛头指向沪杭甬铁路,认为该路阻碍水流,要求铁路部门"拆坝筑桥",恢复原有河道,同时增加沿线涵洞。双方为此在北京政府交通部、上海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以及浙江省长公署等部门间展开了两年多时间的交涉,最终基本实现了改建目标。在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论著的基础上,通过铁路工程技术方法的分析,可以发现近代铁路建设并不足以成为导致太湖流域水患的关键性因素,但铁路作为开凿江南运河后最大规模的人造工程,仍初步改变了明清以来形成的流域水文环境。

  • 标签: 铁路建设 沪杭甬铁路 太湖流域水利 地方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