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在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和近年来热闹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圈子里,有两个对于大多数人都陌生的著名学者,一个是祁连休先生,一个是马吕仪先生。他们各以自己专研的故事学、神话学的成就而著名,人们却没有机缘见到他们,因为他们不参加任何会议,不出席任何典礼,不赶任何聚餐的场子。远求诸何其芳、

  • 标签: 民间故事类型 中国古代 祁连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民间文艺学 著名学者
  • 简介:在国际民间故事研究界,由芬兰学者阿尔奈(AnttiAarne,1867—1925)和美国学者汤普森(StithThompson,1885—1976)共同完成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被称为国际通行的“AT分类法”。该索引为民间故事的跨国界、跨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的参照,但两位编者已经意识到,他们的资料范围主要集中在欧洲,所以,

  • 标签: 民间故事类型 中国古代 存在方式 祁连休 跨文化比较研究 美国学者
  • 简介:藏书印是批量收藏者在自己购轩或拥有的典籍图书上钤盖的,体现藏本所有主关系和表达藏书主人个性爱好的印章。通常盖在卷首、卷尾或序目前空白处。我国古籍籍帙铃盖藏书印,少则一方多则几十方。现代藏书家和图书馆(室)等文化机构的藏书仍沿袭应用藏书印。因此探折藏书印的源流,

  • 标签: 藏书印 历史文化 文献史料 艺术鉴赏
  • 简介:受各种因素影响,东汉时期隐逸之风盛行,且隐逸类型多元,有和光同尘的真隐,有以隐待仕、沽名钓誉的假隐,总体上"真隐"数量甚众,体现了当时士林尚道德、重名誉的时代特征。而且东汉的隐士并不一味消极遁世,不少人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关心政治,关注社会民生,从而产生了若干在思想史或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品。隐士的存在,为东汉增添了社会风俗之美和亮丽之色。

  • 标签: 东汉 隐逸 政治
  • 简介: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在“以文化定输赢”的城市竞争新时代,决定一座城市差异化的根本在文化,基础在产业。但由于每个城市文化都存在差异性,那么如何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将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 标签: 文化软实力 效力 城市竞争力 策略
  • 简介:<正>科学地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分类问题。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埃耳伍德所说:“分类是属于科学的本质,科学是有组织的知识,没有分类的系统,则对于事实,即不能有科学的了解。”作为文化一部分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在历史上共同参与而形成的,在这一亚文化中又形成了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的各种文化形态。因而划分各种节日文化类型,对于认识我国少数民族节日文化

  • 标签: 中国少数民族 民族节日文化 民族传统节日 南方少数民族 节日活动 文化类型
  • 简介:祁连休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全书98万字,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对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的理论探讨,分为绪论、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的发展态势、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中的亚型、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中的民间故事与民间传说互换现象、民间故事的录写与选编对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发展的推动作用等下编分为七个历史时期,

  • 标签: 民间故事类型 中国古代 河北教育出版社 民间传说 祁连休
  • 简介:民间文化是国家文化体系的基石,承载并传递着民族精神。对民间文化的数字保护,在科技飞速发展、文化传承原生空间受到冲击的时代,尤为重要。《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空间信息系统》不仅继承了数字存储的优势,而且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从而提高了民间文化资源的空间演示效果,增强了科研的可利用性。GIS所具有的整合分析数据的优势,及其突出的空间区位性,为解决数字化时代民间文化整体保存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划分民间文化空间演示类型的基础上,认为数字过程应该保留语境信息,而空间思维模式所营造的多种演示模型将会是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 标签: 民间文化 数字化 空间 GIS
  • 简介:美国人类学家华琛针对中国民间文化提出神明"标准"与仪式"正统行为"的概念,苏堂栋等人对华琛概念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科大卫、刘志伟提出"正统"这一延展性概念,上述研究为思考"中国文化的一统与多元何以达致"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民间信仰 仪式 “标准化” “正统行为” 正统化
  • 简介:祁连休先生著《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一书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书98万字,分上、中、下三卷(册)。我查阅了《后记》的写作时间,是2004年5月18日,大概这就是先生给出版社交稿的时间吧!从那一天起到现在,

  • 标签: 民间故事类型 中国古代 祁连休 河北教育出版社 孤独 愤怒
  • 简介:白莲教是源起于元明而盛之清和民国,且具有浓烈宗教色彩的秘密社会组织,白莲教仪式行为集中体现了其浓厚的宗教情结。白莲教仪式行为在组织层面确认了教派内部神性的伦常关系,在理念层面形成了理想家园与现世目标的同一,社会控制层面所确立的宗教威慑与世俗惩治构成了白莲教独特的制度惩戒机制。仪式行为在这三个层面的象征意义揭示了白莲教本土宗教世俗化的重要特点。

