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7 个结果
  • 简介:<正>墓志一:1982年10月扬州市城东公社沙口大队东庄生产队一条宽1米的沟内出土.墓志埋深1.5米,出土时志盖相合侧立.从埋藏情况看,应为残墓.墓志盖44厘米见方,厚5厘米,志身41厘米见方,厚8.5厘米.盖篆刻“唐故汝南周府君墓志”三列.铭文楷书,23行,543字.时代为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9年).(见图和附录)墓志二:1984年12月发现于扬州三元桥三元新村玻璃厂宿舍基建工地的一座唐残砖室墓中.该墓只存东端,正东西向,平面作腰鼓形,残长1.0、宽0.6~0.8、残高0.3米.墓壁平砖砌筑,有铺地砖三层,横向平铺,皆用长32.5、宽16.5、厚3.5厘米的小青砖铺成.墓内出土茶绿釉瓷碗一件,直壁,平底,施釉不及底,碗内有许多支烧点,制作极其粗糙.墓志盖44.5厘米见方,厚7厘米,中间篆刻“任府君墓志铭”二列.志身44.5厘米见方,厚9厘米,铭文楷书,25行,601字.时代为咸通九年.(见图和附录)

  • 标签: 唐墓志 墓志铭 扬州 楷书 茶绿 烧点
  • 简介:<正>丹徒湖遗址,位于沪宁铁路三山车站南约2.5公里处,西北距镇江市约13公里(图一).湖,平面略呈葫芦形,南接丹阳县中心河,北连上湖.湖原与上湖同为一体,后由大坝将者隔开,有利于保持等差水位.环湖一周,有东沟、西因、前韦、前后庄泉、池家坝、湖、倪家等村庄围绕分布.该湖南北长约2000、东西最宽处约400米,若连同上湖的面积共有百万平方米以上(图版叁.1).湖底近平,中部稍高,海拔高度约7米左右,内长有芦苇和水草.湖岸的东、北、西三面是缓坡高地,西北面并与宁镇丘陵的余脉相连,整个地貌呈北高南低之势,地势稍低的丹阳练湖平原.考之,所谓上、湖以及丹阳练湖,它们最早的成湖时间大约是六朝初期.史载“晋时陈敏乱,据有江东,务修耕织,令弟谐遏马林溪以溉云阳(今丹阳),亦谓之练塘(湖)”.可证以上三湖形成之前,原都是丘陵高地之间的大小平地.该遗址发现于1980年春.当时,丹徒

  • 标签: 吴文化 遗址 丹徒 鼓座 楚文化 湖熟文化
  • 简介:战争博物馆作为时间、空间与物质的复合体,通过表征赋予战争记忆以合法。在为公众提供纪念、默哀空间的同时,在后战争时代一度成为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载体,战争记忆存续与传递的媒介。全球化进程中,批判的博物馆与世界主义记忆建构博物馆内部合流,富有反思精神的战争博物馆致力于超越民族-国家叙事的窠臼,转而突显战争中被淹没的个体性记忆,并从人权角度思考战争的本质。

  • 标签: 战争 世界主义记忆 博物馆化
  • 简介:<正>翻阅国内博物馆学界近年来发表的文章,会使人产生这样一个印象,即凡出自社会科学类博物馆的论文,基本上用“文物”一词来表达“物”;凡出自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论文,基本上用“标本”一词来表达“物”。但谁都没有宣称自己的论文是属于社会科学类或自然科学类的博物馆的。实际上,无论国内国外,都没有划分出社会科学博物馆和自然科学博物馆。博物馆作为一门学科,研究对象是所有博物馆的一般理论,不应该根据“物”的具体形态或馆的规模大小来划分不同类型。有些比较考究这个问题的研究者使用“文物标本”一词时,显然比前面种说法要周全些,但众所周知,博物馆的藏品并不仅仅是文物或标本,比如在历史博物馆,常伴随有发掘现场记录、照片(胶卷)、图书文献等;革命纪念馆,常有当事人回

