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大运河の文化集成とその新世纪の运命大运河の遗产登录の保证企の画と遗产登记申请た顾

  • 标签: 文化 要旨 大运河 遗产
  • 简介:9月19日,在广东省东莞市洪梅镇,曾雪军在展示其创作十字绣作品《清明上河图》。这幅十字绣《清明上河图》画面全长22米,宽0.75米,共绣了11万多针,由在东莞打工曾雪军从2008年2N开始创作,历时3年多完成。

  • 标签: 《清明上河图》 十字绣 东莞市 打工 2008年 广东省
  • 简介:被精英阶层视为文学艺术东西,对于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而言,往往首先作为种生活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着实际作用。因此,在探寻这类作品形式和内涵意义时,需要将其置于广阔背景,注意其与总体文化系统整合和关联。在广西西部德靖带壮族民间,存在着种被称为“吟诗”聚会对歌传统,人们把请歌者到家里对歌叫作“暖屋”(thau^3run^2:thau^3暖,run^2家屋),强调“吟诗”对于建构个“暖”家屋空间所具有的意义。这也意味着,要理解这种歌唱传统,就不能仅仅把它当作种民间文学体裁、个文本,

  • 标签: 吟诗 民间 壮族 西部 广西 歌唱
  • 简介:<正>解放前,每年如果遇到特大天旱时,山东金乡县广大农村都有祈雨风俗,大体上有种方法:、寡妇扫坑:每年春天,如果久不下雨,坑河干涸,土地龟裂,麦苗卷叶,大秋作物种不上时,就要进行祈雨。首先得找个无儿无女死了丈夫寡妇,进行哭泣,求天下雨。再找个满脸麻子的人(男女皆可,但必须是麻脸)头顶酱缸(即泡黑酱用

  • 标签: 祈雨 两种方法 大秋作物 寡妇 金乡县 麻脸
  • 简介:<正>天妃,是闽、台地民众曾共同信仰海上护佑女神。至今对其崇祀习俗仍在流传。到目前为止,对天妃海神信仰和崇拜还继续流行于我国大陆沿海地区、台湾地区民间及日本冲绳、美国檀香山和东南亚各国华裔人民中间。而其中尤以闽、台地为最盛。本文专论闽、台地天妃海神崇拜历史情况以及由此所反映出,自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以来闽、台文化体性个侧面。

  • 标签: 台湾海峡 海神崇拜 台湾地区 妈祖 沿海地区 福建沿海
  • 简介:很激动,这个六卷本《中国民俗史》出版,怀念我们敬爱钟敬文老师。钟先生给我们博士生上课就是“中国民俗史”,还有门课是“中国民俗学史”。这本书其实是灌输了钟先生关于如何书写中国民俗史些理念和立场。

  • 标签: 民俗史 中国民俗 写作 历史 人格魅力 先生
  • 简介:清粪妇是个已经消失了职业,当年时传祥就是她们同行。就是这个在常人眼里十分“卑微”职业,却让民国12年广州城整整臭了个月。

  • 标签: 广州 职业 卑微
  • 简介:米芾父子写在苏州块碑朱薇君米芾(元章)及其子友仁(元晖),是宋代著名书画家,有“大米”、“小米”之称。书艺尤高,前人曾有“宋之有元章、元晖,犹晋之有羲之、献之”说法,可见他们在书坛地位和影响。米氏父子墨迹见于刻石者甚多,苏州各园林碑廊多有...

  • 标签: 朱长文 米芾 米友仁 大成殿 书法艺术 苏州碑刻
  • 简介:民俗学者大多认为,石敢当信仰源于古代泰山灵石崇拜.但泰山地区现存古迹文物,却极少有反映石敢当信仰内容.近年笔者在泰山周边作考察时,新发现了处关于石敢当信仰文物遗存,可为研究这民俗现象提供新史证.

  • 标签: 信仰处 处文物 敢当信仰
  • 简介:宋时期衍生出大量有关钱镠传说并逐渐形成个传说群,记载于各类文献之中,其传说内容涉及钱镠生平、创业、为官、暴虐等方面。北宋是钱镠传说发展时期。北宋前期出现大多是有关钱镠巫鬼异象传说,北宋后期钱镠传说开始趋向民俗化。南宋则是钱镠传说体系成熟时期,此时钱镠传说体系完整,出现了有关钱镠传说群,其传说内容、形式进步趋于世俗化、传奇化,与民众生活越发贴近,同时个以杭州为中心传说圈逐渐形成。文献记载钱镠传说呈双线发展,钱镠传说产生和流变与相关历史事实、现实社会状况、民众心理有重要关系。