  • 标签: 秘密社会 白莲教 仪式行为 世俗化
  • 简介:寺门口东吴墓是马鞍山地区发现的又一座东吴时期重要墓葬,其独特的拊葬形制为本地区仅见,也是至今发现唯一一座侧室葬人的墓葬。根据墓葬的实物资料,并结合发掘的原始记录,本文对该墓葬的形制等方面,谈一些新的认识。同时,依据现有史料,通过对所见长江中下游地区已发表的六朝时期拊葬墓材料的梳理,就长江中下游地区六朝时期这一特殊葬俗的墓葬形制,进行类型学方面的尝试性研究。

  • 标签: 马鞍山 寺门口 榭葬墓 墓葬类型
  • 简介: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温州人移民海外,把生意做到世界各地。本文拟从民俗学视角审视和解读海外温州人,研究巴黎的"温州现象",重点探讨如下问题:这些非精英移民是怎样从温州来到巴黎、在巴黎获得立足之地和发展空间、融入法国社会的?作为一个外来群体,他们原有的民俗观念与行事方式在异国他乡有什么改变?这些都是本文拟探讨的问题。

  • 标签: 巴黎 温州人 民俗文化 互动 重构
  • 简介: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自杀是公共领域之外的私人事务。但事实上,自杀并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它还指向复杂的社会伦理和文化逻辑,与乡风民俗、价值观念、家庭功能、社会认知等"地方性知识"密切相关。忽视自杀者的日常生活及其意义世界,并不能有效解释急剧社会变迁中的自杀现象。把自杀行为看成"社会事实",通过对农村两类自杀高危人群的特点、动机和类型分析,可以发现导致农民自杀行为的一般性因素、发生机制和个体差异。

  • 标签: 自杀行为 地方性知识 自杀类型
  • 简介:<正>一遍存于全世界各民族之中的传统习俗融汇了详尽入微的人类行为,这些行为不仅延续了整个人类、造就了不同的民族,同时也塑造了界限明确的两性角色。因此,“没有人会用不受任何影响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人们总是借助于一套确定的风俗习惯,各种制度和思维方式来观察这个世界的”。①即使是在性角色的社会过程中,人们也不可

  • 标签: 两性角色 角色社会化 传统习俗 社会化过程 社会习俗 各民族
  • 简介:博物馆陈列艺术精品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从陈列展品、艺术形式设计、外部环境、陈列讲解、发挥馆藏文物潜能特色、提倡馆际区域间的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实施。

  • 标签: 博物馆 陈列艺术 精品化
  • 简介:<正>一、命名方法本方法规定了本院所藏瓷器标准命名的顺序与内容.本方法的编写着重考虑到电脑检索的方便,也照顾到其它方面因素.本方法的编写参照采用GB1.1——87《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国家标准局1987—01—28发布1987—1O—01实施·中国标准局出版社1987年7月第一版).1、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博物馆藏中国产瓷器编目卡的正式全称定名.2、方法的基本构成

  • 标签: 官窑 瓷器 命名方法 南京博物院 天青釉 标准化
  • 简介:在城镇急促推进的过程中,文化生态迅速变迁,民俗文化不仅仅以消亡的形式呈现,它也不断糅合新的时代因素,发生进化、传播、发明及涵,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民俗文化反哺机能始终在发生作用。新型城镇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关注人本身,在本质上与民俗文化反哺的效能发挥是对立统一的。因而,努力激活或发挥民俗文化反哺的效能,有效利用文化生态机制、社会控制机制、社会和谐机制、创意资源机制、身体技术机制和心理认同机制等反哺的潜在维度,加强民俗文化保护,关注农民市民,营造“记得住乡愁”的民俗文化生态,因势利导,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型城镇推进的成效和目标的实现。

  • 标签: 新型城镇化 人的城镇化 民俗文化反哺 效能 维度
  • 简介:禹会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是我国目前发现并经发掘的最大的一处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遗存,被专家公认为"大型礼仪性建筑基址"。禹会遗址的发现,一是弥补了龙山文化地域性空白,二是确立了龙山文化一个新的地方类型,三是对认识淮河流域史前时期文明进展的程度提供了重要资料。遗址中发现的大型祭祀台基及台基面上的相关设施、与之相配套的祭祀专用通道,内涵丰富的祭祀沟,不同形式的祭祀坑,简易式工棚建筑以及复杂的器物组合等,都为考证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的"禹会诸侯"事件提供了证据,也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增加了新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 标签: 淮河中游 禹会遗址 龙山文化 文明起源 禹会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