  • 标签: 博物馆学 自然科学博物馆 “物” 文物 间接资料 直接资料
  • 简介:高职教育强调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人文素养某种程度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是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资源,高职院校须认清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探究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丈精神融入到教学实践中,社会培养有精神素养的职业人。

  • 标签: 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 人丈精神
  • 简介:随着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之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家庭,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基本组织载体,教育意义不可低估。家庭教育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体系中处于启蒙、基础性地位,具有积极意义。国家、一级地方政府和社会应关注和重视家庭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作用。

  • 标签: 家庭教育 新疆民族 民间传统文化 非遗保护
  • 简介:<正>此模式模式二类似,广泛分布于沿东海岸绵延起伏的台东丘陵地带(图1).以下的描述主要取自鹿野(1956)、皮尔森(Pearson,1968)、宋氏(1967)的材料.这一文化阶段的主要特征鹿野及宋氏称之为“巨石文化”;皮尔森(根据遗址)称其为泰源文化相;费罗礼(1969a:7)称其为泰源期(Tai-yuanHorizon).宋氏及连女士于1979年根据麒麟遗址的巨石构筑,统称之为“麒麟文化”.(见图十三)讨论文化年代学问题之前,必须先审核一该时代的文化特征.皮尔森的描述中,特征包括有“粗制橙黄色沙陶、圈足罐、环状把手、石板棺墓以及利用石板构屋…和那些时间延续短暂及空间分布局限的文化特征”(1967:27~28).根据本人的田野调查观测来判断,这些遗址已受到近来农业活动及自然侵蚀的扰乱.毋庸置疑,

  • 标签: 遗址 台湾史 东偏南 死者 陶器 瓮棺葬
  • 简介:<正>早年在碑刻普查中,于苏州胥门外接官厅建筑垃圾中发现一块“水碑”,现藏苏州碑刻博物馆.该碑正面上刻“水碑”三大字,刻“七,水在此极高日俱渰.六,水在此稍高田渰.五,水在此上中田渰.四,水在此中田渰.三,水在此稍低田渰.二,水在此极低田渰.一,水在此高低田俱无恙”诸字样.

  • 标签: 博物馆 苏州碑刻 普查 胥江 官厅建筑 胥门
  • 简介:<正>以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师大教授张紫晨团长的中国学者考察团一行十人,于去年12月1日至15日日本进行农耕文化调查和学术交流。这是中日国民俗学界首次大型合作项目“中日农耕文化比较研究”,继三月份我国江浙联合考察之后的第二阶段活动的内容。中国学者首先在关东地区的千叶县佐仓市和茨城县牛久市考察,然后到冲绳岛中部西侧的读谷村地区作乖点调查。根据课题分工、考察团分为若干小组,深入座

  • 标签: 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学者 中国民俗学 考察团 合作项目 农耕文化
  • 简介:蓝靛瑶是我国瑶族支系之一,世居深山,头裹蓝布,习以蓝靛染布衣。本文根据笔者云南河1:2瑶山乡所做的田野调查,详细描述了现存的蓝靛瑶传统服饰,及其制作方式、绣花图案、衣着习惯上发生的变化。

  • 标签: 蓝靛瑶 传统服饰
  • 简介:墓志作为重要的随葬品,晋时期产生并发展起来。考古类型这一时期墓志形制的分析表明,墓志来源于墓碑,但到东晋逐渐脱离了墓碑的影响,形成自己的样式。而文献的讨论进一步描绘出形制背后的礼制内涵,可知墓志是西晋开创的,产生时便具备等级,而东晋时期由于墓碑复兴,导致墓志地位下降,作为普通随葬品走上了独自发展的道路,这也是形制变化的原因。