  • 标签: 两宋时期 钱镠传说 流变
  • 简介:1958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个奇怪疯狂年份。自从党八大二次会议召开后,全国人民斗志昂扬,似乎切事情不存在“可能”还是“不可能”区别,只有‘做”与“不做”不同。而只要想做事情,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

  • 标签: 人造卫星 党的八大 中国人
  • 简介:<正>广出土先秦青铜容器,从现有材料看,其器类大致有鼎、卣、尊、缶、(?)、鉴、(?)等,以下就这些器类中值得讨论问题逐分析.鼎.这类器越式鼎.学者们均作了深入研究.不再讨论.而对于广出土楚式鼎则需再作分析.有学者认为罗定南门垌和恭城秧家各出土件楚式鼎,对恭城秧家件鼎.有说楚器,也有人认为是“仿中原和楚式”“越式青铜器”.但观此器形与纹饰,属楚式青铜器,是毫无疑问.罗定南门垌件鼎是否为楚式鼎?笔

  • 标签: 两广 青铜容器 罗定 百越文化 恭城 中原地区
  • 简介:<正>墓志:1982年10月在扬州市城东公社沙口大队东庄生产队条宽1沟内出土.墓志埋深1.5米,出土时志盖相合立.从埋藏情况看,应为残墓.墓志盖44厘米见方,厚5厘米,志身41厘米见方,厚8.5厘米.盖篆刻“唐故汝南周府君墓志”三列.铭文楷书,23行,543字.时代为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9年).(见图和附录)墓志二:1984年12月发现于扬州三元桥三元新村玻璃厂宿舍基建工地座唐残砖室墓.该墓只存东端,正东西向,平面作腰鼓形,残长1.0、宽0.6~0.8、残高0.3米.墓壁平砖砌筑,有铺地砖三层,横向平铺,皆用长32.5、宽16.5、厚3.5厘米小青砖铺成.墓内出土茶绿釉瓷碗件,直壁,平底,施釉不及底,碗内有许多支烧点,制作极其粗糙.墓志盖44.5厘米见方,厚7厘米,中间篆刻“任府君墓志铭”二列.志身44.5厘米见方,厚9厘米,铭文楷书,25行,601字.时代为咸通九年.(见图和附录)

  • 标签: 唐墓志 墓志铭 扬州 楷书 茶绿 烧点
  • 简介:手杖,俗称“拐杖”,古时称为“扶老”。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在《归去来辞》写道:“策扶老以流憩”。从古至今,手杖既是老年人行动伴侣,又是旅行家出游手足。在我国,手杖制作历史非常悠久。古时因形式、取材不同,分别被人们称为藜杖、鸠杖、龙凤杖、筇杖、拐子杖等。1974年,我国考古专家在广西平乐县座西汉墓中就出土了件鸠杖,它表明我国至少在汉代就已经有了手杖。

  • 标签: 诗人陶渊明 归去来辞 筇杖 藜杖 从古至今 平乐县
  • 简介:墓志作为重要随葬品,在晋时期产生并发展起来。考古类型学对这时期墓志形制分析表明,墓志来源于墓碑,但到东晋逐渐脱离了墓碑影响,形成自己样式。而文献讨论进步描绘出形制背后礼制内涵,可知墓志是在西晋开创,产生时便具备等级性,而东晋时期由于墓碑复兴,导致墓志地位下降,作为普通随葬品走上了独自发展道路,这也是形制变化原因。

  • 标签: 墓志 两晋 形制 等级性 变迁
  • 简介:晋制是继周制、汉制之后,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发展演变重要内容,考古学意义上晋制与晋礼制定关系密切,晋礼制定、施行过程反映了汉魏晋社会变迁。洛阳是西晋都城,都城洛阳晋墓洛阳因素代表墓葬制度内涵应该与西晋制订推行新礼有关,洛阳因素反映墓葬制度即为继汉制之后晋制。东晋时期在都城建康地区逐渐形成建康因素.洛阳因素与建康因素是晋时期墓葬制度主要文化内涵。

  • 标签: 晋制 晋礼 洛阳因素 建康因素 汉晋变迁
  • 简介:中国古代,早期床演化经历了个由专而泛过程。在殷墟卜辞和西周文献,床专指卧具,东周时期床分化为坐具和卧具,汉代又附加了榻之类坐与半卧功能。唐宋以来,很多与坐卧无关床形器物,也被叫做床。考古所见早期床形制,也反映了这过程。同时,古代在使用床过程形成了相应文化和礼俗。

  • 标签: 先秦两汉 早期床 形制 礼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