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在农耕时期,中国有难以计数的村落,每一座都是一部装载厚重历史的典籍,是典型的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文明历史、价值观念、生命感悟、族群标识、人文精神、宗教哲学、聪灵巧慧……可是没等到我们去仔细品读它、研究它、传承它,这些经历了千年风雨的古村落,这些传统社会架构的基本单元,这些百姓生存状态、生存想象的基本范式,便在城镇化、商业化突飞猛进的过程中渐趋湮灭。剩余的那些本可作为中国漫长农耕时代的活的遗存和样板的古村落,到底还能支撑多久?我们该怎样来保护这些地处偏远却维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古村落?等农民彻底城居化之后,我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人将对村落文明完全陌生,这些问题显得日益尖锐而紧迫。在城市的古老印记已经渺如烟云之后,古村落是我们生命中最为沉重、最为惆怅的情结。

  • 标签: 古村落 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 生命感悟 民族文化 价值观念
  • 简介:进入"十二五"后,文物保护领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其中,科学和技术成果转化问题受到了高度关注,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目前,由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的特殊性和相关领域科技事业发展的阶段性,文化遗产保护科技供给与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针对这种状况,国家应建立激励评价体制,促进文博系统内外的合作,保证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

  • 标签: 文化遗产保护 科技成果转化 供给 需求
  • 简介:由于保护规划是不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中关键性的技术文件,因此寻找它的法律地位至关重要。理想途径是建立对保护规划给予足够关注的文物保护法律体系。规划管理领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法律地位的实现对此也有帮助。在现有的情况下,设法将保护规划中关键性的部分深入到总体规划阶段;对保护规划自身进行调整使其适合作为法律文件;以及重点项目单独立法等,都是使保护规划获得法律地位可以采用的途径。

  • 标签: 不可移动文物 保护规划 法律地位
  • 简介:在此次会议中,珠海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赵海威详细介绍了珠海几年来的“非遗”工作情况。他提到,今年是珠海市进行的第五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年,主要集中对海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

  • 标签: 保护工作 珠海市 民俗文化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 调研
  • 简介:文化部于10月16日公布了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保护督查工作的调查督查报告,对10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进行调整、撤销的建议。这标志着我国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动态化管理有了实质性的开端。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国家级 文化部 单位 撤销 动态化管理
  • 简介:在初步回顾和检讨相关民俗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剖析发生在粤东K城一个名叫钟村的城中村民保护围龙屋行动的个案,叙述了这一集体行动的过程及其作为当事人的客家民众的态度和行为,探讨了集体行动情境中的民众、民俗、学者的角色与影响,引发作者关于民俗研究取向问题的新思考。K城钟村客家人保护围龙屋这一集体行动表明,仅从民俗事象的静态描述来达成民俗学研究的意义,将丰富复杂的民俗生活、民间文化概括为一些有限的材料,实际上既忽视了"俗"在生活文化整体中的被创造和重新发明,又忽略了作为民间文化传承主体的"民"的自主能动性,他们策略性地对民俗知识的创造与享用,也忽略了作为民俗文化研究的理性人——学者及其学术活动的作用。民俗中的民、俗与民俗学者,应该都成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对象,这也应是未来民俗学科发展的新趋势与学术动向。

  • 标签: 集体行动 传统创造 民俗学研究