  • 标签: 墓志 两晋 形制 等级性 变迁
  • 简介:探讨传统宗教信仰与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关系,是宗教本土化研究的有益尝试。传统宗教信仰以血缘、地缘基础,祖先崇拜和村庙信仰具有特殊重要,从祖先崇拜到其它神明信仰是一个义务和情感逐渐减少、功利逐渐增多的现代版“序格局”。这种差序的影响在于塑造了一种序化的社会责任观:一、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时以血缘、地缘关系本位,族人亲戚和同乡照顾较多,是地方公益事业的一股重要力量;二、企业家利益相关者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甚至为了一己之利而不惜牺牲他人利益,使得有违产品安全、环境安全、劳资关系和谐的事件时有发生。传统宗教信仰无法产生普世化的社会责任,它无法全面提升中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提供根本动力。

  • 标签: 传统宗教信仰 祖先崇拜 企业家社会责任 差序格局 社会责任的差序化
  • 简介:<正>一、红男绿女游记中常见“红男绿女,游人如织”的套话。这红男绿女到底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穿着各种漂亮服装的青年男女。”《辞源》的解释是:“盛装出游的男女。”清舒位《修箫谱》传奇《拥髻》:“红男绿女,到今朝野草荒田。”书皆以红绿代表种种颜色的服装。然而历代相沿,衣着以红女绿男尚,除去吉服,男子很少穿红,何况又是寻常的郊游。《辞源》的引文,分明是慨叹世道沧桑,男女欢好无常,倒怕与盛装无涉。若就服色盲,此处毫无颠倒辞之必要。如此造语,颇难索解。

  • 标签: 民俗词语 辨释 牌位 新娘 舒位 服装
  • 简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美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的教育观念也不断更新,作为新时代的美术教师,要深刻认识贯彻美术新课程教学理念,切实做到新型师生关系的转换,构建和谐的课堂模式,运用科学多元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构建生态型的知识结构,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 标签: 新课改 理念 美术教学 和谐 创新 发展
  • 简介:我想表达三点感想:第一,我们在学习民俗学的过程中,最早不管是看哪些学者概述的定义,往往是把民俗学说成既是历史学又是现代,同时又跟人类、民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想我们能够感觉到民俗学自身学科体系建设当中存在着一种相对混乱的观念,往往要在不同的学科之间摇摆不定地寻找自己的定位。

  • 标签: 民俗史 写作模式 学科体系建设 理性 断代 历史学
  • 简介:<正>中国汉时代盛行羽化升天、长生不死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上古灵魂不死的衍生变体.在先秦汉时,它又糅杂了道家思想、阴阳五行说、神仙说和卜筮、卜星、医术、祈祷、房中等养生术于其中,而渐以成为求“体生毛,臂变翼,行于云年增矣,千岁不死”的“体道成仙”论.羽化思想在汉代发展成熟并达到顶峰,作为该思想的艺术表现,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崇,无论是帝王宫殿还是富者的享堂墓室,都会出现羽化形象.不过,时过境迁,至今能窥视到汉代羽化图象风貌的,只能靠一些考古发掘出的墓室壁画、帛画、画象砖等实例.汉代羽化图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图中母题之间的结合不存有固定不变的程式,呈现出一种较为复杂的构图过程.为了探讨这一问题,笔者从现有资料出发,根据图象的情景形象和内容寓意,把它们分成五种类型:羽化升天图、仙府天境图、仙游图、谶纬图和瑞祥图.

  • 标签: 图象模式 西王母 画象 天基 论稿 帛画
  • 简介: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自开展以来便是一种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国家行为,而完全国家化的保护模式存在难以克服的弊端。“遗产”具有私人性和主位,就文化遗产而言,地方人群共同体是原初主体。这决定了我国遗产保护理念和管理体制须向社会化方向转变,充分动员公众与民间组织介入遗产保护。厦门一个“城中村”宫庙理事会为村庙龙源宫申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实践,折射出现阶段我国社区组织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和作用,同时反映了遗产保护社会化过程存在的问题。

  • 标签: 文化遗产 保护 社区性组织 作用
  • 简介: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灯具的形态、色彩和装饰纹样,从吉祥文化着手去论述吉祥文化对传统灯具设计的深层影响。

  • 标签: 吉祥文化 传统灯具 吉祥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